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风 ( leprosy )
别名: 麻风;elephantiasis graecorum;Hansen disease;Hansen’s disease;Hansen's fever;Hansen病;kassa;lepra graecorum;leprosis;sutho;大风;恶疾;寒生氏病;汉森病;汉森热;汉森氏热;疠风;麻风病
解释 收起

概述: 麻风(leprosy)是由 麻风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极为慢性具较低传染性的疾病。主要累及 皮肤及外周神经,严重者可致容貌毁损和肢体畸残。世界卫生组织曾提出在上世纪末全球消灭 麻风的宏伟计划,虽然取得了相当显著的成绩,但至今 麻风仍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随着 麻风患者的减少,需要更好的早期诊断方法, 麻风及 麻风反应的治疗仍远不理想,而为高危人群需求的 麻风菌苗的效果仍有待评价。因此,为巩固已有的成绩还需要作更多努力。由于我国政府对 麻风的防治工作的高度重视,在上世纪末已基本实现了消灭 麻风的计划目标。除在西部及沿海边远山区尚有少数遗留的现症患者外,全国已基本未出现新的 感染病例。 麻风在世界上流行已近3000年,印度、埃及和中国被认为是世界 麻风三大疫源地。其中,印度又为最早的疫源地,由此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我国 麻风流行已2000多年,始于春秋战国时代,古称疠风、大风、恶疾等。 麻风一词来自。圣经〃中希伯来文zarrath,意为不可接触,后译为希腊文lepra,再译为英文即称 麻风(leprosy)。 麻风分枝杆菌则由挪威学者Hansen在1873年发现,故国外学者仍称 麻风为Hansen病。
    麻风(1eprosy)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传染源是未经治疗过的麻风患者,尤其是多菌型患者。病原菌主要经由上呼吸道黏膜或长期密切接触传染,潜伏期一般为2~5年。
该病主要侵犯人的皮肤和周围神经。多菌型患者体内带有大量的麻风菌,也可侵犯其他组织和器官。如不及时诊断和治疗,可致畸残,影响劳动力,社会对该病的歧视和偏见较为严重。

    麻风(leprosy)是由麻风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leprae)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皮肤、黏膜、周围神经和淋巴结。麻风患者是麻风杆菌的天然宿主,也是唯一的传染源。
    飞沫传播是麻风重要的传播方式,生活中密切接触、纹身等也可传播;麻风传染性低,取决于被感染者机体的免疫力。
    麻风病的分类按Ridley-Jopling免疫光谱概念的五级分类法。结核样型麻风(OT)、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风(BT)、中间界线类麻风(BB)、界线类偏瘤型麻风(BL)、瘤型麻风(LL)。总的趋势是:体液免疫水平和麻风杆菌数量LL>BL>BB>BT>OTI,细胞免疫强度OT>BT>BB>BL>LL。麻风的早期为未定类麻风(IL),可演变成免疫光谱中的任一类型。随细胞免疫力的强弱BT、BB、BL可以相互转化。

 概述
  
  麻风(leprosy)是由麻风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lepra )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皮肤和周围神经。

1 临床表现 展开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展开
3 流行病学 展开
4 实验检查 展开
5 辅助检查 展开
6 诊断要点 展开
7 诊断与鉴别诊断 展开
8 预防 展开
9 治疗方案及原则 展开
10 并发症 展开
11 病程和预后 展开
12 诊断标准 展开
13 疗效判断标准 展开
14 诊断依据 展开
15 相关课件 展开
16 相关药品 展开
17 相关症状 展开
18 分型 展开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