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机制:发病机制参见病因。
【病因】
病因:根据累及的范围
肺不张可分为段、小叶、叶或整个肺的不张,亦可根据其发生机制分为阻塞性(吸收性)和非阻塞性,后者包括粘连性、被动性、压迫性、瘢痕性和坠积性
肺不张。大多数
肺不张由叶或段的支
气管内源性或外源性的阻塞所致。阻塞远端的肺段或肺叶内的气体吸收,使肺组织皱缩,在胸片上表现为不透光区域,一般无支
气管空气征,又称吸收性
肺不张。若为多发性或周边的阻塞,可出现支
气管空气征。非阻塞性
肺不张通常由瘢痕或粘连所致,表现为肺容量的下降,多有透光度降低,一般有支
气管空气征。瘢痕性(挛缩性)
肺不张来自慢性
炎症,常伴有肺实质不同程度的纤维化。此种
肺不张通常继发于
支气管扩张、结核、
真菌感染或
机化性肺炎。
粘连性
肺不张有周围气道与肺泡的塌陷,可为弥漫性(如透明膜病)、多灶性(如手术后以及膈肌运动障碍所致的微小
肺不张与亚段
肺不张)或叶、段
肺不张如
肺栓塞,其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缺乏表面活性物质有关。
压迫性
肺不张系因肺组织受邻近的扩张性病变的推压所致,如
肿瘤、肺气囊、
肺大泡,而松弛性(被动性)
肺不张由胸腔内积气、积液所致,常表现为圆形
肺不张。盘状
肺不张较为少见,其发生与横膈运动减弱(常见于腹腔积液时)或呼吸动度减弱有关。
1.支
气管阻塞(bronchial obstruction) 叶、段支
气管部分或完全性阻塞可引起多种放射学改变,其中之一为
肺不张。阻塞的后果与阻塞的程度、病变的可
变性、是否有侧支气体交通等因素有关。引起阻塞的病变可在管腔内、外或管壁内(表1)。
当气道发生阻塞后,受累部分肺组织中的血管床开始吸收空气,使肺泡逐渐萎陷。在既往健康的肺脏,阻塞后24h空气将完全吸收。因为氧气的弥散速率远远高于氮气,吸入100%纯氧的患者在阻塞后1h即可发生
肺不张。空气吸收使胸腔内负压增高,促使毛细血管渗漏,液体潴留于不张肺的间质与肺泡中,此种情况类似—
淹溺肺―。但支
气管的阻塞并非一定引起
肺不张。如果肺叶或肺段之间存在良好的气体交通,阻塞远端的肺组织可以保持正常的通气,甚至可以发生过度膨胀。
临床上黏液性或黏液脓性痰栓引起的支
气管阻塞和随后的肺叶、段或全
肺不张较为常见。痰栓多位于中央气道,形成均一的肺叶、段透光度降低,可有或没有支
气管空气征。如果周围气道有痰栓存在,则无气体的肺实质可显露出中央气道的支
气管空气征。手术后
肺不张是最常见的阻塞性
肺不张,大手术后的发生率约5%。这类患者通常有
慢性支气管炎、重度吸烟或手术前呼吸道
感染的病史。其他易患因素包括麻醉时间过长、上腹部手术、术中和术后气道清洁较差,以及黏液纤毛系统清除功能受损。此种患者多在术后24v48h出现
发热、心动过速与呼吸急促。
咳嗽有痰声但
咳嗽无力,受累区域叩呈浊音,呼吸音降低。纤维支
气管镜检查常可见相应支
气管有散在的黏液栓。患者常继发
感染,若在支
气管完全堵塞之前发生
感染,则可因肺实变而不致形成完全性的
肺不张。偶在神经疾患时由于呼吸肌无力或
昏迷状态形成黏液栓而致
肺不张。此时
咳嗽无力是主要因素,而呼吸道
感染常为易患因素。慢性化脓性支
气管炎患者偶可因黏稠的分泌物形成栓子而发生
肺不张。
支气管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时细支
气管可形成活瓣样阻塞,导致广泛的双侧肺过度膨胀,但偶尔黏稠的黏液栓亦可引起段或叶的不张。此种情况多见于儿童。一般通过抗
哮喘治疗即可奏效,但有时可能需要紧急的支
气管镜吸出痰栓。成年
哮喘患者若发生
肺不张,常提示有变应性支
气管肺
曲霉菌病所致黏液嵌塞的可能性。黏液黏稠病(胰囊性纤维
变性)的晚期亦可因黏液栓引起
肺不张。
2.异物吸入(aspiration of foreign bodies) 异物吸入主要见于婴幼儿,常见吸入物为花生、瓜子、糖果、鱼刺、笔帽等等,偶见于戴义齿或
昏迷、迟钝的耉年人。工作时习惯将小零件、小工具含在口中亦可吸入。面部创伤,特别是车祸伤,亦可吸入碎牙。
儿童吸入异物常有明确的吸入史。吸入当时有突发的呛咳或说话时
咳嗽,随后有数分钟到数月的无症状期。此后患儿有
慢性咳嗽、气紧,常可闻及喘息或喘鸣,可咳脓痰。有机性异物可迅速产生严重的咽-
气管-支
气管炎,有
发热与
中毒症状。由于医生未能想到吸入的可能,或所提的问题不当,常常不能搜集到异物吸入的病史,如果无症状间隙期太长,更不易将症状与吸入史联系起来。
体格检查所见与阻塞的程度有关,也取决于异物是固定的还是活动的。异物形成部分开启的活瓣时,可闻及喘鸣,但很少有其他异常发现。由于患侧过度充气,
气管和心尖可向健侧移位,受累区域呈过清音,呼吸音降低,可闻及吸气性或呼气性喘鸣。如有
肺不张或阻塞性
肺炎,
气管和心尖冲动可向患侧移位。此时患侧
胸廓变小,语颤降低,吸气时肋间隙内陷,
叩诊呈浊音,触觉语颤降低,呼吸音降低或消失。受累肺可有吸气性湿啰音。通过查体分辨
肺不张、阻塞性
肺炎还是
胸腔积液常常比较困难。
胸片有相当大的诊断价值,如果异物不透X线,胸片即可明确诊断并定位。若为透过X线异物,则平片上的阻塞性病变或其他的放射学改变亦可提示异物所在。支
气管内活瓣性病变所致的阻塞性肺过度充气是最常见的放射学改变。整叶的不张一般由完全性阻塞所致,但并不常见。如果阻塞部位在主支
气管,整侧肺均可塌陷。依据阻塞的程度,可表现为复发性
肺炎、
支气管扩张或少见的
肺脓肿。CT检查对明确异物的存在及其性质和部位价值更大。
如果临床上初步考虑为支
气管内异物,应通过支
气管镜检查证实,通过支
气管镜检常常也能达到治疗的目的。大多数异物在镜下可以看到,某些植物性异物由于引起明显的
炎症反应,可隐藏于
水肿的黏膜下而不易发现。
3.
肿瘤性支
气管狭窄(neoplastic bronchiostenosis)
肺不张和阻塞性
肺炎是中央型支
气管
肺癌最常见的放射学征象。同时也有相当数量的
肺不张由支
气管
肺癌引起。完全性支
气管阻塞主要见于鳞癌和大细胞
未分化癌,而
腺癌和
小细胞癌较为少见。典型的患者为中耉年男性,有多年重度吸烟史,常有呼吸道症状如
咳嗽、
咯血、咳痰、
胸痛和气短。胸片可见肺门增大,纵隔增宽。在某些病例
肿瘤体积较大,形成—S―征。支
气管抽吸物或刷片做
细胞学检查或支
气管活检对于明确
肿瘤所致的
肺不张有极高的诊断价值,然而上叶不张由于纤支镜操作的不便常不易窥见。
支
气管
肺癌经皮肺穿刺或纵隔镜检查亦可得到阳性结果,特别是有肺门增大或锁骨上
淋巴结肿大时,后者还可直接活检。
通常
腺瘤表面的支
气管黏膜保持完整,纤支镜下活检偶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