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
(1)
溴隐亭疗法:
溴隐亭为半合成麦角碱衍生物,
多巴胺受体激动药。澳隐亭通过增强
多巴胺受体功能,促进下丘脑PRI-IH生成和分泌,抑制垂体PRI生成。
溴隐亭也直接抑制垂体
肿瘤生长,抑制垂体PRI、GH、TSH和ACTH分泌。
溴隐亭疗法适用于各种类型高
催乳素血症,也是治疗
垂体腺瘤首选药物。口服剂量为2.5v5.0mg/d。
溴隐亭口服后1v3h,血药浓度达到高峰,抑制
催乳素分泌作用维持14h。1次口服
溴隐亭2.5mg,约90%患者
催乳素降低,1/3患者
催乳素降至正常。不能耐受口服者可采用阴道用药。
溴隐亭治疗的目的是抑制溢乳、恢复月经、促进排卵和妊娠。非
肿瘤型高
催乳素血症平均治疗时间为12个月,
肿瘤性高
催乳素血症,
溴隐亭平均治疗时间为47个月。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发现,治疗效果与年龄、性别、
溴隐亭开始剂量、治疗时间长短、
肿瘤大小、治疗期间妊娠、以前放疗之间存在相关性。
肿瘤性高
催乳素血症
溴隐亭治疗后,80%v90%垂体微腺瘤缩小,10%v20%永久性消退,多出现于治疗开始的前几周内。停用
溴隐亭后,
肿瘤复发率为35%。虽无证据表明
溴隐亭有致畸作用,也不影响妊娠转归,但治疗期间一旦妊娠应停止治疗。
溴隐亭治疗1年,11%微腺瘤妇女,
催乳素和月经功能永久性恢复正常。治疗2年,垂体
肿瘤的永久性消退率为22%。虽然大剂量
溴隐亭(10mg/d)疗效优于低剂量,但副反应率较高难以耐受。
溴隐亭(5v12.5mg/d)可引起50%垂体巨腺瘤缩小,其中2/3发生治疗前6周内,1/3于治疗6个月后才缩小。
溴隐亭治疗的排卵率、妊娠率、剂量和疗效详见抗
催乳素节。
(2)
卡麦角林:为长效、高效抗
催乳素制剂,临床疗效和耐受性良好。
卡麦角林与
多巴胺受体D2有高度亲和力,直接抑制垂体
催乳素分泌细胞,降低
催乳素分泌。治疗剂量范围为0.25v1.0mg/周。先从小剂量0.25mg开始,每周2次,4周后改为1mg,每周2次。服药后2v3h,血药浓度到达高峰,血浆半衰期为65h。
卡麦角林治疗后,80%患者
催乳素降至正常,排卵率为72%,溢乳停止率90%。血浆
催乳素水平恢复正常6个月后逐渐停药。临床观察表明,
卡麦角林疗效和耐受性均优于
溴隐亭,是治疗高
催乳素血症首选、安全和有效的新一代药物。
卡麦角林明显地缩小垂体
肿瘤甚至完全消失,可用于治疗对
溴隐亭耐药的垂体巨大腺瘤。临床资料表明,虽然
卡麦角林对妊娠无不良影响,但治疗过程中一旦恢复排卵,应于希望妊娠前一个月停止治疗。
(3)奎那角林(诺果宁):是一种非麦角碱类
多巴胺能激动药,是新一代特异、高效、长效抗PRL药物。血浆半衰期为22h。CV205v502作为强力
多巴胺受体(D1、D2)激动药,在下丘脑-垂体轴PRL细胞水平,通过增强
多巴胺受体功能,抑制PRL。生成、作用强而持久、耐受性良好、副反应轻微。大剂量时可出现
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对心、肺、肝、肾、血液功能无不良影响。病人对奎那角林耐受性良好,因不良反应停药几率为7%,优于
溴隐亭。
奎那角林用于治疗对
溴隐亭不能耐受、治疗无效和复发者,剂量范围为0.04v0.1mg/d,治疗作用与剂量相关,如口服0.04mg/d,PRL降低>50%,持续8h;口服0.06mg/d,PRL降低66%,持续24h,36h仍降低47%,睡眠PRL峰消失。奎那角林抑制TSH合成和释放,但不影响FSH、LH、T。和
肾上腺轴功能。奎那角林增加GH-RH的释放,而抑制GH-IH释放,服药后血浆GH暂时性升高,但夜间GH仍正常。
奎那角林治疗应从小剂量开始,头3天每天0.025mg,后3天0.050mg/d,以后改为0.075mg/d,然后根据治疗反应调整剂量,在3个月达0.1mg/d。多数病人在治疗1个月后
催乳素开始降低,病人耐受性良好。
奎那角林治疗后,垂体巨大腺瘤体积平均缩小324mm3(46%),微腺瘤缩小73mm3(57%),巨大腺瘤血浆
催乳素平均降低163δg/L(65%),微小腺瘤平均降低113δg/L(73%)。法国27个医学中心,107例观察发现,明显临床疗效多出现于治疗2年后。Schultz(2000)治疗观察发现(50例,剂量100δg/d,平均治疗31.6个月),
催乳素恢复正常率,非
肿瘤性高
催乳素血症为82%,微腺瘤为73%,巨腺瘤为67%。
肿瘤体积缩小率,微腺瘤为55%,巨腺瘤为75%,视力改善或恢复正常。妊娠率为26%。Nobels(2000)发现,大剂量喹那角林并不能有效地抑制垂体非功能性
肿瘤的生长,其作用可能与
肿瘤存在
多巴胺受体表达相关。
Di Sarno(2000)先应用喹那角林(0.075v0.6mg/d,12个月),后应用
卡麦角林(0.5v1.5mg/次,每周2次,12个月)。
催乳素恢复正常率,微腺瘤为100%,巨腺瘤为87.5%。
肿瘤体积缩小率80%以上者,微腺瘤为21.7%,巨腺瘤为25%。所有患者在停用喹那角林后15v60天复又出现高
催乳素血症。两种药物的耐受性良好。喹那角林治疗的第1周部分患者可出现恶心和体位性低
血压,但于治疗的第3周症状自然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