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对于PSC至今尚无根治方法,目前最满意的治疗在于成功地改善症状,以及延迟或阻止疾病的恶化,推迟进入肝功能不全和
肝移植的病期,防止
胆管癌的发生。对于终末期
肝硬化
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的处理同
肝硬化的治疗。
1.一般治疗 患者应注意休息及进食富含蛋白、维生素、高热量、低脂肪饮食。尽量避免应用损伤
肝脏的药物,注意保护肝功能。
2.药物治疗
(1)免疫调节治疗:
①糖皮质激素:有利胆、抑制胆管周围
炎症的作用,并可抑制纤维化过程,保护肝细胞,减轻炎性坏死,延缓胆管纤维化及
肝硬化的进展。常用
泼尼松(prednisolone)20v30mg/d,连服15v30天,能使症状改善,血清胆红素及AKP下降。如症状及生化指针改善,可按此剂量再服30天,然后逐渐减量并隔天服药,具体疗程因人而异。但激素的使用不能从根本上改善胆管的病理变化,能否改变病程尚不清楚;由于激素的潜在副作用,一般不主张长期大量应用。
②
甲氨蝶呤(氨甲喋呤):近年文献报道较多且大多疗效肯定。有报道6例有症状患者服药5个月内症状消失,ALT、AST、胆红素等生化指标降低,并有肝组织学的改善。通常剂量每周15mg(每隔12h口服5mg,连续3次),用药至少1年以上。
③D-
青霉胺(D-penicillamine):
青霉胺是一种含巯基的氨基酸,能与铜离子结合,驱铜效果明显。多数PSC患者有铜代谢异常。LaRusso等将70例患者分为两组,分别用
青霉胺及安慰剂治疗,疗程3年,治疗过程中尽管
尿铜排泄量大量增加,肝中铜含量亦下降,但患者生存率及疾病进程并无明显改变,且
青霉胺有明显的副作用如白细胞下降、过敏、脱发、
腹泻以及蛋白尿等。因此,现多数学者认为
青霉胺对本病治疗无实际临床意义。
④
秋水仙碱(colchicine):近年的文献多认为疗效不肯定。对皮质激素治疗失败的患者可试用
秋水仙碱治疗,每天1mg口服,或与皮质激素联合应用,有部分患者获得症状缓解或减轻的报道。
(2)利胆药:由于PSC实际上是因胆管狭窄引起的胆汁淤积性疾病,可采用利胆治疗。尽管利胆药不能改变胆管的原发损害,但可促进胆汁分泌,降低胆汁黏稠度,增强胆汁引流,降低
胆酸及胆红素浓度,并可改善肝功能,减轻患者瘙痒症状及减少胆管炎的发作。
①
考来烯胺(消胆胺):是一种不吸收碱性聚苯乙烯,作为阴离子交换树脂在肠腔结合胆盐,常为治疗瘙痒的第一线药物。副作用有
便秘、脂肪吸收不良及口味不佳。早期有报道使用本药治疗PSC取得一定疗效,近年利胆治疗已被
熊去氧胆酸取代。
②
熊去氧胆酸(ursodeoxycholic acid,UDCA):
熊去氧胆酸(UDCA)有利胆的作用,能增加胆汁分泌,增加胆汁酸依赖性胆汁流,提高胆汁中胆汁酸和
磷脂的含量。此外,
磷脂能增加胆固醇的溶解,从而起到溶石的作用。
熊去氧胆酸(UDCA)还有直接的保肝作用及
肝脏免疫调节作用。文献报道,该药能明显改善PSC患者瘙痒、纳差、嗜睡等症状;能降低血清胆红素50%,并有降低AKP、γ-GT、ALT及AST的作用。但在改变肝实质病理组织学方面的作用不明显,也没有证据表明UDCA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和延长患者的生存期。目前
熊去氧胆酸(UDCA)是PSC内科治疗的较好药物,可以常规服用。通常剂量为750mg/d,疗程1年。有连续服用8年以上者。该药副作用少,个别发生
腹泻,减少剂量后症状可缓解。
(3)抗生素:PSC只在出现继发性胆管炎时,才考虑应用抗生素治疗,宜选用
肝脏毒性小且易于从胆道排泄的药物。
(4)其他:因有胆管梗阻,胆汁引流不畅,引起脂肪吸收障碍,多数患者存在维生素吸收障碍,尤以维生素A、D、K明显,应予补充。
3.内镜治疗 近年来内镜治疗方法有了很大进展,它在缓解梗阻症状、改善生化功能及预防胆管炎发作等方面均有效果。目前常用的内镜治疗方法包括乳头肌切开术、气囊扩张、安置内支架和胆道灌洗。这些治疗方法较外科手术相对简单,术前只需静脉给予镇静止痛药,诊断的同时可以进行治疗,且用一种方法可以扩张多处狭窄,并能重复治疗,对患者危险性也小。
(1)内镜下乳头肌切开术:单纯行乳头肌切开术有使PSC患者胆红素下降的报道,但多数报道此方法仅用于那些狭窄明显、导丝不能通过、无法扩张或放置内支架者。通常该方法要结合其他内镜治疗,乳头切开是为了便于插入导管、扩张气囊或内支架,也用于胆道取石。
(2)气囊扩张:内镜下应用气囊导管治疗狭窄的PSC始于1983年,通常先行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采用4v10mm耐高压气囊,在透视监视下进行扩张,扩张后可造影观察疗效。症状改善多不能持久,往往需要重复扩张。
(3)经内镜放置支架:自1980年以来,内镜下放置内支架已成功地用于缓解恶性
胆道梗阻或术前减压,并逐渐用于其他良性胆道狭窄包括硬化性胆管炎。为便于插入各种型号的扩张导管和大的支架,同时为了防止胰胆管共同开口可能造成的胰管阻塞,可先行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支架应选用大直径者,以保持狭窄部位最大程度的扩张。文献报道支架放置对肝门部的狭窄为最佳选择。术前术后常规应用数天抗生素,可减少胆管炎的发生率。一般术后临床症状均能立即改善,表3为Meenan等放置胆管支架7v10天后实验室指针的改善情况。症状改善可维持数月到1年以上。患者再次出现阻塞或
黄疸症状时,需及时更换支架或进行气囊扩张。
(4)胆道灌洗:应用一种引流灌洗装置对PSC患者狭窄的胆管进行持续引流和冲洗。采用该方法的理由是部分PSC患者并非因重度纤维化而是由于
水肿、
炎症和溃疡而造成胆道狭窄,通过冲洗或在灌洗液中加入皮质激素可起到减少炎性渗出物和抗炎的作用。应用鼻胆导管插入肝外胆管或主要肝内胆管分支的狭窄处,用生理盐水和皮质激素交替灌洗,总灌洗量1.5v2L/d。开始1v2周内
泼尼松可用到40mg/d或
氢化可的松100v200mg/d。对引流液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后可选用敏感抗生素。以后改为生理盐水加抗生素灌洗,每次30ml,4次/d。通常持续14周。
4.外科治疗
(1)胆道引流术:治疗目的是尽量解除或减轻梗阻,进行胆道减压,以防止肝功能进一步损害。适应证主要是肝外胆管狭窄,对弥漫型和肝内型效果不好。
通常采用的胆道引流术包括内引流、外引流及胆管重建术。外引流多为T管引流,T管留置时间长短不一,有人主张10v14天,若引流胆汁少,应及早拔去,否则不仅会阻塞胆管,而且可能成为新的
感染途径,引起继发性胆管炎;若患者不能耐受拔管,应考虑长期置管或选择内引流。内引流方法多种多样,视病变部位及严重程度而定。对左右肝管分叉部位狭窄的PSC患者,则考虑切除病变部位,在左右肝管中插入硅胶管,进行胆道重建,然后再与空肠吻合。尽管胆道手术引流可以暂时解除梗阻、缓解症状,但复发率高,需再次手术。
(2)结肠切除术:对于合并
溃疡性结肠炎的PSC,有人主张行结肠切除术或结直肠切除术,但结肠切除并不能改变PSC的进程,而且如果PSC患者已发展为
肝硬化,结肠切除后的早期病死率明显增高。目前对合并溃疡性结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作者:梁力建(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
】描述为:"> 目前无理想的治疗方法,无论药物或手术均为缓解症状性治疗。
① 药物治疗:主要应用皮质激素,
泼尼松口服30~50mg/d,
黄疸缓解后逐渐减量。其他的药物包括胆管炎时需用抗生素,肝功能异常行护肝治疗。此外,应用免疫抑制剂如
甲氨蝶呤(metho-trexate)、
硫唑嘌呤(azathioprine)、
环孢素(cyclosporin)等均有益处,但仍有争议。
考来烯胺(消胆胺)可治疗胆汁酸刺激
皮肤引起的瘙痒。
熊去氧胆酸可改善病人的症状和肝功能。
②胆汁引流:如为节段性病变,可通过ENBD、PTCD在胆管内置放支撑引流管或导管;也可手术置放U形管引流胆汁,以降低胆管压力、改善
黄疸。
③胆肠吻合:对弥漫性狭窄者,可手术切开左右胆管、再行肝管空肠吻合并于吻合口置放U形管引流。
④
肝移植术:对合并
肝硬化、或难以与弥漫型
胆管癌鉴别的病人,可行
肝移植术。病人移植后5年生存率高达85%,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