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机制:NTM病的病理改变与
结核病相似。由于NTM致病力较弱,其病变在程度上相应较轻。但不同部位不同类型和不同宿主的NTM病病理变化可能存在一定差异。NTM肺病空洞很常见,多表现为多发性或多房性薄壁空洞,胸膜很少累及,病理改变常为非特异性
炎症,但有大量NTM病原体存在。
皮肤软组织NTM病若为
脓肿分枝杆菌引起则表现肉芽肿性病变和非特异性化脓性
炎症。据深圳市某医院
脓肿分枝杆菌切口
医院感染114例手术切除标本的病理检查。其肉芽肿有三种形态:
①化脓性结核样变,占70%;
②不典型结核样肉芽肿,占28%;
③典型—结核样―肉芽肿,占59.7%。播散性NTM病可在多处骨骼见到主要由
中性粒细胞形成的病变,其中有较多抗酸杆菌,偶尔骨髓中有大量细菌繁殖,其他脏器则见萎缩性肉芽肿和少数抗酸杆菌。
【病因】
病因:NTM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的土壤、尘埃、流水和生牛奶中。显微镜下NTM形态与
结核杆菌相似,抗酸染色呈红色,但在培养、生化特性与
结核杆菌不同。可根据NTM在固体培养基上的生长速度与光线对其产生色素的影响,Runyon分类法则将其分为以下四个群:
1.?群为光产色菌(photochromogen) 有堪萨斯分枝杆菌、海分枝杆菌、猿分枝杆菌及亚洲分枝杆菌等,其中前两种为致病菌。本组细菌需光产色,其菌落在暗处为奶油色,曝光1h后再培养即成橘黄色。生长缓慢,菌落光滑。这类菌容易引起
肺部感染,但病情较轻,临床症状与
肺结核相似。
2.?群为暗产色菌(scotochromogen) 有
瘰疬分枝杆菌、苏加分枝杆菌、戈登分枝杆菌、蟾蜍分枝杆菌。本组细菌兼性产色,菌落不论在有光或无光条件下均能产色,在暗处产黄色,在有光处产橘黄色。在37?生长缓慢,菌落光滑。这类菌可引起儿童颈部
淋巴结炎、肺部或肺外
感染及擦伤性
脓肿等。
3.?群为不产色菌(achromatic mycobaterium) 有鸟分枝杆菌复合群(M.avium complex,MAC)、胞内分枝杆菌、溃疡分枝杆菌、玛尔摩分枝杆菌、嗜血分枝杆菌(M.hemophilum)、土地分枝杆菌。本组细菌在有光或暗处均不产色素,生长缓慢。在改良罗氏培养基上37?培养7天或更长时间,可见光滑无色菌落。这类菌可引起
肺部感染、
淋巴结炎、
关节炎及脑膜炎等。
4.?群为快速生长菌(rapid grower) 有偶发分枝杆菌、龗分枝杆菌、
脓肿分枝杆菌、耻垢分枝杆菌等。本组细菌在25v45?生长,生长快,培养5v7天即可见到菌落,菌落粗糙,有些也能产色。前三种对人致病,可引起肺部疾病及
皮肤
感染。耻垢分枝杆菌虽不致病,但经常在外阴部皮脂中存在,应予注意鉴别。1982年Wayne按致病性及生物学特性将结核及非结核性分枝杆菌分为六个复合群:
①
结核杆菌复合群:人、牛、非洲、田鼠型
结核杆菌;
②鸟-胞内分枝杆菌复合群(M.avium-intracellulae complex,MAIC):鸟、胞内、
瘰疬、副结核分枝杆菌等,为常见的条件致病菌;
③戈登分枝杆菌复合群:戈登、亚洲、苏加分枝杆菌等;
④堪萨斯分枝杆菌复合群:堪萨斯、胃分枝杆菌等;
⑤土地分枝杆菌复合群:土地、不产色、次要分枝杆菌等;
⑥偶发分枝杆菌复合群:偶然、龗、
脓肿分枝杆菌等。据近期文献报道,临床上可引起肺部疾病的六种重要NTM,其培养特性(包括生长温度、光/暗产色素、需氧及水解吐温80等)可有相似或不同点(表2)。
NTM是否有致病性可用抗煮沸试验加以鉴别。非致病株煮沸1min即失去抗酸性,而致病株能耐10min,甚至高压灭菌亦不失去抗酸性。结核分枝杆菌和非结核性分枝杆菌的鉴别,除热触酶试验外,可将菌苔置含盐水小滴的玻片上研磨,前者不易乳化而后者容易乳化。NTM对大多数抗结核药物有耐药性。其耐药机制在细菌的药物靶位点基因变异方面:耐INH主要与产生编码过氧化物-过氧化氢酶的kat G基因突变有关,也有少部分与编码烷基过氧化物酶的ahp C基因与编码?-乙酰基转移酶的Nat基因突变有关。耐RFP与编码RNA多聚酶?亚单位的rpo B基因507v533点发生突变有关。耐SM与编码核糖体蛋白S
12的rps L基因发生突变,使16S rRNA结构改变有关。耐EMB与编码阿拉伯糖转移酶的emb B基因发生突变有关。耐吡嗪酰胺(PZA)与编码吡嗪酰胺酶的pnc A基因突变有关。耐氟喹诺酮类药物与DNA旋转酶中A亚单位的gyr A、lfrA基因发生突变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