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
1.全身病变的治疗
炎症性肠道疾病的肠道病变一般用糖皮质激素或柳氮
磺胺吡啶治疗,严重者可选用
甲氨蝶呤、
硫唑嘌呤、
环磷酰胺、
苯丁酸氮芥、
环孢素、麦考酚酸酯、抗
肿瘤坏死因子抗体或可溶性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等治疗。由于肠道病变引起的吸收障碍,患者可出现贫血、电解质紊乱、营养障碍,在治疗中应注意纠正。对于严重而又顽固的肠道病变,可考虑手术切除受累的肠管。
炎症性肠道疾病所引起的消化道表现属中医的—下痢―、—
泄泻―、—溏泻―、—飧泻―、—痢疾―等范畴,中医对肠道病变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根据中医辨证大致可以分为湿热型、脾虚型、中气下陷型、脾肾阳虚型、肝气淤滞型。
(1)湿热型:症见腹部绞痛,痛时即泻,或带黏液或便下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心烦口渴,小便短赤,此型多见于
炎症性肠道疾病发病的早期。治则:清热利湿,行气止痛。方药:
黄芩10g,白头翁15g,葛根10g,黄连8g,薏仁12g,车前子12g(川),厚朴10g,木香6g,甘草3g。
(2)脾虚型:症见大便稀烂,或带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或便下脓血,倦怠乏力,食欲减少,脘腹胀满或
腹痛喜按,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弱。此型多见于反复发作的
炎症性肠道疾病患者。治则:健脾益气。方药:党参15g, 白术15g,云苓12g,山药15g,扁豆12g,薏仁12g,陈皮8g,砂仁8g,泽泻9g,甘草3g。
(3)中气下陷型:症见大便溏薄,频繁
腹泻或滑泻不禁,气短乏力,面色淡白无华,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治则:补中益气,收涩固托。方药:党参15g,白术12g,云苓12g,柴胡12g,升麻12g,山药15g,赤石脂20g,乌药9g,诃子5g(煨),木香5g,龙骨20g,牡蛎20g,甘草3g。
(4)脾肾阳虚型:症见黎明前
腹痛肠鸣,痛时则泻,泻后则舒服,形寒肢冷,倦怠乏力,腰膝痰软,舌质淡,脉沉细。治则:温补脾肾,收涩止泻。方药:补骨脂12g,五味子12g,熟附子9g,党参12g,肉桂3g,龙骨20g,牡蛎20g,肉豆蔻6g,甘草3g。
(5)肝气淤滞型:症见烦躁易怒,怒则
腹泻或下脓血,肠鸣
腹痛,矢气频频,胁肋胀满,嗳气
呃逆,不思饮食,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治则:疏肝理气、健脾。方药:柴胡12g,白芍10g,只壳10g,白术10g,云苓10g,青皮9g,陈皮9g,木香5g,生
麦芽20g,甘草3g。有肝郁化热者加
黄芩10g,栀子10g。
关节炎通常用糖皮质激素和非甾体消炎药治疗,切除病变的肠管对
关节炎也有缓解作用,中医中药对
关节炎也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2.葡萄膜炎的治疗
(1)前葡萄膜炎:对于急性严重的前葡萄膜炎,可用0.1%
地塞米松滴眼剂点眼,6v12次/d;
普拉洛芬滴眼剂点眼,6v8次/d;2%
后马托品眼膏或滴眼剂点眼,1v2次/d;在前葡萄膜炎得到控制后,应根据
炎症的严重程度调整点眼频度;对于出现反应性视盘
水肿或黄斑囊样
水肿者,可短期给予糖皮质激素口服(
泼尼松30v50mg/d)或后筋膜囊下注射2.5mg
地塞米松,也可联合非甾体消炎药(如
吲哚美辛50v100mg/d)口服治疗;对于出现反复发作的顽固性前葡萄膜炎,应使用糖皮质激素口服治疗和(或)其他免疫抑制药(如
环磷酰胺、
苯丁酸氮芥、
环孢素、
硫唑嘌呤、
甲氨蝶呤等)治疗。
(2)中间、后和全葡萄膜炎:对于出现中间葡萄膜炎、
脉络膜炎、
视网膜炎、
视网膜血管炎等眼后段受累者,一般需要较长时间的药物治疗。可首先选用糖皮质激素口服,如
泼尼松40v60mg/d,早晨顿服,待
炎症减轻后则逐渐减量,至20mg/d时应治疗一段时间(一般需4个月以上),以后再逐渐减量。如治疗无效,则宜加用或改用其他免疫抑制药,如
苯丁酸氮芥口服,剂量为0.05v0.1mg/(kg·d),此种治疗一般需持续半年以上,有时需1年以上;如患者合并有
关节炎,可选用
甲氨蝶呤口服,每周7.5v1.5mg;也可选用
环孢素、
硫唑嘌呤、
环磷酰胺等免疫抑制药。研究显示针对
肿瘤坏死因子的生物制剂对
炎症性肠道疾病及其伴发的顽固性葡萄膜炎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对于出现浆液性
视网膜脱离和严重
视网膜血管炎的患者,则应给予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如
泼尼松口服1v1.2mg/(kg·d),也可联合上述其他免疫抑制药治疗。
对于一些伴有严重肠道病变的顽固性葡萄膜炎患者,切除病变的肠管有可能使葡萄膜炎得到改善,也可能减少或预防葡萄膜炎的复发。
角膜病变可选用糖皮质激素滴眼剂点眼治疗,
视神经炎、眼眶炎性假瘤等可选用糖皮质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药全身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