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肾
肿瘤(renal tumor)在泌尿系
肿瘤中较常见,仅次于
膀胱肿瘤。绝大多数原发性肾
肿瘤为恶性,包括
肾细胞癌、
肾母细胞瘤(
Wilms瘤)及
肾盂癌等。肾脏的
良性肿瘤包括肾
腺瘤、
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血管瘤、
脂肪瘤、
纤维瘤以及肾球旁细胞瘤等。肾癌亦称
肾细胞癌、肾
腺癌、透明细胞癌、肾实质癌等。由于平均人寿延长和影像学技术的提高,肾癌的发病率有增加趋势,无临床症状而在体检中偶然发现的肾癌逐渐增多。
Grawitz在1983年观察到肾脏的小黄色
腺瘤与肾上腺组织相似,假定是肾上腺残余。根据这一观察结果,Birch-Hirschfeld介绍了肾上腺样瘤的术语。从此—肾上
腺瘤―这个不正确的名称就用来描述肾
肿瘤。随着电镜出现,证明
肾细胞癌起源于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的结论,于是就称为
肾细胞癌。
肾细胞癌目前分型如下:
1.透明细胞癌。
2.颗粒细胞癌。
3.嫌色细胞癌。
4.梭形细胞癌。
5.
囊肿伴随性
肾细胞癌。
6.乳头状
肾细胞癌。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作者:潘柏年(北京大学医学部)
】描述为:"> 肾癌(renal carcinoma)又称肾细胞癌、肾腺癌等,占原发性肾恶性肿瘤的85%左右。引起肾癌的病因至今尚未明确,其发病可能与吸烟、肥胖、职业接触(如石棉、皮革等)、遗传因素(如抑癌基因缺失)等有关。
亦称肾腺癌、肾细胞癌。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2%,占肾脏恶性肿瘤的80%。肾癌主要发生于中老年人,发病高峰年龄为60岁,男:女约2:1。肾癌可与肾脏良性病变如肾囊肿、腺瘤、结核等合并发生,也可发生于异位肾、马蹄肾、发育不全肾或孤立肾,少数肾癌具有遗传因素或家族性。此外,肾癌具有一些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如肾癌切除后可能出现转移灶的自发消退,亦可能出现肿瘤的远期复发(即10年以后)。
肾癌的病理类型传统上分为三型:即透明细胞癌、颗粒细胞癌和未分化癌,恶性程度依次增加。近年按照肿瘤的组织学来源和细胞遗传变异将肾癌分为五种类型:包括透明细胞型(70%),嗜色细胞型(15%),嫌色细胞型(5%),肾直管型(2%),神经内分泌型。前两型来自近曲小管,为同一类型的不同发展阶段,故称为肾癌典型型;三四型来自肾集合管;五型又分为小细胞型和类癌型。
自1893年Grawits首先描述肾脏肿瘤以来,因对起源认识上的不同,肾癌(renal carcinoma)在文献上有许多的术语:肾上腺样(hypernephroma)或Grawits瘤、肾细胞癌(renalcell carcinoma)、肾腺癌(adenocarcinoma of the kidney)。因细胞学的特征又称为透明细胞癌(clear cell carcinoma)、颗粒细胞癌(granular cell carcinoma),其他还有嫌色细胞、梭形细胞、嗜色细胞及暗细胞癌之称。因生长方式与囊性变相关者又称囊肿内肾细胞癌、囊性肾癌,或乳头状肾细胞癌。目前的研究多认为肾细胞癌是起源于肾近曲上皮的恶性肿瘤。
诊断思路
需对肾占位病变做出系统的诊断,包括病变性质(良、恶性),病变的进展(分期)和相关并发症。
肾癌又称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是起源于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约占成人恶性肿瘤的2%~3%。肾癌的病因未明,其发病与吸烟、肥胖、长期血液透析、长期服用解热镇痛药物等有关。少数肾癌与遗传因素有关,称为遗传性肾癌或家族性肾癌。非遗传性因素引起的肾癌称为散发性肾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