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心肌病 ( ischemic cardiomyopathy )
别名: 缺血性心肌病
解释 收起

概述:缺血性 心肌病(ischemic cardiomyopathy,ICM)是指由于长期心肌缺血导致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纤维化,从而产生心脏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受损,引起心脏扩大或僵硬、 充血性心力衰竭、 心律失常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临床综合征。1970年,Raftery和Burch研究指出心肌缺血能导致心肌弥散性纤维化,继而产生一种与原发性 充血性心肌病不易区别的临床综合征。Burch等将这种临床综合征命名为—缺血性 心肌病―。这个名称后来扩大了含义,经常用来描述由于心肌缺血引起的许多心脏异常。缺血最常见原因是冠状 动脉粥样硬化,也可由冠状动脉 痉挛、冠状 动脉栓塞、先天性冠状动脉异常或冠脉血管炎等引起。按照George.A和Pantely 1984年将之定义为:由于收缩功能降低和(或)舒张功能改变引起的心室功能损害。这种损害可能是急性的,也可能是慢性的,或慢性损害过程中急性发作。急性损害通常是由于短暂的缺血,慢性损害通常是心肌纤维化。这种因严重冠状 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纤维化可以是局限性的,也可以是弥散性的。没有其他合并存在的疾病能解释出现的症状和心室功能损害,排除了孤立性室壁瘤,或由于冠状动脉疾病引起的结构异常,如二尖瓣反流和室间隔 穿孔。     1995年WHO/ISFC对缺血性 心肌病的定义为:表现为 扩张型心肌病,伴收缩功能损害,但不能用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和缺血损害程度来解释。
    缺血性心肌病(ischemic cardiomyopathy) 型冠心病的病理基础是心肌纤维化(或称硬化)。为心肌的血供长期不足,心肌组织发生营养障碍和萎缩,或大面积MI后,纤维组织增生所致。其临床特点是心脏逐渐扩大,发生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因此与扩张型心肌病颇为相似,故被称为缺血性心肌病。

    缺血性心肌病(ischemic cardiomyopathy)指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使心肌的供氧和需氧不平衡现而导致心肌细胞减少、坏死、心肌纤维化、心肌瘢痕形成的病变。其临床特点是心脏扩大基础上并发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

1 临床表现 展开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展开
3 流行病学 展开
4 实验检查 展开
5 辅助检查 展开
6 诊断要点 展开
7 诊断与鉴别诊断 展开
8 预防 展开
9 治疗方案及原则 展开
10 并发症 展开
11 病程和预后 展开
12 诊断标准 展开
13 疗效判断标准 展开
14 诊断依据 展开
15 相关课件 展开
16 相关药品 展开
17 相关症状 展开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