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慢性
病毒性肝炎(chronic virus hepatitis):
脾肿大比急性者为多,多为轻度肿大,质硬,无压痛。多有
急性病毒性肝炎病史。
(2)慢性
血吸虫病(chronic schistosomiasis)。
(3)慢性
疟疾(chronic malaria):脾脏可极度肿大,质较硬,外周血不易查见疟原虫,肾上腺素激发试验常阴性。依据既往
疟疾病史及流行病史,骨髓检查见疟原虫有助于诊断。
(4)
结节病(
sarcoidosis):病因不明,较罕见,可累及全身各系统。50%v60%累及肝脏和脾脏,故有肝脾
淋巴结肿大。
(5)
组织胞浆菌病(histoplasmosis):由荚膜组织胞浆菌引起,以侵犯骨髓、肺、肝、脾、
淋巴结为主的深部
真菌病,多见于6v24个月病儿。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有肝脾
淋巴结肿大,组织胞浆菌皮试阳性。骨髓涂片查见巨噬细胞内荚膜组织胞浆菌孢子,血、骨髓、
淋巴结抽脓液和痰液等真菌培养可助诊断。
(7)布鲁菌病(brucellosis):由布鲁菌引起,为人畜共患疾病。常通过进食患病的牛羊乳、肉或与患病牛羊密切接触而患病。临床上常有周期性、波浪状反复
发热,若不经治疗可持续数月之久。可有寒战、出汗、
关节神经痛,
淋巴结及肝
脾肿大。70%v80%病例骨髓检查可获得致病菌。布鲁菌皮试及血清凝集试验可为阳性。链霉素、磺胺对本病治疗效果好。
3.与血液病引起的
脾肿大的病因鉴别 多种血液病例均可有
脾肿大,并且常伴有肝脏和
淋巴结不同程度的肿大。
(1)
溶血性贫血(hemolytic anemia):常有家族史,
脾肿大明显,质地较硬,
黄疸较轻,肝脏肿大。
(2)
缺铁性贫血(iron-deficiency anemia):常可有轻到中度的肝
脾肿大。
(3)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急性型脾不大;慢性型常有轻度
脾肿大。
(5)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rimary myelofibrosis):是骨髓发生弥漫性纤维组织和
骨质增生伴
髓外造血的骨髓增生性疾病,病因不明,儿童十分罕见。近年来研究表明,本病是以成纤维细胞、成骨细胞为主要增殖细胞的骨髓恶性增生性疾病。
(7)
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malignant histiocytosis):约90%的病例有
脾肿大,且迅速增大,但也有少数患者肝脾
淋巴结始终不大。
(8)家族性
嗜酸粒细胞增多症(familial eosinophilia):极罕见。临床表现为
发热、肝脾
淋巴结肿大、
血清球蛋白增多。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常在50×10
9/L以上,骨髓中嗜酸粒细胞亦增多。
(9)特发性嗜酸粒细胞过多综合征(idiopathic eosinophilia syndrome):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发病年龄多在20v40岁,小儿病例亦有报道。早期症状为心肌功能不全,巨大心脏多为
二尖瓣关闭不全所致。
发热、肝
脾肿大、外周血和骨髓
嗜酸粒细胞增多为其主要临床表现。
(10)
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primary macroglobulinemia):少见。属淋巴
浆细胞病,病因不明。患者以耉年人为多,男多于女。可有体重下降、乏力、
贫血、反复
感染等表现。肝脾
淋巴结肿大,淋巴组织增生尤其
浆细胞恶性增生,血清中出现大量单克隆IgM。
巨球蛋白血症可使血液黏滞。导致
心力衰竭,影响主要器官的血液供应。本病预后差,多于几个月或几年内死亡。使用血浆分离可降低血液黏稠度,青霉胺可使巨球蛋白分解,暂时缓解症状。近年来主张使用苯丁酸氮芥(瘤可宁)和环磷酰胺治疗。
(11)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 vera):又称为
脾肿大性
红细胞增多症(splenomegalic polycythemia),系病因未明之骨髓增殖综合征。外周血红细胞数量超过正常值,
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亦相应增高,即
红细胞计数高于6×10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