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肾损害 ( rheumatoid arthritis-induced renal damage )
别名: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肾损害
解释 收起

概述: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慢性、系统性炎性疾患,一般认为是遗传、 感染等因素诱发机体的自身免疫反应而致病。主要表现为双侧对称性手指 关节肿痛伴晨僵,病久可致 关节畸形及功能障碍,主要死亡原因为 感染、心血管病及肾损害。死于肾衰竭者占20%。RA伴有肾脏损害的确切发生率还不清楚,据估计约50%的病人尿常规异常和(或)肾小球滤过率下降。RA病人中可见多种不同的肾脏损害,即可以是疾病本身所引起也可以是治疗疾病的药物所引起。最常见的肾脏损害可以有以下几种类型:     1.免疫复合物性肾炎  由于RA是一免疫复合物介导 炎症疾病,故可以引起免疫性肾小球损害。主要有:     (1) 系膜增生性肾炎:较常见,常表现为RA伴轻度 血尿和(或)蛋白尿,肾活检可见系膜损伤和增生性肾炎,系膜区有IgM、IgA、IgG、C 3沉积。     (2)膜性肾炎:可由治疗药物引起,但也有作者发现RA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已有膜性肾炎的临床、病理损害。     (3)弥漫增生性肾炎:不常见。     (4)坏死性 新月体性肾炎:此型肾炎可以发现IgG、IgA和C 3仅在坏死部位沉积,或全部阴性,但可见新月体形成,临床表现有 血尿、蛋白尿、肾功能迅速减退。     2.坏死性血管炎  系统性坏死性血管炎,系RA严重合并症,多见于有明显 关节畸形、皮下结节、血清C 3下降及类风湿因子高滴度的患者。其中15%病人伴有肾损害。临床表现有 血尿、蛋白尿、严重的 高血压和进行性肾功能衰竭。病理检查可见中、小动脉有坏死、血栓和 单核细胞浸润。肾脏损伤主要有肾小球坏死、新月体形成和免疫复合物沉积。     3.肾 淀粉样变  长期、严重的 类风湿关节炎(RA)病人中伴发 淀粉样变性病占20%v60%。     主要病变为肾小球和肾间质有AA淀粉样物质沉积。临床表现可有蛋白尿、 肾病综合征和 慢性肾衰竭,以肾小管受累为主者,可出现肾小管酸 中毒、 肾性尿崩症。     4.治疗药物引起肾损害     (1)金制剂和青霉胺在治疗HLA-DR 3阳性的RA病人时易引起肾损害,较常见的肾损害为膜性肾炎。此外,金制剂尚可引起 微小病变型肾病及 急性肾小管坏死;青霉胺可引起 微小病变型肾病及新月体肾炎。     (2)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可引起 急性肾小管坏死、 急性间质性肾炎、 微小病变型肾病,长期、大剂量使用可致 慢性间质性肾炎和 肾乳头坏死。

1 临床表现 展开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展开
3 流行病学 展开
4 实验检查 展开
5 辅助检查 展开
6 诊断要点 展开
7 诊断与鉴别诊断 展开
8 预防 展开
9 治疗方案及原则 展开
10 并发症 展开
11 病程和预后 展开
13 相关药品 展开
14 相关检查 展开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