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
1.
心肺脑复苏 无论是任何原因引起的心脏骤停或心脏性猝死,一旦发现应立即抢救。由于猝死者除很少一部分发生在医院内,大部分在院外,因而抢救复苏最重要的是在猝死后最初2v4min内,给予合理的基础生命支持。复苏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及时、正确做出判断并施行现场救护,复苏的目的必须达到脑功能恢复。1982年全国危重病急救学术会议建议将复苏称之为
心肺脑复苏。根据1985年美国心脏病协会(AHA)的规定,
心肺脑复苏的程序分为3个阶段、9个程序(表1)。
(1)初期复苏或基础生命支持:即现场抢救的人工呼吸和人工胸外心脏按压(A、B、C)的目的,是尽快在人工条件下建立有效的氧合血液循环,维护脑部的血供,以维持基础生命活动,为下一步的复苏创造条件。临床实践证明胸外心脏按压应先于人工呼吸,即C、A、B程序。
①建立人工循环:此期多在事件现场由目击者施术,因此应在广大群众中普及救护知识,使众多的人了解及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对于提高抢救成功率至关重要。
A.心前区叩击:抢救者一手握拳,以尺侧基部由20cm高处向下给病人胸骨中下部以快速一击。如无效,则尽快进行胸外心脏按压。
适应证:a.突然发现的心脏骤停病人;b.
心电监护下的病人;c.已知有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病人。须在心脏骤停1min内进行,一次拳击可产生5J的电能,可阻断折通径路,终止刚刚开始的室性心动过速及室颤。
B.胸外心脏按压:正确方法是:a.病人仰卧于硬板床上或地上,头低足略高,抢救者位于病人右侧,两膝与病人卧位体表相平行。b.抢救者左手掌根部置于病人胸骨中下1/3交界处,右手掌置于左手掌背部,两手相互交叉并翘起。c.按压时手臂两侧要伸直,直上直下均匀按压和放松,放松时手掌不离开病人,其按压力度以能使胸骨下段及相连肋软骨下陷3v4cm为适宜。小儿宜单手按压,婴儿用拇指按压,婴幼儿心脏位置高,应在胸骨中部按压,以免损伤
肝脏。d.按压频率为80v100次/min,每次按压下持续0.5s再放松。
过去认为胸外心脏按压是通过挤压心脏来维持有效循环的,当胸外心脏按压解除后,心室恢复其舒张状态,并产生吸引作用,使血液回流心室充盈,这即为传统的心泵机制。而目前认为80%病人主要是胸泵机制,即按压
胸部引起胸膜腔内压和胸腔血管内压力升高,造成与外周动静脉压力梯度,血液从动脉流向静脉,放松时,胸腔内压力下降,血液回流入心脏。胸腔压力规律性变化产生的抽吸作用推动血液循环,建立人工血流灌注,从而保证重要脏器的血供。
注意事项:a.用力不可过大,以防
肋骨骨折,心包积血和肝破裂等。b.按压应持续进行,尽量避免中断。一般持续20min若无效时,立即改作开胸按压或行紧急体外循环。c.胸外心脏按压应与人工呼吸同时进行,单人急救时,按压和呼吸的比率为5∮2;双人抢救时,按压和呼吸的比率为5∮1。
胸外按压有效的标志:a.周围大动脉能扪到搏动,上肢收缩压在60mmHg(7.98kPa)左右;b.颜面、口唇和
皮肤色泽变红润;c.瞳孔由原来的散大转为缩小,睫毛
反射恢复;d.自主呼吸恢复;e.肌张力增加,出现挣扎甚至发音;f.可见有尿。以上几条以前三条最为重要,只要出现大动
脉搏动及上肢收缩压达60mmHg(7.98kPa),心脏按压就应继续下去。
②保证气道通畅:猝死者的下颌肌松弛,舌根下坠,易堵塞气道,为使气道保持通畅,应使其保持抑头抬颏,让病人的口腔轴和咽喉轴约成一条直线,即可防止舌根后坠,又方便于
气管插管。与此同时,应清除气道内异物及呕吐物。
③人工呼吸:在施行胸外心脏按压以维持血液循环的同时,若病人无自主呼吸,必须进行人工呼吸,以保证
氧气的输入和
二氧化碳的排出。
A.口对口人工呼吸:可使病人获得良好的肺泡通气,空气中氧浓度为21%,抢救者过度通气后呼出的气体氧浓度仍可达21%。而
二氧化碳浓度仅为2%。以拇指和食指夹紧病人的鼻耄,使其紧闭;术者深吸一口气,用双唇紧贴病人的嘴(为防止污染,也可在病人口上覆盖一层纱布等物),充分用力吹气,开始吹气应连续2次以利肺扩张,每次吹入气体800v1200ml,吹气持续时间1v1.5s。每次吹气后,放松病人鼻孔,利用胸腔和肺的自然回缩力将气体排出,12v15次/min。
人工呼吸应与胸外心脏按压协调。
B.口对鼻呼吸:适应于张口困难,牙关紧闭,以及婴幼儿口鼻间距太近者。抢救者用手闭合病人口部,深吸气后用口封住病人的鼻部用力吹气,然后张开病人口部以利呼气。每隔5s重复吹气1次。
C.简易呼吸器人工呼吸:适用于医院内猝死者,在初期即可进行,其效果优于前两种。方法:a.将简易呼吸器的关闭口罩罩住病人口鼻,系上四头带,防止加压呼吸时漏气。b.将
氧气与之相连接。c.操作时术者左手维持呼吸道通畅,右手按压球囊,使其上
胸部抬起。
D.面罩加压人工呼吸:适用于在医院猝死者。方法:a.面罩侧管接上
氧气。b.面罩罩住病人口鼻,直接进行加压呼吸。c.开放
氧气,挤压气囊为吸气,放松气囊即为呼气。
E.
气管插管加压人工呼吸:方法为先行
气管插管,再连接呼吸囊或人工呼吸机,进行人工呼吸。这种方法能减少呼吸道无效腔,便于清除呼吸道的异物和分泌物,防止胃内容物反流入
气管,效果切实可靠。
注意事项:a.防止加压过大。b.注意呼吸道畅通,防止气体压入胃内。
2.二期复苏或进一步生命支持(ALS) 主要包括心肺复苏的D、E、F、G、H程序。这些措施应尽早开始,如有条件应与第一期BLS同时进行,力争在猝死后8min内开始,目的在于促进心脏恢复。
(1)促进复苏的药物治疗:以往认为最佳给药途径是心腔内注射。但多年的实践证实:
心内注射可造成心肌和冠状血管的损伤,易误入肺内血管和冠状血管,因而提倡给药途径以静脉或
气管内给药最好。
①给药途径:
A.静脉内给药:为了及时的治疗,应尽早建立可靠的静脉通道。当循环停止后,皮下、肌内注射往往不能奏效,即使从下肢静脉注射,也难以回流心脏而发挥药效,因此主张从上肢静脉给药。常用的药物有
肾上腺素、
阿托品、
利多卡因、纳络酮等。
过去我们常常应用的三联针(耉三联,新三联),至今还有人继续应用,但事实证明,这种联合无充分的理论根据,疗效亦不满意,故不主张用于复苏。
B.
气管内给药:猝死者若已给予
气管插管,则可将药物稀释后,从
气管内滴入,药效同静脉,所用药物同上,但药物持续时间较长,重复用药应注意滴入时间(药物应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ml,以减轻对
气管黏膜的损害)。
②药物种类:
A.
肾上腺素类:
肾上腺素,Ω和?受体兴奋剂。该药多年来一直为心脏复苏的首选药。以前认为该药对心脏的主要作用为兴奋?受体,现明确其主要作用为Ω受体兴奋,对?受体也有相同的兴奋作用。其特点有以下几点。
a.能提高心肌兴奋性,加快心率,加速传导,加强心肌收缩力。
b.能使周围血管收缩,提高动脉舒张压和冠状动脉灌注压,增加冠脉血流,改善心肌血供及大脑血供。
c.能把室颤由细颤变为粗颤,提高复律和药物复律的成功率。
美国心脏协会制定的正规生命支持指南(ACLS)对心脏骤停病人推荐使用
肾上腺素的标准剂量为每次静脉注射0.5v1mg。但30多年来,大量的实验证明,这种标准剂量的
肾上腺素剂量过小,可能会影响复苏效果。近年来,国内也有陆续报道,用大剂量
肾上腺素抢救心脏骤停者取得成功的病案,且并发症并无明显增高。其原因推测可能为心脏骤停时
肾上腺素能受体对
儿茶酚胺的敏感性和药代动力学改变,以及血流缓慢使之分解增加等因素有关。
总之,由于缺乏复苏时大剂量
肾上腺产生显著危害的证据。一般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