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机制:
1.抗红细胞自身抗体的产生机制 尚未阐明,可能的因素有以下诸方面。
(1)
病毒感染可激活多克隆B细胞或化学物与红细胞膜相结合:改变其抗原性等均可能导致自身抗体的产生。
(2)淋巴组织因
感染、
肿瘤以及免疫缺陷等因素可使机体失去免疫监视功能:无法识别自身细胞,有利于自身抗体的产生。
(3)T辅助细胞(Th)平衡失调:Th
2功能亢进,主要产生IL-4、IL-6和IL-10,激活B
淋巴细胞使其功能异常亢进,产生自身红细胞抗体。
2.AIHA红细胞的破坏形式和机制
(1)血管外红细胞破坏:主要见于
温抗体型AIHA。红细胞膜上因吸附IgG而被致敏。不完全抗体致敏的红细胞不足以立即在血管内破坏而溶血,但可被巨噬细胞反复吞噬而溶血。巨噬细胞膜上可有1×10
6 IgG的Fc受体(FcR),随巨噬细胞的活跃程度而增减,受体有3种类型:FcR?、FcR?和FcR?。FcR?几乎都被血浆内单体IgG所占领。FcR?与双体IgG相结合,仅FcR?对IgG3及IgG1有重要作用(IgG3>IgG1),而对IgG2及IgG4无反应。IgG1与FcR?结合后的主要反应为吞噬作用,而IgG3与FcR?结合后则为细胞毒溶解,最后都在脾内破坏。具有IgG3的患者都有溶血征象,而单独IgG1者仅65%有溶血反应。因此IgG3对致敏红细胞的破坏远较其他亚型严重,而IgG4几乎无反应。红细胞破坏的速率与红细胞上吸附的IgG数量不一定成比例。不同病例有同样IgG数量致敏的红细胞,其生存期各不相同。
吸附有IgG3或IgG1的红细胞一旦与巨噬细胞相遇,其接触部分即有变形,最后被吞噬;往往仅有一部分膜被拖住而消化,膜发生缺损,虽能自行修复,但膜蛋白及磷脂类物质反复丧失后,红细胞趋向于球形,最终主要在脾索内阻留破坏。巨噬细胞膜上也有C
3b受体,如果红细胞膜同时被IgG和C
3致敏,则可加速脾脏对红细胞的破坏作用。
巨噬细胞的吞噬过程包括—识别―、—附着―与—摄入―3个阶段;其中—识别―由巨噬细胞表面的IgG FcR及C
3bR共同介导,但—附着―主要依赖C
3bR,而—摄入―则主要依赖IgG FcR。C
3b的—附着―加上IgG的—摄入―促进,明显增强了巨噬细胞的效应而致严重溶血,而且破坏场所主要在脾脏。
单独补体致敏红细胞,除补体被远离红细胞的免疫复合物激活而结合在红细胞膜上导致血管内溶血外,也可使致敏红细胞在肝内破坏,因为肝脏体积大,血流丰富,巨噬细胞数量较脾脏相对为多。但单纯C
3型血管外溶血一般都较轻,因为仅有—附着―而无摄入,可能不致被吞噬。
单核吞噬细胞也有IgA FcR,所以被IgA致敏的红细胞主要在脾内破坏;对温性IgM不完全抗体,单核吞噬细胞无相应的受体。IgM有激活补体作用,但温性IgM不能激活全补体,仅能达到C
3阶段,与巨噬细胞C
3受体相结合,最后多在肝内破坏。
(2)血管内溶血:常见于
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较少见于
冷凝集素综合征,但在温性抗体中极罕见。血管内红细胞破坏主要由于抗体激活补体,通过传统途径引起溶血。抗体(主要系IgM,少见有IgG,IgG中以IgG3最活跃,其次为IgG1及IgG2)与红细胞膜上的抗原结合后,抗体结构发生变异,使原来被掩盖的位于Fc段上的CH
2区域补体结合点暴露,与C
1q相结合(C
1由C
1q、C
1r、C
1s组成)。当C
1q被结合后结构发生变异,露出酶活性部分,作用于C
1s,最终导致C
1分子被激活(C
1),随后C
3激活,裂解为C
3b。通过一系列激活和裂解作用使C
5b与C
6
v
9结合成复合体,淹没在红细胞双层脂膜中,发生离子渗漏,特别是钾离子丧失钠离子进入细胞,红细胞
肿胀,以致在血管内溶血。
【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