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机制:
1.生理病理特点
(1)正常颅内压:在坚实的颅骨腔内容纳着脑、脑膜、血管和脑脊液,其容积基本保持恒定。成人颅腔内可供代偿的空间约为10%,在正常情况下,通过血液及脑脊液的循环来保持颅内压的动态平衡。颅内压与颅腔内容物的容积密切相关,但二者不成正比,如Langifitt的容量压力曲线所示(图1),在颅内压正常或轻度增高时,由于颅腔存在一定的顺应性,容积改变对颅压影响不大。然而在颅压明显增高时,容积轻度增减即可使颅内压明显升高或降低。
小儿颅内压正常值随年龄增长而变化,新生儿为0.098v0.196kPa(10v20mmH
2O),婴儿0.294v0.784kPa(30v80mmH
2O)。幼儿0.392v1.47kPa(40v150mmH
2O),年长儿 0.588v1.76kPa(60v180mmH
2O)。一般认为,颅内压1.47v2.67kPa(11v20mmHg)为轻度增高,2.80v5.33kPa(21v40mmHg)为中度增高,>5.33kPa(40mmHg)为重度增高。
(2)脑毛细血管特点:脑毛细血管有其形态和功能的特点,与全身毛细血管的区别包括:
①内皮细胞之间以紧密连接处相互衔接,在整个脑毛细血管内,形成连续不断的内皮细胞层,有效地将血浆和间质液分开。脂溶性物质和麻醉性气体能通过脑血管内皮细胞,而水溶性大分子物质则不能以很快的速度通过血脑屏障。
②内皮细胞内只有很少的饮小泡,故血浆蛋白不能进入脑内。
③内皮细胞内线粒体含量比全身任何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多3v5倍,故脑毛细管可以获得更多的ATP,以供应脑组织的能量代谢。
④有主动输送钾和某些特定氨基酸的功能,在维持钾、钙等离子、甘氨酸等氨基酸和其他神经递质的浓度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⑤被一层基底膜包围,此基底膜的宽度相当于内皮细胞的25%,主要功能是维持脑毛细血管在不利条件下的完整性。
⑥安静时脑毛细血管均开放,当脑代谢急剧增高时,脑毛细血管的血流量不能相应地增加。
(3)脑循环特点:脑的细胞外间隙只占脑容积的3%v5%,故脑的血管容量有限。脑循环的特点包括:
①脑膜微血管之间的吻合仅限于微动脉之间、微静脉之间的吻合,没有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分流性吻合,故脑组织内的动静脉短路有限。而在脑毛细血管床内,直径小于25δm的后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则有广泛的血管吻合。
②脑血流量较丰富,正常成人为750v850ml/min,相当于心排血量的15%,脑血流量平均为每分钟44ml/100g脑组织,脑灰质中的血流量较白质中高3v4倍。
③脑血管阻力的正常值是0.21kPa/min[1.6mmHg/(ml血·100g脑组织)],
颅内压增高时,脑血管阻力上升。
④脑组织的能量储备极少,缺氧3min氧及葡萄糖即消耗完。脑组织氧化代谢所需葡萄糖,绝大部分由全身血液循环输送而来。无
氧代谢时,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不易迅速将所产生的乳酸转运至全身血液循环,故易发生细胞内乳酸
中毒。
(4)影响脑循环的因素主要有:
①二氧化碳分压:二氧化碳能自由通过血脑屏障,影响脑脊液与脑组织的pH值,其弥散到细胞内的速度比氧快,是控制脑血流的主要因素之一。二氧化碳分压增高时,脑血管扩张,脑血流量增加,颅内压上升。二氧化碳分压降低时,脑血管收缩,脑血流量减少,颅内压下降,此为使用过度通气降低颅内压的主要理论依据。当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在2.67v5.33kPa(20v40mmHg)时,每下降0.133kPa(1mmHg),脑血流量可减少4%。当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大于5.33kPa(40mmHg)时,每增加0.133kPa(1mmHg),脑血流量可增加2.5%。动脉二氧化碳分压改变使血管收缩及扩张的极限分别为1.33v2.67kPa(10v20mmHg)与10.7v13.3kPa(80v100mmHg)。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小于2.67kPa(20mmHg)时,由于脑缺血缺氧,导致继发性血管舒张,脑血流量反而增加。
②氧分压:氧分压对脑血流的影响与二氧化碳分压相反,且影响较小。轻度低氧血症不致引起脑血流改变。血氧分压小于6.67kPa(50mmHg)时,脑血管扩张,脑血流增多,
颅内压增高。血氧分压增高时,脑血管收缩,脑血流减少,颅内压下降。吸100%纯氧,可使脑血管阻力增加30%。严重缺氧可使脑微血管腔狭窄、血管内
血栓形成、脑血管壁及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故可导致缺氧后脑细胞
水肿。脑灰质的耗氧量较白质高3倍以上,故灰质对缺氧的耐受性较低。
③
血压:为保持脑血流量均匀一致,
血压在8.00v10.7kPa(60v180mmHg)时,通过自动调节功能使脑血管直径变化,可控制脑血流量,即使血容量、
血压或灌注压发生改变,脑血流量却不受影响,此即为Bayliss效应。当
血压低于8.00kPa(60mmHg)或高于10.7kPa(180mmHg)时,自动调节功能丧失。
血压低于4.00kPa(30mmHg)时,脑血流量减少1/2以上,将影响脑功能;当脑血流量少于心输出量的15%时,神经细胞功能将发生不可逆性损害。严重酸
中毒时,Bayliss效应减弱甚至消失。
④颅内压:脑灌注压=平均动脉压-颅内压,故
颅内压增高或
血压下降都使脑灌注压降低。颅内压急骤增高时,脑灌注压降低,脑血管阻力上升,脑血流量迅速减少,发生脑缺血及缺氧。
⑤神经递质:与身体其他部位不同,脑实质血管的肾上腺素能受体与胆碱能受体很少,故自主
神经系统对脑循环的调节作用弱。因此,脑血管的调节主要依赖于自动调节。但脑表面与基底部血管上有丰富的自主神经纤维,神经调节作用较明显。此外,脑脊液的生成与自主
神经系统有关,当
脉络膜丛上的。肾上腺素能受体受刺激时,脑脊液生成减少。
2.颅高压发生机制 此处主要叙述急性
感染性疾病所致颅高压。
脑水肿的分类方法很多,根据其发生机制可分为:
(1)血管源性
脑水肿:主要由于血脑屏障受损伤所致。脑血管壁受损,内皮细胞破坏或紧密连接处开放,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与血浆成分相似的渗出液漏至细胞外间隙,因而形成
脑水肿。白质区的细胞排列较灰质疏松、细胞间隙较大、阻力较小,故
水肿更明显。当血管内压力大于组织间隙压力时,水分更易向血管外渗漏。常见于脑外伤、中枢
神经系统
感染、脑
肿瘤、
脑脓肿、
脑出血或梗死。由于
水肿脑组织与脑室间有静水压差,部分液体可通过室管膜进入脑室系统,并随脑脊液循环而被吸收,这是
水肿液消散的主要途径。
(2)细胞性
脑水肿:其特点为液体
积聚在细胞内。常见于脑缺氧、缺血、各种颅内
炎症、化学制剂
中毒、瑞氏综合征等。脑组织不能利用脂肪和蛋白质,葡萄糖是惟一的能量来源。1mmol的葡萄糖有氧氧化生成38mmol ATP,以维持脑细胞的正常生命活动和生理功能,当各种病理情况引起脑缺氧时,1mmol葡萄糖无氧酵解只能产生2mmol ATP,使脑细胞能量供应不足,钠泵不能运转,钠离子不能从细胞内转移到细胞外,导致脑细胞内钠离子堆积,膜电位功能不能维持,神经冲动传导暂时停止。带负电荷的氯离子能自由通过细胞膜,与钠离子结合成氯化钠,细胞内氯化钠增多导致渗透压增高,水分大量进入细胞,以保持细胞内外渗透压的平衡,使脑细胞
肿胀,体积增大,细胞外间隙缩小,甚至细胞破裂。神经胶质细胞膜的阻力较小,易先出现细胞内
水肿。无
氧代谢使乳酸堆积,细胞内pH下降,细胞膜通透性增强,胞浆内蛋白质亲水性增强,更促进脑细胞内
水肿的发生和发展。此型
脑水肿在白质和灰质均有,
水肿液中钠及氯离子含量颇高。
(3)渗透性
脑水肿:各种致病因素引起脑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使细胞内含水量增加而发生的
脑水肿。常见于急性
水中毒、
低钠血症、
糖尿病酸
中毒及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时。此型
脑水肿的
水肿液就是水,水分主要聚集在白质及灰质神经胶质细胞内,以白质更明显。
水肿区域内钠离子浓度略低,钾离子浓度明显降低。
(4)间质性
脑水肿:见于各种病因引起的交通性或非交通性
脑积水,又称
脑积水性
脑水肿。主要由于脑脊液分泌、吸收失调或循环障碍,使脑脊液过多地聚集在脑室内,扩大的脑室内压力增高,室管膜受压使细胞变扁平,甚至撕裂,脑脊液通过脑室壁进入脑室周围的白质中,引起间质性
脑水肿,故其
水肿液是脑脊液。严重
脑积水时,脑脊液可散布至整个白质,使细胞与神经纤维分离,并有胶质增生,
水肿组织内毛细血管正常。脑室周围毛细血管可吸收外渗的脑脊液,故颅内压有时正常,有时增高。脑室扩大持续存在时间过久,可使脑皮质受压变薄,甚至
脑萎缩。
在临床工作中上述几种
脑水肿常同时存在,难以截然分开,很难对
脑水肿做出准确分类。例如
结核性脑膜炎患儿极易发生颅高压,其原因是综合性的。脑膜充血、
水肿、炎性渗出物可直接增加颅腔内容物;若
脉络膜丛受累,脑脊液分泌增多,累及蛛网膜颗粒时,脑
【病因】
1.颅高压的病因 小儿引起急性颅高压的病因主要是
脑水肿:
(4)
中毒:一氧化碳或
氰化物中毒,铅、汞或其他重金属,食物(如白果),农药(如有机磷)、兽用药(如硝氯酚),
酒精,药物(如苯巴比妥钠、四环素、维生素A、维生素D)等
中毒。
(7)其他:如
高血压脑病、瑞氏综合征、各种代谢性疾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