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原则为提高PaO
2及SO
2,降低PaCO
2。小儿病情进展快,病死率高,应积极治疗。
1.病因治疗 针对引起
呼吸衰竭的直接病因,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特别是要促进哪些引起
呼吸衰竭的病变的恢复,如
肺炎时的
感染的控制、中枢神经疾患的脑
水肿治疗,ARDS患儿的肺
水肿治疗等。原发病不能立即解除的,改善血气的对症治疗有重要作用;但呼吸功能障碍不同,侧重点亦异。呼吸道梗阻患儿的重点在改善通气,ARDS患儿重点在换气的改善,而对
肺炎则应兼顾两方面。因此,正确的诊断是合理治疗的前提,只有对患儿
呼吸衰竭病理生理特点有明确的了解,才能把握不同病情特点,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
2.氧疗 对于呼吸功能不全者,吸入低-中浓度氧 (0.3v0.5) 数小时,可以提高
血氧饱和度 (SO
2>90%) ,急性缺氧用中等浓度氧(0.4v0.5),慢性缺氧给低浓度氧(0.3v0.4)。
呼吸衰竭患者吸入氧12v24h,可以解除低氧血症,
发绀和
呼吸困难逐渐消退。长时间吸入低浓度氧一般不会产生严重不良反应。但吸入氧大于80%,24v48h可以导致气道
炎症和
水肿。甚至严重的气道黏膜过氧化损伤。血氧水平过高,可以导致
视网膜病变。动脉氧水平的提高必须和缺氧症状的改善相联系,因组织摄取氧的能力受到氧解离曲线、
血红蛋白水平、心输出量等因素影响。
3.气道
管理 保持呼吸道湿化和雾化,防止气道上皮细胞过于干燥而变性坏死。清除气道分泌物可以采用拍背、气道雾化等方法,也可以使用沐舒坦等药物化痰。对于先天性或获得性气道发育导致通气障碍者,或
二氧化碳潴留者,应给予
气管插管、
机械通气和必要的手术处理,目的为解除气道阻塞、修复瘘管等先天性畸形。
气管插管后小儿应每隔1v2h向
气管滴入生理盐水,然后行负压气道吸引。
(1)一般参数设置原则:调节潮气和通气频率,保持通气量相对稳定,控制PaCO
2在4.7v6kPa(35v45mmHg)。新生儿和小于3个月的婴儿通气频率40v50次/min,幼儿为30v50次/min,儿童为20v40次/min。容量控制或压力控制时的通气潮气量在6ml/kg。如果FiO
2>40%方能够维持SO
2>85%,应将呼气末正压(PEEP)设置在2v4cmH
2O。
(2)
机械通气效果判断:对于肺泡通气量与血氧合状况是否合适,采用以下公式可以判断潜在通气和换气效率:a/A(PO
2)-PaO
2/PAO
2,其中PAO
2=FiO
2×(PB-PH
2O)-PaCO
2/R,PAO
2为肺泡气
氧分压,PB为海平面大气压(760mmHg),PH
2O为肺泡气水蒸发分压(47mmHg),R为呼吸商(0.8)。如果a/A>0.5,正常或轻度呼吸功能不全;a/A<0.5,
呼吸衰竭或严重呼吸功能不全;a/A<0.3,严重
呼吸衰竭,可以有呼吸窘迫。表5显示肺泡
氧分压与通气和血气参数的关系。
(3)过度通气:目前不主张采用过度通气的方法,因可能对于新生儿和婴幼儿带来脑血流显著下降,诱发缺血缺氧性脑损伤。对于通气效果不佳者,可以容许存在高碳酸血症,即PaCO
2能够保持在7v9kPa(50v65mmHg),而不必调高通气潮气量和气道峰压。必要时可以考虑将通气频率加快到50v70次/min,以增加分钟通气量。
5.呼吸兴奋剂 对于中枢性
急性呼吸衰竭,可以使用
尼可刹米(可拉明)、
盐酸洛贝林(山梗菜碱)等药物兴奋呼吸中枢,但疗效不持久,使用时必须确定气道通畅,新生儿一般不用。
尼可刹米(可拉明)肌内、皮下或静注,小于6个月75mg/次,1v3岁125mg/次,4v7岁175mg/次。
盐酸洛贝林皮下或肌内1v3mg/次,静注0.3v3mg/次,必要时间隔30min可重复使用。
6.降低颅内压 遇有脑
水肿时,原则上采用—边脱边补―的方式,控制出入液量,达到轻度脱水程度。常用药为
甘露醇,静脉推注每次0.25v0.5g/kg,间隔4v6h重复应用。一般用药后20min颅内压开始下降。或采用
甘露醇-
甘油/氯化钠(复方
甘油)(0.5v1.0g/kg)交替应用,间隔4v6h,直至症状缓解可逐渐停药。利尿药多采用
呋塞米,肌内或静脉注射,每次1v2mg/kg,新生儿应间隔12v24h。主要不良反应为脱水、低
血压、低血钠、低血钾、低血氯、低血钙等。已经存在水、盐电解质紊乱者应注意及时纠正。
7.纠正酸中毒
(1)呼吸性酸中毒:
呼吸衰竭时的主要代谢失平衡是呼吸性酸中毒。一般应保持气道通畅,兴奋呼吸,必要时采用
机械通气方式,降低组织和循环血中的
二氧化碳。
(2)代谢性酸中毒采用碱性药物,如
碳酸氢钠,通过中和体内固定酸,提高血浆HCO
3
- ,纠正酸中毒。此外,酸中毒可以刺激气道
痉挛和降低支
气管扩张剂的作用,
碳酸氢钠可以缓解支
气管
痉挛。低氧和酸中毒可以导致心肌麻痹及肺内小血管
痉挛,补充
碳酸氢钠可以起强心和舒张肺内血管作用,有利于改善肺内
血液灌流。一般应用5%
碳酸氢钠,1ml=0.6mmol,剂量约每天2v3mmol(3v5ml)/kg,先用半量(1v1.5mmol/kg)。计算方法:HCO
3
- (mmol) = 0.3×BE×体重(kg)。静脉滴注或缓慢推注时,可以将5%
碳酸氢钠用
乳酸-林格液或
葡萄糖生理盐水稀释为1.4% 浓度,以降低碱性液对静脉血管的刺激。如果补充碱性液过快,或没有及时改善通气和外周循环,可能产生代谢性碱中毒,可以导致
昏迷和心跳停止。在出现代谢性碱中毒时,可以迅速适当降低通气量产生呼吸性酸中毒、补充生理盐水,或给予口服氯化氨、静注或口服
氯化钾纠正。
8.强心药和血管活性药的应用 在持续低氧血症并发
心力衰竭时可以使用
洋地黄制剂、利尿药、血管张力调节制剂等。
(1)毛花苷C(西地兰)和
地高辛:在
呼吸衰竭时心肌缺氧,容易导致
洋地黄中毒,应考虑减少其用量。
(2)
多巴胺和
多巴酚丁胺:兴奋心脏?
1受体,扩张肾、脑、肺血管作用,增加
肾血流量和尿量,为
休克和难治性
心力衰竭的主要药物。其半衰期非常短,必须连续静脉滴注。
多巴胺2v10δg/(kg·min),
多巴酚丁胺2v20δg/(kg·min),可以联合应用,从低剂量开始。
(3)
酚妥拉明:为Ω-受体阻滞药,可以直接扩张外周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显著降低周围血管阻力及心脏后负荷,提高心输出量。适用于低氧引起的肺血管
痉挛、重症
肺炎、急性肺
水肿、充血性
心力衰竭等疾病时的
呼吸衰竭。剂量为静脉滴注0.1v0.3mg/次,用5%v10%
葡萄糖盐水稀释,每分钟2v6δg速度滴入。应用中注意纠正低
血压和
心律失常,在伴有中毒性
休克时应补充血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