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氏菌病(brucellosis)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传染病,旧称布氏杆菌病。布氏杆菌为不活动、微小、革兰染色阴性的多形球状杆菌,无荚膜、鞭毛、芽孢及天然质粒。本病首先发现于地中海马耳他岛,又称“地中海弛张热”、“马耳他热”。我国主要流行于内蒙、吉林、黑龙江、新疆、西藏等牧区。其传染源主要为感染本病的家畜,如羊、牛、猪。布氏杆菌进入人体的途径以皮肤为主,其次为消化道,亦可通过呼吸道黏膜、眼结膜及性器官黏膜而受染。人群普遍易感,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在发病机制中主要有细菌、毒素、变态反应三种因素。这三种因素在疾病的不同时期所起的作用不同。急性期以细菌、毒素为主,慢性期以变态反应为主。临床上以长期发热、关节疼痛、肝脾肿大和慢性化为特征。
诊断思路
(一)病史要点
1.流行病学资料传染源的追踪,流行病学的调查对本病的诊断非常重要。如经流行病学调查,无感染本病可能则基本可排除本病,反之,流行病学资料符合又有相应临床症状则诊断基本成立。
2.主要临床症状急性期热型可为低热、不规则热,部分患者可表现为典型的“波浪热”,特点为发热2~3周后,间隙数日至2周,发热再起,反复多次。多汗亦为本病的突出症状,常在夜间或凌晨热退时大汗淋漓。睾丸肿痛在男性患者中最具特征性。慢性期常有神经官能症、慢性疲劳综合征,以及骨、关节系统损害症状。
(二)查体要点
骨、关节系统病变以大关节病变为主。淋巴结肿大触痛及睾丸触痛等。
布鲁菌病(Brucellosis)又称布氏杆菌病或波浪热,是布鲁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本病属细胞内感染,临床表现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疼痛、肝脾肿大、睾丸炎等。本病易复发及慢性化。慢性期病人则有骨关节病变及类似神经官能症表现,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和畜牧业发展,属国家法定乙类传染病。羊布鲁菌致病力最强,致病者最多;其次是牛和猪布鲁菌。
布鲁菌病属全球性疾病,我国主要流行于内蒙、新疆、黑龙江、吉林、西藏等畜牧业地区。传染源为病畜(患病的羊、牛、猪、犬等),病原菌主要通过体表皮肤、黏膜接触进入人体,如接产羊羔、屠宰病畜、挤奶等;亦可经消化道,如进食含布鲁菌的生奶、奶制品或被污染的饮水或肉类而感染。
布氏菌病(brucellosis)又称地中海弛张热,马尔他热,波浪热或波状热,是布氏杆菌(Brucella)所引起动物源性传染病,临床上以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疼痛、肝脾及淋巴结大为特点。
病原学
布氏杆菌是一组球杆状的革兰阴性菌,没有鞭毛,不形成芽胞或荑膜。布氏杆菌对营养要求较高,在含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的培养中缓慢生长、需氧、不运动。根据储存宿主、生化、代谢和免疫学的差异分类,WHO布氏菌病专家委员会把布氏菌属分为6个种19个生物型,其中流产布氏杆菌(牛种菌,Brucella{zbortus)、猪(B.suis)、马尔他布氏杆菌(羊种菌,B.melitensis)和犬种菌(B.canis)四种对人类致病,其致病力有所差异。
布氏杆菌含20余种蛋白抗原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其中脂多糖在致病中起重要作用。该菌对常用的物理消毒方法和化学消毒剂敏感,但在自然环境中生存力较强,在乳及乳制品、皮毛中能长时间存活。在病茸的分泌物、排泄物及死畜的脏器中能生存4个月左右,在食品中约生存2个月,加热60℃ 或日光下曝晒10~20min可杀死此菌。
布鲁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也称波状热,是布鲁菌引起的急性或慢性传染病,属自然疫源性疾病。传染源主要是羊,其次为牛和猪。牧民、兽医,以及其他与动物接触的青壮年男性易感染,病菌从接触处的破损皮肤进入人体。临床表现变化多端,多有轻重不一的发热、多汗、关节痛等。羊型和猪型布鲁菌病大多较重,牛型的症状较轻,国内以羊型布病最为多见,未经治疗者的自然病程为3-6个月(平均4个月),但可短仅1个月或长达数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