咽异感症(pharyngeal paraesthesia)又称咽癔球症、咽神经官能症,中医学称此症为“梅核气”。该病泛指咽部除疼痛外的各种异常感觉,患者主要为成年人,以女性多见。症状常可随环境、情绪变化而发生波动性改变。近年咽异感症的患病率有逐渐增高趋势。
咽异感症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以往认为咽异感症患者咽喉并无器质性病变,属于一种“癔症”的表现,近年则认为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不能仅以神经官能症解释。患者的症状可以由精神因素导致,亦可能与器质性病变有关;可以系咽喉及邻近器官病变所引起,也可能为全身其他器官疾病通过神经反射传导至咽部而产生。咽部有迷走神经、舌咽神经、副神经、三叉神经和颈交感神经分支分布,感觉极为灵敏,神经末梢受到刺激后传导至丘脑及大脑皮层,再通过神经反射传导作用,使咽部产生异常的感觉。目前认为,咽异感症的病因可能有以下几种。
1.咽及邻近器官的因素如咽、扁桃体、喉、鼻部的炎症、增生、囊肿、息肉、角化、瘢痕、异物及肿瘤,腭垂过长,茎突综合征,颈部淋巴结肿大、肿瘤,甲状腺病变,颈椎骨质增生及骨关节炎等。这些病变可使咽部的神经受到刺激,导致咽肌痉挛或强直,吞咽机制受到影响,引起咽部异感症状。
2.远离器官和全身因素 包括消化系统疾病(胃食管反流、食管运动障碍、食管裂孔疝、胃及十二指肠炎症或溃疡、胃部肿瘤、幽门痉挛、胆石症、膈疝等),心血管系统疾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包积液、左心室肥大、主动脉瘤等),呼吸系统疾病(气管和支气管炎、肺炎、肺部肿瘤等),以及其他全身因素(缺铁性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维生素缺乏、更年期综合征、重症肌无力、风湿病、痛风等)。关于全身因素与咽异感症之间的关系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定论,有观点认为迷走神经在胸腔和腹腔诸多器官广泛分布,这些器官的疾病可通过迷走神经反射作用引起咽部异样的感觉。
3.精神因素心理障碍、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精神分裂症、癔症、抑郁症等对咽异感症的发生和轻重有较大的影响。这些精神因素可能影响了自主神经中枢及丘脑,使其发生神经功能障碍而导致咽部异常感。
诊断思路
(一)病史要点
病史询问中注意了解症状的发作时间,有无诱因,咽异感的性质及部位,与吞咽的关系及伴随症状等。
患者多为成年女性,发病时间长短不一,可反复发作,一般常在情绪变化或疲劳后发病。其主诉的咽异感症状往往多种多样,包括异物感、闭塞感、压迫感、烧灼感、束带感、蚁行感、团块附着感或胀满感等。症状多在空咽时明显,吞咽食物时反而不明显;可间歇性出现,也可持续性存在。异感部位多位于口咽和胸骨上窝之间,可固定不动,亦可上下移动,常处于咽中线或偏于一侧。患者常试图通过吞咽或咳嗽来消除咽部的异感症状,但并不能达到目的,有时反而使咽部不适感加重。可伴有嗳气、反酸、胸闷、胸骨后疼痛等消化系统症状,或紧张、焦虑、抑郁、烦躁等精神症状。
(二)查体要点
首先进行咽喉部检查,排除这些部位的器质性病变,仔细检查鼻咽、口咽、喉咽等部位有无炎症、增生、肿瘤等病变。对邻近器官也应做相应检查,如鼻部有无炎症、息肉,颈部有无软骨畸形、触痛、增生肿块等。全身检查也很重要,可根据患者病史和症状进行有关专科检查,尤其要进行消化系统检查,排除上消化道炎症、运动障碍及肿瘤等疾病。
咽异感症(pharyngeal paraesthesia)是耳鼻咽喉科门诊的常见病和多见病,中国医学称为“梅核气”;女性患者多见。临床主要表现为咽部或颈部中线有除疼痛以外的多种异常感觉或幻觉,如球塞感、瘙痒感、痰黏着感、紧迫感、烧心感等,且排除器质性疾病的一组综合征。进食时症状消失,空咽时明显,症状常随情绪波动,严重时则影响正常的生活、工作、睡眠、娱乐及人际交往等,患者因此产生焦虑不安、忧虑、抑郁、精神病性症状等广泛的心理健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