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细菌性
角膜炎的治疗原则是:去除病因,积极抗炎治疗,防止病灶蔓延扩大,并促进其痊愈。
1.去除病因 首先处理眼睑及结膜同时存在的疾病,如治疗结膜炎、睑缘炎、倒睫等。有慢性泪囊炎者,在溃疡进行期应勤冲洗,待
炎症安静后则进行泪囊摘除。
2.抗菌药物治疗 抗菌药的使用应以局部用药为主,包括滴眼及
结膜下注射。全身用药,进入到眼前组织的药物浓度低,很少有效,除有全身
感染性疾病需要全身用药外,一般均不使用。
(1)影响抗菌药疗效的因素:抗菌药的选择、给药途径、药物浓度和用药的频度。
(2)抗菌药药物的选择:应按以下原则进行:
①急性期尚未明确致病菌之前,应采用广谱抗菌药滴眼或两类以上抗菌药交替滴眼,通常每30min滴眼1次,昼夜不停,直到
角膜病灶显示较好反应,才酌情减少滴眼次数。常用的药物有
妥布霉素、
氧氟沙星、
阿米卡星及头孢唑啉
滴眼液等。
②病灶刮片革兰染色初步确定可能是哪种细菌后,抗菌药需作相应变动。
③细菌培养出来后,根据药物敏感试验,更换最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④重症病例,可加用
结膜下注射进行治疗,但必须注意局部注射后刺激症状加重等副作用。
⑤病情严重、发展较快的溃疡,特别在年耉、体弱有全身
感染性疾病同时存在时,除局部用药外,还应口服或注射抗生素。
3.新的抗菌药物 全身抗菌药物研究的飞速发展,使
眼部细菌性
角膜炎的治疗也取得了杰出的成绩。近几年来主要用于眼科新的抗生素药物大致有下述几类:
(1)新
青霉素类:新
青霉素具有耐酸(可口服)、耐酶(对耐
青霉素G的金葡菌致敏) 和广谱(扩大
临床应用范围)等特点。眼科临床主要用广谱,特别是抗铜绿假单胞菌和变形杆菌,治疗革兰阴性杆菌(特别是铜绿假单胞菌)性
角膜炎。它们是:
①派拉西林(Piperacillin):静注2v4g,
结膜下注射5v10mg,
玻璃体内灌注1.0mg/ml。
④苯咪唑
青霉素(azlocillin):静注2v4g,
结膜下注射100mg。
(2)头孢菌素类:头孢菌素是半合成抗生素。抗菌谱较广,对酸和?内酰胺酶较稳定,过敏反应发生率比
青霉素低。抗菌作用和
临床应用价值与
青霉素相同,是目前发展较快的抗生素,新品种不断涌现,按它们的抗菌作用特性可分为三代。主要用于眼科临床者有下述两代。
①第一代头孢菌素的特点是有较广的抗菌谱,对革兰阳性菌的作用比阴性菌强,同时对螺旋体也有效;能耐
青霉素,对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效;但对绿脓和结核杆菌无效。临床用于治疗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及某些阴性杆菌的
角膜
感染。对
青霉素过敏患者可改用本类药物。
主要药物有:
A.
头孢噻吩即先锋霉素I(cephalothin):肌注或静滴2v4g/d,
结膜下注射25v50mg,
玻璃体内注射0.5v1mg。
B.
头孢噻啶即先锋霉素?(cephalori-dine):肌注0.5v1g/次,2v3次/d,
结膜下注射25v50mg,
玻璃体内注射0.25mg。
C.头孢唑啉即先锋霉素V(cephazolin):肌注或静注0.5g/次、2v4g/d,点眼0.5g,
结膜下注射50v100mg,前房内注射1v2mg,
玻璃体内注射0.5v1mg。
②第三代头孢菌素的主要特点是有更广的抗菌谱、更强的抗菌活性,特别是对铜绿假单胞菌有良好的抗菌作用,临床用于治疗铜绿假单胞菌
角膜炎和眼内
感染,主要药物有:
A.
头孢曲松(ceftriaxone):静注1g/次、2次/d,
结膜下注射25v50mg,
玻璃体内注射0.1v0.5mg。
B.头孢噻甲羧肟(ceftazidine):静滴1v2g,
结膜下注射50v100mg,
玻璃体内注射0.1v0.5mg。
(3)新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新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除
新霉素、
庆大霉素、
卡那霉素等在眼科临床广泛应用外,近来又发展了一批新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具有抗菌谱广,特别是对铜绿假单胞菌有效等特点,已在眼科临床进行深入广泛的研究。可用于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敏感株引起的
角膜和眼内
感染。
①
阿米卡星(amikacin):具有广谱抗菌作用,主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肠道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有效,特别是对
庆大霉素产生耐药的某些革兰阴性杆菌对本品仍敏感。另一特点是本品
玻璃体内注射对眼的毒性是氨基糖苷类中最小者。肌注1v1.5g/d。滴眼0.5%,
结膜下注射25mg,前房内注射0.1mg,
玻璃体内注射0.1v0.5mg。
②
妥布霉素(tobramycin):抗菌活性与
庆大霉素相似,突出之点是对铜绿假单胞菌的作用比
庆大霉素强2v4倍。本品水溶液性质稳定,可高压灭菌,室温长期保存。同时眼内透性良好。肌注或静注1v5mg/(kg·d),滴眼0.3%,
结膜下注射5v10mg,前房内注射0.5mg,
玻璃体内注射0.1v0.2mg。
③其他还有:
西索米星(西梭霉素si-somicin)滴眼0.3%v0.5%,
结膜下注射5v10mg;
奈替米星(乙基西梭霉素netilmicin)滴眼0.3%v0.5%,
结膜下注射5v10mg,
玻璃体内注射0.1v0.2mg。
(4)氟喹诺酮类抗菌药:氟喹诺酮类抗菌药是一类结构新颖、抗菌谱广、作用强的化学合成药。本类药物对革兰阳性菌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同时对大多数革兰阴性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的作用达到甚至超过现今
临床应用的其他新型抗生素(如新
青霉素、第三代头孢菌素等)。不仅对解决临床上常见的敏感菌
感染有重要价值,而且对目前已在不断增加的耐药菌株引起的严重
感染也有重要意义。同时,本类药物的化学结构比新
青霉素和头孢霉素类简单,更易合成生产,推广应用,所以愈来愈受到各国的广泛重视,在眼科的应用研究也随之日趋广泛。目前已经或正在开发研究的
滴眼液有
诺氟沙星(氟哌酸)、
依诺沙星 target=_blank>
依诺沙星
治疗
细菌性
角膜炎对
角膜组织可造成严重损害,因此临床上对疑似细菌性
角膜炎的患者应给予积极治疗。初诊的细菌性
角膜炎患者可以根据临床表现、溃疡严重程度给予广谱抗生素治疗,然后再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等实验室检查结果,调整使用敏感抗生素,常用抗生素的使用浓度见表8-3。抗生素治疗目的在于清除病原菌,目前没有一种抗生素能对所有细菌起作用,因此使用广谱抗生素在初诊病例中有较大意义。
20世纪80年代细菌性
角膜炎的首选用药是5%
头孢呋辛(cefuroxime)+1.5%
庆大霉素(gentamycin),1993年以后改为使用0.3%
氧氟沙星(ofloxacin)。近年来推荐使用5%头孢唑啉(cefazolin)+1.3%~1.5%
妥布霉素(tobramycin)或头孢唑啉+氟喹诺酮类。头孢霉素是针对病原体未明的G 菌
感染进行治疗的首选药物。50mg/ml头孢唑啉是代表药物。G¯菌
角膜炎首选抗生素是氨基苷类。氟喹诺酮类(fluoroquindones),对G¯细菌和许多G
+菌都有抗菌作用,尤其对耐药葡萄球菌也有作用。链球菌属、淋球菌属引起的
角膜炎首选
青霉素G (penicillin G) 100 000U/ml,对于耐药的淋球菌
感染可使用
头孢曲松(
菌必治ceflriax-one)。
万古霉素对G+球菌有良好的杀灭作用,尤其对耐药的
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如耐
甲氧西林的菌株(methicillin resistant S aureus,MRSA和methicillin resistant S epi-dermidls,MRSE) 的敏感性较高,可作为严重的难治性细菌性
角膜炎的二线用药。
局部使用抗生素是治疗细菌性
角膜炎最有效的途径。局部使用的剂型包括滴眼剂、眼膏、凝胶剂、缓释剂。急性期用强化的局部抗生素给药模式即高浓度的抗生素滴眼剂频繁点眼(每15~30分钟点眼1次),严重病例,可开始于30分钟内,每5分钟滴药1次,使
角膜基质很快达到抗生素治疗浓度,然后在24~36小时内,维持1次/30分钟的点眼频度。局部药液还可以冲走眼表的细菌、抗原以及具有潜在破坏性的酶。眼膏剂型和凝胶剂型可增加药物在眼表停留。保持眼表润滑,同时保证用药的延续性,特别适合儿童使用。浸泡抗生素溶液的
胶原盾,可提高抗生素生物利用度,同时还起到治疗性
角膜接触镜的作用,促进溃疡区上皮愈合。
结膜下注射提高
角膜和前房的药物浓度,但存在局部刺激性,多次注射易造成结膜下
出血、瘢痕化。一些研究表明配制强化抗生素滴眼剂具有与
结膜下注射同样的效果。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如
角膜溃疡发展迅速将要穿孔或患者使用滴眼剂依从性不佳时,可考虑使用
结膜下注射的给药模式。此外使用泪点
胶原塞,可减少泪液排出,增加抗生素在眼表的停留时间。采用脂质体包被,离子透人疗法等均可提高
角膜药物浓度。
如果存在以下情况:巩膜化脓、溃疡穿孔,有眼内或全身播散可能的严重
角膜炎,继发于
角膜或巩膜穿通伤,或无法给予理想的局部用药,应在局部点眼的同时全身应用抗生素。治疗过程中应根据细菌学检查结果及药物敏感试验,及时调整使用有效抗生素。需要注意的是药敏试验结果不能完全等同于实际应用效果,临床实践中发现一些药敏试验筛选出的抗生素实际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而一些中度敏感的抗生素治疗效果却更为满意。这是因为抗生素的药效除了和它对细菌的敏感性有关外,药物剂型、使用浓度、组织穿透性、患者使用依从性等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病情控制后,局部维持用药一段时间,以防止复发,特别是绿脓杆菌性
角膜溃疡。
并发
虹膜睫状体炎者应给予1%
阿托品滴眼剂或眼膏
散瞳。局部使用
胶原酶抑制剂如
依地酸二钠、半
胱氨酸等,抑制溃疡发展。口服大量维生素C、维生素B有助于溃疡愈合。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病情急剧发展、可能或已经导致溃疡穿孔,以及眼内容物脱出者,可考虑治疗性
角膜移植。住院患者应该采取隔离措施,预防院内交叉
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