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机制:
1.视觉 维持视紫质(rhodopsin)的正常功能,保护夜间视力。维生素A是构成视觉细胞内感光物质视紫质的原料,它是由11-顺-视黄醛(11-Cis-reti-nol)和视蛋白(opsin)结合而成,是暗光下视物的必需物质。一个视紫质分子内有一个视黄醛分子。
视网膜中的杆细胞与锥状细胞是接受光的细胞,其中杆细胞对暗光敏感,而锥状细胞对有颜色的强光敏感。视紫质经光照射后,11-顺-视黄醛变成反型视黄醛(antiform retinol),后者不能与视蛋白结合,而与它分离,这个过程称为漂白,此时在暗处看不清物体。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又变成11-顺-视黄醛,再与视蛋白重新结合成视紫质。视紫质不断合成更新,需不断补充维生素A,以维持对
暗适应的能力。维生素A缺乏,首先是视紫质的丧失,
视网膜对光敏感的色素发生障碍,产生
夜盲症(night blindness)乃至全盲。另外在
角膜的最外层,由于维生素A缺乏可引起
角膜上皮脱落、增厚以及角质化,使原来透明的膜变成不透明。结膜、
角膜干燥又称
干眼病(xerophthalmia),晚期可出现
角膜软化(keratomalacia)甚至
穿孔。
2.维持细胞膜的稳定性,保持上皮细胞的完整与健全 维生素A缺乏对身体的每一个器官都有重要影响,其中对眼睛、
皮肤、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及生殖器官的影响最显著。主要表现为腺体分泌减少,
表皮细胞增生,
皮肤干燥、角化、脱屑,组织器官功能障碍,抵抗力降低,容易患
感染性疾病。
3.维生素A是细胞代谢和亚细胞结构必不可少的重要成分,有促进
生长发育、保持骨骼健康及听力、嗅觉正常的作用。缺乏时骨骼钙化不良,破坏了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之间的平衡,对骨骼已形成的骨质不能吸收,造成骨质增厚,向外增生,长骨两端增大,影响儿童
生长发育。
4.维生素A对生殖和维持生命都是需要的,缺乏时可影响雄性动物的精索上皮产生精母细胞和雌性动物的胎盘上皮,以至影响胎儿形成。严重缺乏维生素A时,发现有蛋白质合成异常和
肿瘤的发病率增高。维生素A与视黄醇类物质,能防止或延缓
肿瘤的发生发展,抑制
肿瘤细胞的分化,能预防上皮组织的
肿瘤,如
皮肤癌、
胃癌、
肺癌、
宫颈癌和乳
腺癌等。膳食中缺乏维生素A,机体对致癌物质较为敏感,容易发生
肿瘤。
【病因】
病因:
1.饮食中摄入不足 维生素A多存在于动物性食品,如乳类及乳制品、蛋类、动物肝脏中,如果此类食品摄入较少,多半依靠由植物来源的胡萝卜素供应。但胡萝卜素的可利用率是很低的,因此对一些较贫困的地区或素食、偏食者会造成摄入不足。小儿出生后以母乳或牛乳喂养者,以后又及时添加辅助食品,如蔬菜、水果、蛋类、肝类者,一般不会引起维生素A缺乏。但若长期单用米糕、面糊、稀饭、炼乳等糖类食品喂养,又不添加辅食,则可造成缺乏。
2.影响消化吸收的因素 慢性
消化系统疾病,如长期
腹泻、慢性菌痢、慢性结肠炎、
肠结核、肝胆系统及
胰腺疾病等,会引起胃肠功能紊乱,胆汁和胰酶分泌减少,影响维生素A的吸收。肠道
寄生虫病也可干扰小肠对维生素A的吸收。维生素A与胡萝卜素都是脂溶性维生素,所以小肠的吸收与膳食中的脂肪有密切关系,如果脂肪含量低,则会影响维生素A的吸收。
3.影响储藏、利用与排泄的因素 维生素A约90%储藏在肝脏中,所以肝脏疾病者会减少维生素A的储存。此外一些消耗性疾病和急慢性
感染病,如
麻疹、
猩红热、
肺炎、
肺结核等,因高热促使分解代谢增加,再则病人食欲不振及消化吸收不良可使摄入不足。此外
恶性肿瘤和
泌尿系统疾病,可增加维生素A的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