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胆管癌通常是指源于主要肝管和肝外胆管的癌,大体解剖学的传统分类习惯将肝实质与胆管分开,如肝实质内源于肝内的小胆管癌属于胆管细胞性
肝癌,而胆管癌则指源于肝外胆管和肝门部?、?级分支的主要肝胆管。通俗地说,胆管癌指源于大胆管的胆管细胞癌。临床上将
肝内胆管结石
癌变、先天性肝内胆管
囊肿
癌变等未明确列入在内,但
胆结石和先天性胆管疾病与胆管癌有着密切的病因学关系,临床上胆管癌常合并有
胆结石或胆管扩张症。胆管癌可分为
肝门部胆管癌或上段胆管癌、中段胆管癌和下段胆管癌3个类型。其中以
肝门部胆管癌最为多见,占同期胆管癌的40%v67%。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科在截至2002年12月的近6年中共收治
肝门部胆管癌188例,占同期胆管癌总数298例的63.1%(表1)。
由此可见,在胆道
恶性肿瘤中
肝门部胆管癌所占比例最大(46%v67%),亦是胆管癌最常见的好发部位。加之
肝门部胆管癌位于肝门部特殊复杂的解剖学位置,长期以来一直是外科治疗中的疑难点,而属于高危性的外科手术范畴,曾一度被视为外科手术的禁区。随着现代影像技术的发展,外科医师能更深入透彻地了解肝门部区域复杂的肝胆管、肝动脉和门静脉三者之间的毗邻关系,而只有外科技术更为成熟的外科医师才能使得
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手术能够达到成功,或降低手术并发症。近10多年
肝门部胆管癌在外科治疗中备受关注,并在肝门部外科领域中取得明显进步。诚然,胆道
肿瘤无论在外科治疗与临床研究等方面与常见的胃肠
肿瘤、
肝癌等相比,起步要晚得多,其外科治疗的水平与疗效目前仍存有很大差距,但在现代外科综合技术不断发展与成熟的今天,
肝门部胆管癌等曾很难以达到根治性切除的肝门区域的
肿瘤,已经显示出外科治疗良好的结果和仍具有发展潜力的未来。
胆管癌(cholangiocarcinoma)指原发于乏特壶腹部以上的肝外胆管恶性肿瘤。好发生50~70岁的老年,男性多于女性,约55%~6O%为男性病人。病因不明,可能与硬化性胆管炎、慢性炎性肠病、化学性致癌物、胆系结石、胆管良性肿瘤、先天性因素及胆管内慢性寄生虫病等有一定的关系。依据肿瘤部位,分为上段(肝门至胆总管开口处占50%~75%)、中段(介于胆囊管开口至胰腺上缘处, 占10%~25%)及下段(位于胰腺上缘至壶腹之间约l0%~20%)胆管癌。直接位于左、右肝管汇合处者,称作肝门部胆管癌(或称Klatskin瘤)。胆管癌60%为高分化腺癌,其他上皮癌较少。2/3为广泛浸润型,结节型、乳头型次之。半数以上发生于肝门、胆囊管与肝总管汇合部胆管,约1/3发生于胆总管。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作者:梁力建(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
】描述为:"> 胆管癌(carcinoma of bile duct)是指发生在肝外胆管,即左、右肝管至胆总管下端的恶性肿瘤。随着诊断水平的提高,本病已常见。
根据肿瘤生长的部位,胆管癌分为上段、中段、下段胆管癌,上段胆管癌又称肝门部胆管癌,位于左右肝管至胆囊管开VI以上部位,占50%~75%;中段胆管癌位于胆囊管开口至十二指肠上缘,占10%~25%;下段胆管癌位于十二指肠上缘至十二指肠乳头,占10%~20%。不同部位的胆管癌治疗方法有较大的差异。
临床表现:进行性黄疸是胆管癌的主要症状(80%~90%),其他如黄疸:为最常见的症状,约占36.5%。黄疸是胆道阻塞的结果,多呈进行性加深,其程度与梗阻部位和程度有关。肝外黄疸较深,肝内胆管分支受阻时黄疸较浅。完全性胆管阻塞时黄疸较深,不完全性胆管阻塞时黄疸较浅。偶尔胆管的黄疸有所波动。中下段胆管癌常表现为无痛性胆汁淤积性黄疸。患者尿色深黄或呈茶色,大便变浅或为陶土色。
②黄疸之前或黄疸之后。
③黄疸及持续性背部隐痛,但如胆管内并有结石,黄疸,且极易发生黄疸、经常有肠道黄疸极为显著,肝脏肿大亦极明显;胆囊则不肿大,有时仅含黏液及白胆汁。
1.进行性、无痛性梗阻性黄疸,伴黄疸可波动,甚至黄疸短期内可完全消退。
2.早期病人自觉良好,偶有黄疸;
(2)肝肿大;
(3)胆囊不能触及或空虚;
(4)肝内胆管扩张;
(5)胆总管不扩张;
(6)肝门部肿块。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作者:梁力建(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
】描述为:">
1.黄疸 90%~98%病人出现,逐渐加深,大便灰白,可伴有黄疸者主要有上腹部黄疸时间较长可出现黄疸,甚至出现肿瘤标记物CA19-9可能升高,CEA、AFP可能正常。
6.肿瘤活检。
②ERCP仅对下段胆管癌诊断有帮助,或术前放置内支架引流用。
③CT、MRI能显示胆道梗阻的部位、病变性质等,其中三维螺旋CT胆道成像和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将逐渐代替PTC及ERCP等侵人性检查。
④核素显影扫描、血管造影有助于了解癌肿与血管的关系。
其他辅助检查:影像学检查的主要目的是诊断梗阻的部位、判断可能的病变性质和估计病变的范围以及和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
1.B超 在诸多影像学检查中,B型超声为首选诊断方法。实时超声检查对胆管梗阻的部位和程度的诊断率高,对胆管扩张的检出率可达95%以上,为首选检查。超声导引下细针穿刺抽吸细胞学检查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内镜超声(EUS)的探头与胆道系统仅隔一层肠壁,排除了胸腹壁与胃肠道重叠等干扰,可更清晰地观察胆道情况。管腔内超声(intraductal-ultra sonography,IDUS)利用微型超声探头,可经PTC窦道或ERCP途径直接进入胆道扫描,完全排除了遮盖胆道组织的干扰,图像较EUS更为清晰。IDUS能探查到胆管微小癌,胆管癌浸润深度的判断准确率为73%,对胰腺和十二指肠是否受累及的判断准确率达100%。更进一步使用管腔内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ECDUS),可探查胆道系统周围的血管血流,对判断肝动脉和门静脉是否被侵犯的准确率达100%。可见:
(1)肝内胆管不同程度扩张。
(2)胆管下段或中段癌伴肝外胆管明显扩张及胆囊肿大、肝门胆管癌则见胆囊空虚、肝外胆管不扩张。
(3)在晚期病例于胆管上、中、下段癌肿,分别于肝门区、胆管中段或胆管下段可见低回声团块影,少数胆管癌可见肝实质肿瘤侵犯或转移肿块影。
(4)B超还可显示肿瘤侵犯范围,门静脉、肝动脉受压或被侵犯的程度;在B超医师与临床医师共同配合下可以提供本病的诊断依据和估计肿瘤切除的可能性。
2.CT CT仍是常规的检查方法,可以显示肝内外胆管的扩张、可见梗阻近段胆管明显扩张,胆囊增大,扩张的胆管突然中断,断端形态不规则,并见块影。有时可见胆管壁增厚,管腔不规则狭窄,肿大的胆囊以及周围组织器官、血管的受累情况,或从胆管壁突入腔内的小结节影。为病变分期和手术切除的可能性提供依据。螺旋CT血管造影(SCTA)技术可在很短时间内完成系列薄层断面的血管影像,三维血管重建技术还为了解肿瘤与血管关系、肝门部肿瘤能否切除提供重要信息。CT扫描可获得与B超相同的效果,且影像更为清晰。
3.超声内镜(EUS) EUS是由内镜与腔内超声两种显像技术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诊断工具。胆管壁EUS下可分三层:第一层高回声相当黏膜加界面回声;第二层低回声为平滑肌纤维与纤维弹力组织;第三层高回声为疏松的结缔组织加界面回声。胆管癌EUS下呈低回声或高回声的肿块,检出率达96%,并可提示肿物大小和有无肿瘤诊断的基本手段,能显示肿瘤的位置和范围,确诊率达90%以上。PTC适用于肝内胆管有扩张的患者,术后可留置导管进行胆汁引流(PTCD)。对B超、CT检查显示有肝内胆管扩张的患者可行PTC检查,不仅可直接显示并明确肿瘤的部位、病变的上缘和累及肝管的范围,同时还可了解肿瘤与肝管的关系。此种检查对术前确定手术方案有重要意义,其正确诊断率可达90%以上。但此检查属创伤性,且易引起胆汁漏和胆管炎。为避免上述并发症,最好在手术前一天进行检查,在检查后尽量排尽造影剂,并随时准备进行手术。
5.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 适用于胆管未完全阻塞的病例,可从胆管远端显示梗阻部位、判断病变范围,术后也可行胆汁引流(ENBD/ERBD)。PTC与ERCP联合应用,可明显提高胆管癌的诊断率。引流的胆汁还可行肿瘤标记物检测和细胞学检测。单独使用ERCP仅能显示胆总管中下部情况,但与PTC合用则有助于明确病变的部位、病灶的上下界限及病变的性质,尤其适用于有胆道不全性梗阻伴有凝血机制障碍者。经ERCP检查,诊断符合率75.5%。
6.纤维胆道镜 可明确病变部位、范围,尤其适用于肝内胆管、十二指肠胰腺段胆管的较早期肿瘤,纤维胆道镜不仅可显示病变的形态,并可作活检来明确诊断。经口胆道子母镜(PCS)以及纤维胆道镜更可直视胆管内病变并钳取组织活检或细胞刷检。
7.选择性血管造影(SCAG)及经肝门静脉造影(PTP) 可显示肝门部入肝血管的情况及其与肿瘤的关系,胆管癌多属血供较少的肿瘤,血管造影一般不能对肿瘤的性质及范围做出诊断,主要可显示肝门处血管是否受到侵犯。若肝固有动脉及门静脉干受侵犯,则表示肿瘤有肝外扩展,难以施行根治性切除。此项检查有助于术前估计肿瘤的可切除性。
为达到在术前确诊的目的,近10年来,国内外有人用PTC、ERCP等方法取胆汁或取活组织做细胞学、组织学检查,但阳性率不高。
8.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 可显示近乎100%的肝外胆管,90%不扩张的肝内胆管也可沿肝外胆管向上追踪,85%v100%可明确梗阻部位。优于PTC和ERCP的是,MRCP可同时显示梗阻近端和远端的胆管,因此能计算梗阻的长度以及距离壶腹部的长度,便于手术计划的制订。MRI常规的横断和冠状面扫描还可提供肝脏及周围组织的受累情况。
【预后】
书名:外科学(第七版)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作者:梁力建(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