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机制:鉴于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
免疫病理的显著特点是系膜区颗粒状IgA沉积,与
IgA肾病改变极为相似,因此推测IgA在发病中有重要作用,甚至有人认为它们本质上是同一种疾病。进一步研究发现两者免疫发病机制确有惊人的一致性,如均有血清IgA升高、单体以及多聚体IgA升高、γ-IgA
l升高,两者血清中均有循环IgA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上的均以多聚IgA
1为主,且有J链沉积;两者都有C
4a、C
4b亚型缺陷,都有IgA
lO型糖基化异常等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科对120例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及31例
IgA肾病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 6.3%有IgG沿肾小球毛细血管壁的线样沉积以及膜抗肾小球基底抗体阳性,而且12.5%不是以IgA为主要沉积物,因此,至少在一部分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中,其发病机制与
IgA肾病显著不同。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肾脏损伤中补体发挥重要作用,补体的激活可能是通过旁路途径实现的:
①IgA无激活C
1q的能力,而能直接激活C
3;
②小球系膜区证实有C
3、备解素C
3PA,而无C
1q、C
4;
③缺乏的病人易患本病。补体系统的激活,产生一系列
炎症介质,导致局部炎性改变,继之发生凝血和纤溶系统障碍,出现小血管内
血栓形成和纤维蛋白的沉积,最终导致肾小球损伤。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基本病理改变为肾小球系膜增生和系膜区IgA沉积,严重时尚有新月体形成和肾小管坏死,病理改变轻重差别很大,国际小儿肾脏病研究会根据光镜下肾小球的改变将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分为6型:
1.? 肾小球轻微改变。
2.? 单纯性系膜增生,不伴毛细血管襻局灶性改变及新月体。
(1)?a:局灶节段性系膜增生。
(2)?b:弥漫性系膜增生。
3.? 系膜增生并出现局灶改变(血栓、坏死、新月体、硬化) 。
(1)?a:局灶性改变。
(2)?b:新月体出现,但<50%。
4.? 系膜增生,50%v75%肾小球有新月体或局灶性改变。
(1)?a:局灶性病变。
(2)?b:新月体50%v75。
5.? >75%肾小球有新月体或局灶病变。
(1)?a:局灶性病变。
(2)?b:新月体。
【病因】
病因: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是白细胞碎裂性小血管炎,主要是由IgA免疫复合物沉积引起的免疫复合物病,其病因仍未完全明了,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感染、疫苗接种、虫咬、寒冷刺激、
药物过敏和食物过敏等。尽管这些因素都可能诱发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但临床上仍难明确过敏原,脱敏治疗的效果往往难以令人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