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机制:
十二指肠溃疡多位于球部,以大弯和前壁多见,溃疡表面一般不超过1cm,
胃溃疡可见于胃窦、体和底部,以角切迹和胃窦多见。损伤的深度可达黏膜肌层,而糜烂只限于黏膜表层。溃疡基底可分4层,表面覆盖一层由白细胞、红细胞和纤维素渗出物形成的膜,第2层为纤维素样坏死组织,第3层为血管的炎性肉芽组织,第4层为纤维组织。溃疡愈合过程是先由基底部产生肉芽组织,其后是溃疡周边的上皮组织向新生的肉芽组织表面长入并分化,最终覆盖溃疡面。基底肉芽组织增生,继而形成纤维瘢痕组织。面积较大或多次复发的溃疡,由于纤维组织收缩,可使十二指肠球部变形(图1)。
【病因】
病因:
消化性溃疡的病因繁多,有遗传、精神、环境、饮食、吸烟、内分泌等因素,迄今尚无定论,发病机制多倾向于攻击因素-防御因素失衡学说。正常情况下胃黏膜分泌黏液,良好的血液运输、旺盛的细胞更新能力及胃液分泌的调节机制等防御因素处于优势,或与盐酸、胃蛋白酶、
Hp等攻击因素保持平衡;一旦攻击因素增强和(或)防御因素削弱则可形成溃疡。目前认为,在上述因素中,两大环境因素对大多数溃疡患者的发病有重要意义,即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阿司匹林(ASA)或其他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的使用。可以说家族性溃疡病的发生原因除与遗传有关外,亦与幽门螺杆菌在家族成员中的交叉
感染有关。
(1)胃酸:1910年Schwartz提出—无酸无溃疡―的名言,现在仍然正确。胃酸是由胃黏膜的壁细胞分泌,壁细胞上有3种受体即乙酰胆碱受体、胃泌素受体及组胺受体。这三种受体在接受相应物质乙酰胆碱、胃泌素及组胺的刺激后产生泌酸效应。迷走神经活动亦与胃酸分泌有关。
①壁细胞泌酸过程可分3步:
A.组胺,胆碱能递质或胃泌素与细胞底一边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
B.经第二信息(AMP,Ca
2 )介导,使刺激信号由细胞内向细胞顶端膜传递。
C.在刺激下,使H
-K
-ATP酶移至分泌性微管,将H
从胞浆泵向胃腔,生成胃酸。一般情况下组胺、乙酰胆碱和胃泌素除单独地促进胃酸分泌外,还有协同作用。
②正常人平均每天胃液分泌量1000v1500ml,盐酸40mmol/L;
十二指肠溃疡(duodenal ulcer,DU)病人每天胃液分泌量1500v2000ml,盐酸40v80mmol/L;而
胃溃疡(gaseric ulcer,GU)病人每天胃液分泌量及盐酸多在正常范围。胃酸分泌随着年龄改变而变化,小儿出生时胃液呈碱性,24v48h游离酸分泌达高峰,此认为与来自母体的胃泌素通过胎盘有直接关系,2天后母体胃泌素减少,胃酸降低。10天以后上升,1v4岁持续低水平,4岁以后渐升高。所以新生儿在出生2天后就可发生急性
胃溃疡、胃
穿孔。由于胃酸分泌随年龄增加,年长儿
消化性溃疡较婴儿多。
③胃酸增高的原因:
A.壁细胞数量增加:正常男性为1.09×10
9,女性为0.82×10
9。而DU为1.8×10
9(增加1倍多),GU为0.8×10
9 (接近正常)。
B.促胃泌素:人促胃泌素G
17(胃窦部最高)或G
34(十二指肠最高),DU病人促胃泌素无增加。有人提出DU病人胃酸分泌增高可能与壁细胞对胃泌素刺激敏感有关。Isenberg和Grossman,曾给DU及非溃疡(NUD)病人注射8个不同剂量的促胃泌素,结果达到最大胃酸分泌量(MAO)时,促胃液素半数有效量NDU的均值为148.2±30.3,DU为60.5±9.6,说明DU病人酸分泌过高是壁细胞对促胃液素敏感所致。
C.驱动胃酸分泌增加的其他因素:神经、内分泌、旁分泌等因素可影响胃酸分泌增加,
消化性溃疡患者基础胃酸分泌量分泌的紧张度增加,敏感性也增加。
(2)胃蛋白酶:胃壁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按照免疫化学分型,分为蛋白酶原?(PG?)和蛋白酶原?(PG?)。PG?存在5种亚型,分布于胃体主细胞,PG?存在于胃体及胃窦。应用放免法可在30%v50%DU患者血中测出PG?升高,
当达到130µg/L,其致DU的危险较正常人增高3倍。PG?升高时致GU危险性增高3倍。
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是与胃酸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胃酸pH 1.8v2.5时胃蛋白酶活性达到最佳状态,当pH>4时胃蛋白酶失去活性,不起消化作用。故消化作用必须有足够的酸,使pH达到3以下才能激活胃蛋白酶,胃酸与胃蛋白酶共同作用产生溃疡,但胃酸是主要因素。小儿出生时胃液中胃蛋白酶含量极微,以后缓慢增加,至青春期达到成人水平。
(3)胆汁酸盐:胆汁与
胃溃疡的关系早有报道。在胃窦或十二指肠发生动力紊乱时,胆汁反胃,引起胃黏膜损伤,特别是胆汁和胰液在十二指肠互相混合生成溶血卵磷脂,后者破坏胃黏膜屏障,使氢离子反向弥散而损害胃黏膜。现认为胆汁对胃黏膜的损伤,主要是由胆汁酸(胆盐)所致。胆盐有增加胃内氢离子的反向弥散和降低黏膜电位差的作用,与胃内的酸性环境和胆汁的浓度有密切关系。动物实验表明氢离子反向弥散在胆汁高浓度和pH=2的条件下,反应最显著,低浓度和pH=8的条件下反应轻微。
胆汁酸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组胺可使胃黏膜血管扩张,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导致黏膜
水肿、
出血、发炎、糜烂,在这样的情况下黏膜很容易发展成溃疡。
(4)
幽门螺杆菌感染:
Hp与
慢性胃炎密切相关,抑制
Hp使原发性
消化性溃疡愈合率增加,消除
Hp以后溃疡复发率显著下降,细菌的消除以及胃
十二指肠炎的消退在很多研究中与溃疡不复发有关。文献报道,在未服用ASA及其他NSAIDs的胃
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中,90%以上均有
Hp
感染引起的慢性活动性
胃炎,仅约5%v10%的
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及30%的
胃溃疡患者,无明确的
Hp
感染的证据。且根除
Hp后
消化性溃疡1年复发率<10%,而
Hp( )的
消化性溃疡愈合后,1年复发率50%左右,2年复发率几乎达100%,所以,无酸无溃疡,有被—无
Hp
感染无溃疡―取代或者两者并存的趋势。
Hp
感染在胃黏膜的改变很大程度上可能与
Hp的产物(细胞毒素、尿素酶)以及
炎症过程有关。
Hp
感染和黏膜的
炎症可破坏胃及十二指肠黏膜屏障的完整性,DU不伴
Hp少见,但不清楚的是为什么只有一小部分
感染了
Hp的患者,发展为
消化性溃疡,其发病机制如何?现认为可能与以下有关:
①
Hp菌株:不同的
Hp菌株有不同的致病性,产生不同的临床结果,具有细胞空泡毒素(CagA、VagA)的
Hp菌株
感染,使患溃疡的机会增加。目前已发现儿童溃疡患者
感染此菌比例很高。
②宿主的遗传易感性:O型血的人较其他血型者DU发生率高30%v40%,血型物质不分泌型者发生DU的可能性高40%v50%,也有研究认为
Hp
感染和不同的血型抗原是DU发生中两个独立的因素。
③
炎症反应:
中性粒细胞引起氧化反应。
Hp表面蛋白质激活
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分泌IL-1、TNF,合成血小板激活因子而产生严重的病理反应。
④酸分泌反应:有报道
Hp
感染者,食物蛋白胨等可引起胃窦G细胞促胃泌素的释放增加,细菌消除后恢复正常。更多认为:
Hp
感染导致胃窦部
炎症,使胃窦部胃泌素释放增加,生长抑素分泌下降而致胃酸分泌增加。
⑤十二指肠的胃上皮化生:
Hp引起十二指肠胃黏膜化生,使十二指肠碳酸氢盐分泌降低,胃酸分泌增加。
另有人认为
Hp产生的细胞空泡毒素在胃液中释放与激活,通过幽门到肠管,活化的空泡毒素在未被肠内一些蛋白酶消化前,即引起十二指肠上皮细胞空泡形成,于是在十二指肠缺乏
Hp存在的条件下,导致
十二指肠溃疡。
(5)药物因素:引起
消化性溃疡的药物中较重要的有3类:
①阿司匹林(ASA);
②非甾体抗炎药物(NSAIDs),如吲哚美辛、保泰松;
③肾上腺皮质激素。ASA及大多数其他NSAIDs与
消化性溃疡的相互作用表现在几个方面:小剂量时可致血小板功能障碍;稍大剂量可引起急性浅表性胃黏膜糜烂致
出血。约2/3长期使用NSAIDs的患者存在胃十二指肠黏膜病变,其中大多数为浅表损害,约1/4长期应用药物的患者有溃疡病,但ASA/NSAIDs致
胃溃疡机制尚不清楚,现认为是这些药物直接损伤胃黏膜,除使氢离子逆向弥散增加之外,还可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使胃酸、胃蛋白酶分泌增加,胃黏膜血液供应障碍,胃黏膜屏障功能下降。
(6)遗传因素:
①GU和DU同胞患病比一般人群高1.8倍和2.6倍,GU易患GU、DU易患DU。儿童中DU患儿家族史明显。O型血发生PUD高于其他血型35%左右,主要为DU;且溃疡伴
出血、
穿孔,合并症者以O型多见。调查发现,DU患儿男性多于女性,48.08%系DU家族史,家族发病率1级家属>2级家属>3级家属,1级家属的发病率高于普通人群的11倍,O型血多见,占患儿的44.23%,且症状严重。
②HLA是一种复杂的遗传多态性系统,基因位点在第6对染色体的短臂上,至今发现多种疾病与某些HLA抗原有相关性。HLA血清分型发现HLA-B5、HLA-B12、HLA-BW35与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