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胰
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很高,诊断和治疗都很困难的消化道
恶性肿瘤,虽然近20年来医疗技术有了很大提高,但在诊断和治疗胰
腺癌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早期的确诊率不高,手术死亡率仍然较高,而治愈率很低。如何提高对胰
腺癌的诊治水平仍是每一位胰腺外科医师努力奋斗的目标。
胰
腺癌在1820v1830年开始已有描述,1836年Mondiere报道了3例可疑的胰
腺癌病例。美国费城的J.M.DaCosta发现了35例尸检病人有胰
腺癌,并在1858年描述了此病。到19世纪末,
胰头癌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已为大家知道,并已被组织学所证实。1888年Bard和Pic将胰
腺癌区分为导管细胞癌和
腺泡细胞癌,并注意到有胰岛细胞癌的可能。不久又有研究表明
胰头癌的症状和体征不同于胰体、尾癌。然而,
胰头癌、Vater壶腹癌、胆总管下端癌及近十二指肠乳头区的
腺癌,以往由于其症状相类似而很难相互鉴别,故统称为
壶腹周围癌。但以后发现
胰头癌与其他3种癌无论在肿癌的生物学特性上或疾病的转归上都有很大的不同,故现已习惯于将
胰头癌单独分出。
在治疗上,19世纪后叶及20世纪初已有人企图切除胰
腺癌,但没有成功,直到1935年Whipple、Parsons和Mullins报道了一例壶腹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并获得成功。不久Brunschwing应用这一手术方法切除了胰头的导管
腺癌。直到现在这一手术方法虽然在胃肠道重建的顺序、胰肠、胆肠及胃肠吻合等方法上有所改变,切除的范围上亦有不同的改良,但基本的手术原则如前,仍是治疗
胰头癌及
壶腹周围癌的最有效的方法。我国在1922年开始已有诊断
壶腹周围癌的报道,但以后确诊的病例极少,北京协和医院1922v1941年的20年内仅收治诊断较明确的病人12例。而1948v1954年的6年内收治了17例。曾宪九教授是我国进行胰
腺癌研究最早的外科专家之一。于1951年4月成功地进行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并在1956年报道了41例诊治胰腺及
乏特壶腹周围癌的经验。
胰腺癌目前已成为较常见的消化系统肿瘤之一,早期诊断很困难,临床病人多为进行期或晚期,其手术切除率较低。胰腺癌一般以胰头部最多见,其次是体尾部,全胰癌较少。
】描述为:"> 胰腺癌是常见的胰腺肿瘤,半数以上位于胰头,约90%是起源于腺管上皮的管腺癌,其发病率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2%,且近年来国内外均明显增加。由于受胰腺解剖学和胰腺癌生物学特征等因素的影响,胰腺癌早期容易侵犯周围组织器官和远处转移,加之该病早期无特异的症状与体征,缺乏简便和可靠的诊断方法,故早期诊断困难,病人就诊时多已属中、晚期,手术切除率低,我国可切除者5年生存率不到5%,预后极差。胰腺癌仍是一种尚未确立有效疗法的难治性恶性肿瘤,是当前消化道肿瘤研究的热点。
胰腺癌(carcinoma of pancreas) 主要指胰外分泌腺的恶性肿瘤,发病率近年来明显上升,恶性程度高、发展较快、预后较差。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腹痛、食欲不振、消瘦和黄疸等。发病年龄以45~65岁最多见, 男女之比为1.58:1。
胰腺癌是常见的胰腺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胰腺癌恶性度高,病程短,一般出现症状时已属晚期,并很快发生转移,侵犯邻近脏器。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较困难,预后很差。
胰腺癌(pancreatic cancer)又成为我国人口死亡的十大恶性肿瘤之一。我国2000年胰腺癌男、女标化发病率分别为3.64/10万和2.58/10万。胰腺癌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长,约80%的胰腺癌发生于60~80岁之间。吸烟是胰腺癌最突出和最一致的危险因素。
临床表现:胰腺癌无特异的初期症状,没有十分特异的体征。临床表现取决于癌瘤的部位、病程早晚、有无转移以及邻近器官累及的情况。其临床特点是整个病程短、病情发展快和迅速恶化。最多见的是上腹部饱胀不适、腺癌的可能性。虽然有自觉痛,但压痛并不是所有病人都有,如果有压痛则和自觉痛的部位是一致的。
1.腺癌的主要症状,而且不管癌瘤位于胰腺头部或体尾部均有。60%~80%的病人表现为上腹部腺癌者可因癌肿使胰腺增大,压迫胰管,使胰管梗阻、扩张、扭曲及压力增高,引起上腹部持续性或间歇性腺癌的腺癌,特别是腺癌病人晚期出现腺癌常以无痛性腺癌的首发或必发症状,以出现腺癌的重要依据,因此也常常失去早期诊断和手术的机会。但无痛性腺癌最常见的症状,有此症状的病人,约50%有实行根治手术的机会。腺癌也可发生腺癌和其他癌瘤不同,常在初期即有腺癌造成的腺癌不易鉴别。胰腺癌可造成肝内外胆管和胆囊扩张以及肝脏的胆汁淤积性肿大,所以可摸到肿大的肝脏和胆囊。癌肿形态不规则,大小不一,质坚固定,可有明显压痛。因胰头部病变常在肿块出现前就有其他明显的症状,故本病引起的腹块相对地多见于胰体尾部癌。当腺癌并发
胰腺癌无特征性的症状,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腺癌常见的首发症状。腺癌中约2/3的病人为腺癌本身在体内的新陈代谢产物对身体的毒性作用外,尚因胆管、胰管或两者同时阻塞,致使胰液、胆汁或两者均不能排人肠内,造成食物尤其是脂肪类消化吸收障碍。
4.消瘦 消瘦、乏力和体重下降可为最早期的症状,其与饮食减少、消化不良、睡眠不足和癌肿消耗等有关。
取决于癌的部位、胆管或胰管梗阻情况、胰腺破坏程度及转移等情况。起病隐匿,早期无特殊表现,可诉腺癌腺癌有不同程度的各种消化道症状,最常见的是腺癌患者可因病变侵及胃、十二指肠壁而发生腺癌可见腺癌的重要体征。胰腺肿块多见于上腹部,呈腺癌的肿块一般较深, 不活动,而肠系膜或大网膜的转移癌则有一定活动性。部分胰体尾癌压迫脾动脉或主动脉时,可在左上腹或脐周听到淋巴结肿大,或直肠指检触及盆腔转移癌。
1.上腺癌中表现最为突出,以体重快速、进行性下降为特点。
4.症状性腺癌患者可以在出现各种症状之前几个月表现出腺癌的首发症状。
5.腺癌患者可有血管腹痛,影响进食和睡眠,可有炎症以及皮下脂肪坏死,还可出现睾丸痛。
实验室检查:常规化验方面并无特殊发现,至少不能据以诊断胰腺癌。血、尿、粪常规检查可能为阴性,也可能出现贫血、糖尿、粪便隐血阳性或有未消化的脂肪和肌肉纤维。血、尿淀粉酶指标在胰管初有梗阻时可能升高,但至晚期,因胰管长期梗阻而致胰腺组织萎缩,淀粉酶可重新降至正常范围,因此其对胰腺癌诊断的帮助不大。血脂肪酶则30%的患者可有升高。肝功能检查中转氨酶可超过500U,但在血清胆红素升高的过程中,血清谷丙转氨酶呈反向波动。血糖在40%的患者有升高,为胰岛细胞被破坏的结果,葡萄糖耐量试验则有57.4%的患者异常,认为对诊断胰腺癌有参考价值。十二指肠引流有时可发现肠液中的胰酶减少,但慢性胰腺炎患者也可有同样发现。如引流液中有血液及癌细胞发现,则对癌的诊断帮助极大,尤以壶腹部癌最为可能。
随着杂交瘤技术的发展,肿瘤相关物质的单克隆抗体日趋增加,其在肿瘤的体外诊断价值受到重视。与胰腺癌相关的肿瘤标志物包括癌胚抗原(CEA)、糖抗原(CA19-9、CA242、CA125、CA50)、胰腺肿瘤胎儿抗原(POA)、胰腺癌相关抗原(PCAA、Span-1)、胰腺特异抗原(PaA)及K-ras基因等,临床常用的指标为CA19-9、CA242、CEA及K-ras。各种标志物对胰腺癌虽有一定的阳性率,但均不具备高特异性,仅能供临床参考。
1.CA19-9 正常胰、胆管细胞,胃、结肠和唾液腺上皮细胞均可表达。血清正常值小于37U/ml。是由单克隆抗体116NS19-9识别的抗原成分,即涎酸化的Lewis a血型抗原(sialosyl-fucosyl-lactote-traose),为迄今为止报道的对胰腺癌敏感性最高的标志物,是目前临床上最有诊断价值也是应用最多的一种肿瘤的阶段有关,有报道认为CA19-9<1000U/ml的胰腺癌55%可以切除,而>1000U/ml的病人89%无法切除。术后CA19-9降至正常者其生存期长于未降至正常者。肿瘤复发时CA19-9可再度升高,且常发生在影像学能做出诊断之前,因此CA19-9还可以监测肿瘤复发,术前CA19-9水平对预后也有一定的价值,CA19-9较低者预后较好。尽管CAl9-9敏感性高,能监测病情和反映预后,但由于其特异性欠佳,尤其是与胆系疾病的鉴别诊断困难,且在胰腺癌早期有时正常,因而单独应用CA19-9不能对胰腺癌进行诊断,但仍可作为胰腺癌的筛选检测指标。CA19-9明显升高时,首先应考虑为胰腺的恶性肿瘤,但应注意除外胆、胰的良性病变。
在胰腺癌的早期或肿瘤较小时CA19-9可以正常。胆管细胞癌(67%)、肝细胞癌(49%)、肿瘤(肺癌、乳腺癌)时CA19-9也可升高;肿瘤相关性糖链抗原,虽然其抗原决定簇尚未完全阐明,但一般认为其与CA19-9、CA50的抗原表型有关而又不完全相同。血清CA242升高主要见于胰腺癌,其敏感性与CA19-9相似或略低。Kawa等系统地比较了CA242与CA19-9对消化系良恶性疾病的诊断意义,发现若以CA242大于30U/ml、CA19-9大于37U/ml作为诊断标准,两者对胰腺癌的敏感性分别为79%和82%。对消化系统其他恶性肿瘤除结肠癌外,均以CA19-9的阳性率为高,特别是肝癌CA19-9的阳性率高达35%,而CA242仅7%,两者差异显著。在慢性胰腺炎、慢性肝炎以及肿瘤分期,属于?期胰腺癌者CA242的阳性率为41%,CA19-9为47%,具有一定的早期诊断价值。与CA19-9一样,CA242也受Lewis血型系统的影响。
总之,CA242对胰腺癌诊断的特异性,尤其是在与良性阻塞性肿瘤及良性增殖性病变均无该抗原的表达。因此,理论上与一些在正常组织也有表达的一些糖链抗原如CA125(见于胸、腹膜间皮)、CA50、CA19-9(存在于正常胰、胆管上皮)相比,特异性更强。对胰腺癌,血清TAG72的敏感性为44.8%(26/58),远低于CA19-9的81%(47/58);对?期胰腺癌也不能检出,当TAG72大于10U/ml时,肿瘤大都已无法手术切除。对低分化胰腺癌TAG72的阳性率要高于分化好者。另外,测定胰腺囊性肿瘤液体TAG72水平对鉴别黏液囊腺癌与假性囊肿、浆液性囊腺瘤具有一定价值。如囊液中TAG72含量?150U/ml,基本上可确诊为黏液性囊腺癌,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达100%。
5.CA125 CA125是应用抗卵巢浆液性囊泡腺癌细胞单克隆抗体检出的一种抗原,属糖蛋白类。后来发现,凡体内非黏液性上皮细胞肿瘤包括子宫内膜、子宫颈内膜和卵巢上皮发生的肿瘤以及胰腺癌、肿瘤的增殖率而非肿瘤的负荷。对胰腺癌的敏感性低于CA242、CA50,甚至CEA,但特异性却较高。与CA50、CA242无相关性。Pasanen等通过多因素分析,提出CA50和TPA对胰腺癌具有独立的预测价值,两者联合检测可进一步提高诊断的敏感性。
7.CEA CEA是具有人类胚胎抗原特异性决定簇的酸性糖蛋白,作为广谱肿瘤指标特异性欠佳,阳性率报告差异甚大。消化系腺癌和非消化系统的恶性肿瘤如乳腺癌、肺癌等均可出现CEA升高。发生肝转移者增加更为明显。综合文献报道,CEA对胰腺癌诊断的敏感性为30%v68%,胰腺癌胰液中CEA水平显著高于胰腺良性疾病,对胰腺癌有诊断价值,但少数报道认为并无诊断价值,缺乏特异性。由于所采用的判断标准和选择的病例不同,对胰腺癌的敏感性也报道不一,59%v77%。与糖链抗原CA242、CA50无相关性。血清CEA大于15U/ml者生存期显著降低,预后较差。但CEA水平与肿瘤大小、扩散及转移有一定相关性,肿瘤复发时CEA可升高,对随访监测有一定意义。
8.胰腺癌胚胎抗原(pancreatic oncofetal antigen,POA)和胰腺相关抗原(pancreatic carcinoma associated antigen,PCAA) POA是从胚胎期胰腺中提取的一种糖蛋白,Gelder等在胰腺癌患者血清中也提取出一种POA,并提出POA可以作为胰腺癌较特异性的标志物。郭晓钟等应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28例胰腺癌血清POA,结果19例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小于0.01)。对胰腺癌诊断的敏感性为67.8%,特异性为88.5%。部分肝癌、胆管癌和肺癌患者血清中POA亦可升高,与胰腺癌鉴别有一定困难。但良性胰腺疾病POA浓度大多偏低。胰头癌出现POA升高者多于胰体部癌。PCAA是由胰腺癌患者腹水中分离出来的,也是一种糖蛋白。正
(一)血液、尿、粪检查
淀粉酶和脂肪酶可升高。葡萄糖耐量不正常或有高血糖和糖尿。重度淀粉酶值和碳酸氢盐浓度均显著减低。
(二)肿瘤标志物检测
为筛选出无症状的早期患者,胰腺癌肿瘤标记物的研究近年有较大进展。但尚无一种理想筛选早期胰腺癌的肿瘤标志物。目前认为糖抗原(CA199) 联合监测可提高对于胰腺癌诊断的特异性与准确性。从粪便、血液、胰液中突变K-rαs基因检测为胰腺癌的诊断提供了新的辅助性检查手段,但其临床价值仍有待进一步研究与证实。
(三)肿瘤。可显示胰腺局限性增大,边缘回声不整齐, 典型病变边缘呈火焰状, 回声光点减弱、增加或不均匀,声影衰减明显,胰管不规则狭窄、扩张或中断,胆囊肿大,侵及周围大血管时表现血管边缘粗糙及被肿瘤压迫等现象。
2.X线钡餐造影 可间接反映癌的位置、大小及胃肠受压情况,胰头癌可见十二指肠曲扩大或十二指肠降段内侧呈反“3”形等征象。如用十二指肠低张造影则观察更满意。
3.经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 除能直接观察十二指肠壁和壶腹有无癌肿浸润情况外,插管造影主要显示: 胰胆管受压以及主胰管充盈缺损、移位、瘤腔形成,胰管阻塞、突然变细或中断,断端变钝或呈鼠尾状、杯口状,狭窄处管壁僵硬、不规则的部位和范围等。诊断正确率可达9O%。直接收集胰液做肿瘤,可见胰腺形态变异、局限性肿大、胰周脂肪消失、胰管扩张或狭窄、大血管受压、细胞学检查
在CT、B超定位和引导下,或在剖腹探查中用细针穿刺作多处细胞学或活体组织检查,确诊率高。
其他辅助检查:
1.CT检查 CT诊断胰腺癌的准确性很高,是目前最常用的检查方法,自应用于临床以来一直是胰腺癌诊断的主要手段。由于胰腺癌的血液供应相对较少,属少血供肿瘤,因此,在注射造影剂后30s的动脉期肿瘤的强化程度低于正常胰腺,使低密度的肿块与明显强化的胰腺对比更为清楚。胰腺癌的CT直接征象多为低密度肿块,伴或不伴胰腺轮廓的改变。这个直接征象显示的关键是要使富有血管的正常胰腺组织与少血供的病变之间形成明显的差异。少数病灶可为等密度影,等密度病灶只能靠间接征象发现。间接征象是指胰腺癌继发的胰胆管的扩张,胰体邻近血管、脏器的侵犯和远处脏器的转移性病灶等。
随着螺旋CT技术的出现和进展,扫描分辨力进一步提高,图像更真实清晰。国内外文献显示,单层螺旋CT对胰腺癌的检出率为80%v91%。近年来出现的多层螺旋CT将其进一步提高至96%。武汉协和医院的资料显示螺旋CT对进展期胰腺癌诊断的敏感性为95.3%,特异性为92.1%。通过螺旋CT动脉期和静脉期双期增强扫描可提高小胰腺癌(?2cm)的检出率。
结合增强扫描螺旋CT不仅可以基本满足对胰腺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而且能对病变范围、胰外侵犯、血管浸润、淋巴和远处转移等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国外有文献报道螺旋CT动态扫描对肿瘤的胰周侵犯评价的准确度为72%v88%,对门脉受累评价的准确度为76%v84%,对胰周动脉受累评价的准确度为81%v84%。近年来,上海瑞金医院采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判断胰腺癌对血管的侵及,其准确度可达95%。
由于能清晰显示上述病变,螺旋CT在胰腺癌术前分期和手术切除性评估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优势。Zeman等报道,螺旋CT的T、N、M分期的准确度分别为77%、58%、79%。Diehl等(1998)报道整体上螺旋CT分期的精确性达9l%。CT分期不准的主要原因在肿瘤可切除性,敏感性为94%,特异性为80%。有报道称多层螺旋CT对肿瘤可切除性评估的准确率达93%。主要是有无腹膜转移和肝脏小转移难以确定。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螺旋CT术前判断为可切除的胰腺癌20例,手术符合率为75%(15/20),术前判断为不可切除的胰腺癌48例,手术符合率为95.8%(46/48)。武汉协和医院的资料显示通过术前CT评估有手术指征的病例占68.5%,肿瘤可切除性预测准确率达81.7%,不可切除性预测准确率达87.5%。
由于CT扫描获得的信号为断层图像,其立体直观性较差,在判断病变程度如血管浸润部位、范围、长度等需要一定的阅片经验。近年来超薄层CT、电子束CT(EBCT)和三维肿瘤血管浸润情况,从而提高了诊断的精确性和可切除判断的准确性。
2.MRI 除了常规序列图像外,还可进行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和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igraphy,MRCP)。通过MRCP可获得胰胆管图像,显示胰胆管结构有无病变并且为无创性。而MRA则可以清楚地显示胰腺周围血管的情况。不过,总体来讲,MRI诊断胰腺癌不比CT优越。单凭T1WI和T2WI上肿瘤信号的变化来判断胰腺癌缺乏敏感性和特异性。在SE序列T1W+FS上,胰腺癌表现为低信号,而正常胰腺组织由于含有丰富的水样蛋白仍然呈高信号,两者信号差异增大,有利于发现病灶。因此,较之常规SE序列T1WI、T1WI+FS发现胰腺癌的敏感性明显提高。TSE序列T2WI+FS上,胰腺癌呈明显的高信号区,而正常胰腺组织呈明显的低信号改变,二者反差明显,与之序列T2WI相比较,T2WI+FS对胰腺癌的检测率也是明显提高。
磁共振胆胰管显影(MRCP)和血管显示技术(MRA)可较为清晰地显示胆胰管扩张及血管尤其是门静脉系统受累程度。ERCP是诊断胰腺癌的主要手段之一,MRCP的基础是胆道和胰管内的水成像同时抑制其周围结构的信号,可以显示各种病变状态时的胰胆管改变。与ERCP相比,MRCP最显著的优点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显示整个胰管系统。MRCP肝外胆管显示率100%,肝内胆管分支90%,胆囊90%v100%,胆囊管75%v50%,主胰管100%,Santorini管93%,胰管分支75%v90%。在肿瘤进行分期及可切除性评估。MRA可获得类似血管造影的三维动、静脉像,分辨肿瘤与血管的关系和浸润形式,较CT和EBCT更为直观、清晰和完整,从而成为评价肿瘤与血管关系的首选方法。国外一组前瞻性研究资料表明,同时采用MRI、MRCP及MRA检查,在66例怀疑胰腺肿瘤病人的检测中其良恶性肿瘤鉴别的符合率可达91%,在经病理证实的44例胰腺恶性肿瘤中,MRI确诊42例,其诊断敏感性为95%(42/44)。对判断肿瘤为局限性生长和对周围血管有侵及的准确性分别为89%和94%。武汉协和医院通过对94例采用MRI/MRCP/MRA检查患者的结果分析比较,发现联合检查对判断肿瘤与血管的关系及浸润程度、范围方面的准确性和特异性较高,MRA对了解血管转移、肿瘤周围血管海绵样变以及评价肿瘤的可切除性优于普通CT。
3.超声 常广泛应用于胰腺肿瘤的普查和筛选,可以发现胰腺的占位性病变及浸润性生长、胰腺组织萎缩伴有胰管和胆管的扩张、肝脏的转移病灶等,但其准确性、直观性尤其分期评估价值有限,肿瘤直径大于3cm的正确率较高,小于2cm的正确率仅为20%v40%,而对巨大实质性占位性病变则难与腹膜后其他肿瘤相鉴别。其对胰腺肿瘤的检出率和定性诊断的正确率远不如CT和MRI;对肿瘤不可切除性预测准确性较高,但对肿瘤可切除性的预测值仅为36%。但BUS无创、简便且费用低廉,可作为一种胰腺癌初筛的手段,与肿瘤标志物联合应用可弥补各自单纯检验的不足。
彩色多普勒血流影像(CDFI)技术可显示目标血管内血流改变情况,对评价胰腺肿瘤血管受累有一定价值,但其准确性不如CT和MRA,这与技术人员的经验有直接关系。按照CDFI评分,1v2分者常无肿瘤血管转移,肿瘤切除率高,癌旁组织及血管病检多为阴性,3v4分者应视为血管浸润转移,预测准确性达90%以上。
内镜超声(EUS)探头可以比较容易接近被检组织,将超声探头送入胃和十二指肠内,运用水平接触法或脱气水充盈法探查胰腺。在探头与胰腺之间仅隔有胃或十二指肠壁,从而避免了腹壁脂肪组织及胃肠腔内气体的干扰,从而具有较高的分辨力,能够检出小于2cm的小胰癌和包括胰腺原位癌在内的早期胰癌。对于平均直径为1.5cm的肿瘤其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达95%和93%。EUS对胰腺癌病灶(T)及肿瘤医院报道,EUS评估胰腺癌可切除性的准确度为80%,评估不可切除准确度为96.4%,诊断胰腺癌准确率为97.4%,CT为94.6%,MRI为89.5%,B超为73.7%。但它对动脉侵犯的判断不如静脉敏感,尤其是对脾动脉(SA)、SMA侵犯的诊断不如DSA,因此,必要时应加选DSA或MRA,以减少漏诊。而且,EUS对胰腺上皮内癌的检出率较低,对于>40mm的胰腺病灶因超声波衰减,周围结构难以观察,诊断较为困难。EUS在脾门区有一个盲点,对肝转移也不能加以评估。
导管内超声是胰胆系检查中相对较新的技术,其采用更高的频率、更小的探头,可以获得比内镜超声更高的分辨力。导管内超声目前主要用于临床检测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判断其范围及是否有侵袭性等,其诊断的准确性相当高,可检出小至3.0mm的乳头状增生灶,其检出率可达100%。有对照研究表明胰管内超声(IDUS)对胰腺癌的诊断与手术后病理的符合率为100%,显著优于US、CT和ERCP。这一技术的主要缺点不能探测胰腺被膜的侵犯和黏膜表面的扩散,因为在早期胰腺癌侵犯的广度与胰腺肿瘤IDUS检查优于EUS。
腹腔镜超声的联合应用可以更精确判断胰腺癌的分期,它能发现肝脏实质内细小的转移灶,并可观察肿瘤周围血管有无侵犯和转移增大的肿瘤侵犯的部位和长度,但它需在术中进行。
4.其他影像学技术 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对胰腺癌诊断的正确率为80%v90%。因为胰腺癌来源于导管,ERCP往往可发现胰管狭窄、梗阻或充盈缺损。但其对诊断早期胰腺癌帮助有限,且不能观察和判断肿瘤浸润范围和胰管以外的病变情况。
选择性动脉造影:经腹腔动脉进行肝动脉、脾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血管造影可显示胰腺肿块之充盈缺损区和血管移位、侵蚀、狭窄等情况,对确定血管有无受累和判断手术的可切除性具有较大价值,可作为胰腺癌的补充诊断方法及用于晚期患者的介入治疗。选择性动脉造影对胰腺癌的诊断意义不大,因为胰腺癌往往是少血运的,其价值主要在于判断胰腺癌与周围血管的关系,能观察到PV及其主要属支是否受侵犯,是否有癌栓形成,肝总动脉(CHA)、SMA是否受侵犯,从而估计可切除性。但此
(1)实验室检查
①血清学检查:癌胚抗原(CEA)及糖抗原决定簇CA1 9—9、CA242、CA50联合检测,可提高试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②胰腺外分泌肿瘤浸润范围及转移情况。
③MRI:可以作为CT检查的补充,MRCP(磁共振胰胆管造影)对胰腺癌的诊断与ERCP相似,而且无创、无并发症。
④ERCP:对胰腺癌的诊断优于B超和CT,尤其是对胰头癌胰胆管浸润的显示最有价值。
⑤PTC(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对梗阻性黄疸可明确胆道梗阻的部位及程度。有助于鉴别诊断。
⑥超声内镜:对诊断胰腺癌和周围血管的浸润均有价值,但尚未普及,而且影响因素较多。
(3)组织细胞学检查:B超或CT引导下的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和组织病理检查特异性达100% ,几乎没有假阳性。
【预后】
一、Moosa认为胰腺癌的诊断应具备以下几点
(一)40岁以上,数月至半年来呈上腹部持续性隐痛不适。
(二)40岁以上,既不肥胖,又无家庭史,而突然发生胰腺炎和腺癌的诊断标准
(一)进行性加重的中腹部或左上腹部腺癌的重要标记物之一,对胰腺癌的诊断有相对特异性。
(四)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1.B超检查有胰头或胰尾部肿块表现。
2.CT检查显示胰腺癌。PET-CT显示胰腺癌,SUV值增高。
3.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显示胰管狭窄变形、阻塞、对比剂漏出管外等。
4.x线检查平片见有钙化;十二指肠低张造影见十二指肠圈增大,胃幽门部或十二指肠受压、狭窄、充盈缺损或胃体后壁受压移动;横结肠、空肠受压向下移位;选择性腹腔及肠系膜上动脉造影见围绕的却静脉变形及移位。
5.se标记氮氨酸或 Ga胰腺扫描有占位性病变。
6.可伴有胆红素升高,血糖腺癌组织学分类:重度导管非典型增生/原位癌,导管腺癌,黏液非囊性腺癌,印戒细胞癌,腺鳞癌,腺癌,黏液样囊腺癌,伴或不伴有浸润的导管乳头状黏液癌,腺癌,混合性腺泡一内分泌癌,卖性假乳头状癌等等。
组织学分级分为5级
(G):Gx无法分级;G1高分化;G2中分化;G3低分化;G4未分化。
临床分期
一、胰腺癌的临床影像分期见表83—4。
二、UICC的TNM分期(1997)见表83—5。
三、AJCC胰腺癌分期见表83—6。
疗效判断标准
一、治愈标准CR(完全缓解) 根治手术后所有症状及体征消失,肿块完全消失,无并发症,时间持续≥1个月。
二、好转标准
(一)PR(部分缓解)经治疗或姑息性手术后部分症状及体征消失,肿块缩小≥50%,时间持续≥1个月。
(二)SD(病情稳:定)疴隋无明显变化,肿块缩小<50%,或增大未超过25%,无新的病变出现。
三、无效标准PD(病情进展)病情加重,一个或多个病变增大I>25%,或出现新的病变。
内科学(第7版),陆再英、钟南山,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
临床疾病——诊断与疗效判断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