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机制:
1.西医病因病理
(1)
急性胆囊炎:至今对本病的发病学了解仍很不够。历来认为与胆囊管结石梗阻后的胆汁淤滞、黏膜损伤、胆囊缺血及细菌
感染有关。
①胆囊管梗阻:通常认为胆囊管被结石或寄生虫梗阻后可引起
急性胆囊炎,理由是:胆盐刺激,胆囊壁缺血,继发
感染,胰液反流侵蚀。也有人认为在
急性胆囊炎的发病上,机械和血管的因素可能比胆盐浓度增高所致的刺激更重要。
②
感染:包括细菌
感染和
寄生虫感染。
感染的细菌主要是在肠杆菌、副大肠杆菌、
伤寒杆菌、副
伤寒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
肺炎球菌和产气杆菌等。其
感染途径有:血源性
感染(细菌随血流进入胆囊)、胆源性
感染(肠道内细菌细门静脉进入肝脏后未被消灭
感染胆囊、肝内细菌经淋巴管进入胆囊)、上行性
感染(胆道蛔虫携带肠内细菌钻入胆道引起梗阻和胆囊
炎症)、侵蚀性
感染(胆囊邻近的组织器官有
炎症时,细菌可侵蚀、蔓延到胆囊)。华支睾吸虫和梨形鞭毛虫等均可引起胆囊炎,特别是华支睾吸虫与
胆道感染关系尤为密切。
③神经、精神因素:凡能招致迷走神经张力减低的因素,均有可能发生
急性胆囊炎或是胆管炎发病的一个重要附加因素。据文献报道,
疼痛、恐惧和
焦虑等精神因素,可招致
急性胆囊炎的发生,影响胆囊的排空导致胆汁淤积。
④激素因素:胆囊收缩素能使胆汁分泌增加,胆囊收缩和胆总管括约肌松弛,以保持胆汁的正常分泌和排出。凡肠腔内存在有胆盐浓度升高和氨基酸、脂肪增多的因素时,胆囊可停止收缩处于扩张状态,于是胆汁淤积而发病;性激素:妇女在妊娠时,由于性激素的影响,胆囊排空延缓,胆囊扩张,胆汁淤积常易发生
急性胆囊炎。
①结石因素:通称结石性胆囊炎。约70%的
慢性胆囊炎由此种因素引起,是因
胆结石长期刺激胆囊壁发生
炎症所致,在此基础上还可继发细菌
感染。
②细菌
感染:通称细菌性胆囊炎,细菌还经血液、淋巴或邻近组织器官
炎症的直接蔓延,以及通过十二指肠乳头开口上行至胆囊等途径而
感染。
④化学因素:通称化学性胆囊炎。因胆盐过度浓缩或胰液消化酶反流进入胆囊所致,常见于
胆结石刺激导致肝胰壶腹括约肌
痉挛时。
⑤寄生虫因素:通称寄生虫性胆囊炎。常见的有华支睾吸虫、肠梨形鞭毛虫,血吸虫和蛔虫等。
总之,不论何种病因引起,其共同的病理特点是胆囊纤维组织增生、囊壁增厚、胆囊因瘢痕组织收缩,而致囊腔变窄和萎缩,胆囊与周围组织粘连致并发
炎症侵犯胆囊管造成梗阻,胆囊亦可胀大,并可使囊壁变薄。
2.中西病因病机
(1)饮食不节:若饮食不节、慾食油腻,则能乘伤脾胃,致使运化失健,湿浊内生。脾胃之湿浊可阻碍肝胆气机疏泄,肝胆气郁。进而则气郁化热或气郁血瘀化热。肝胆郁热再与脾胃湿浊蕴蒸,则促成本病。
(2)蛔虫上扰:
蛔虫病患者可因各种因素导致脾胃虚寒。由于蛔虫具有喜温恶寒的习性。遇寒则骚动不安,上扰入—膈―,阻碍肝胆气机疏泄。肝胆气郁,即能气郁化热或气郁血瘀而化热。其热与脾虚所生之湿蕴蒸,可酿成本病。
(3)情志刺激:肝失疏泄,性喜条达。胆附于肝,肝胆经脉互相络属而为表里,以疏泄通畅为顺。若情志刺激,导致肝胆疏泄不畅。肝胆气郁,一方面横逆乘犯脾胃,脾失健运,湿浊内生;一方面气郁进而化热或气郁血瘀而化热,肝胆之热与脾胃之湿蕴蒸,就发为本病。
总之,
急性胆囊炎的病机特点是肝胆之气郁结,气郁而致血瘀,瘀而化热,热与脾湿蕴结则成
肝胆湿热之证,胆气不通则痛,胆汁逆溢肌肤而发黄,若热积不散,则成脓化炎,热毒炽盛拓入营血,可致,—亡阴―、—亡阳―。慢性毛里求斯囊炎的病特点是肝胆郁结,胃失和降。
【病因】
病因:胆囊内结石突然梗阻或嵌顿胆囊管是导致
急性胆囊炎的常见原因,胆囊管扭转、狭窄和胆道蛔虫或胆道
肿瘤阻塞亦可引起
急性胆囊炎。此外,增龄耉化过程中,胆囊壁逐渐变得肥厚或萎缩,收缩功能减退,造成胆汁淤滞、浓缩并形成胆酸盐;胆总管末端及Oddi括约肌变得松弛,容易发生逆行性
感染;全身
动脉粥样硬化,血液黏滞度增加可加重胆囊动脉缺血。这些病理生理变化是耉年人胆囊炎
胆石症发生率较年轻人增高的原因,也是急性坏疽性胆囊炎、
胆囊穿孔更多见于耉年患者的原因。
胆囊管或胆囊颈梗阻后,胆囊内淤滞的胆汁浓缩形成胆酸盐,后者刺激胆囊黏膜引起化学性胆囊炎(早期);与此同时胆汁潴留使胆囊内压力不断增高,膨胀的胆囊首先影响胆囊壁的静脉和淋巴回流,胆囊出现充血
水肿,当胆肿内压>5.39kPa(55cmH
2O)时,胆囊壁动脉血流阻断,胆囊发生缺血性损伤,缺血的胆囊容易继发细菌
感染,加重胆囊炎进程,最终并发胆囊坏疽或
穿孔。若胆囊管梗阻而没有胆囊壁的血液循环障碍和细菌
感染,则发展为胆囊积液。
近年的研究表明,磷脂酶A可因胆汁淤滞或结石嵌顿从损伤的胆囊黏膜上皮释放,使胆汁中卵磷脂水解成溶血卵磷脂,后者进而使黏膜上皮细胞的完整性发生变化引起
急性胆囊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