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 ( mental disorder due to angiocardiopathy )
别名: 心血管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
解释 收起

概述:心血管疾病伴发的 精神障碍是躯体疾病伴发的 精神障碍中的一类。躯体疾病伴发的 精神障碍是指在内脏器官、内分泌、营养、代谢、血液、结缔组织等疾病过程中,由于影响了脑功能而出现的各种 精神障碍。心血管疾病伴发的 精神障碍可由各种 心脏病因循环障碍造成脑部缺血、乏氧及 水肿等,使大脑功能紊乱而出现各种 精神障碍。临床较常出现的包括心源性脑病及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心病)和 心律失常伴发的 精神障碍。     由于是躯体疾病伴发的 精神障碍是在原发的躯体疾病基础上产生的,因此可把 精神障碍视为躯体疾病全部症状的一个组成部分,故临床又称之为症状性精神病。它与脑器质性疾病伴发的 精神障碍不同。躯体疾病伴发的 精神障碍的脑功能紊乱是继发的,脑器质性疾病伴发的 精神障碍则为脑部原发性损害所致。     症状性精神病的基本概念最早是由Bonhoeffer奠定的。早在1912年,他认为躯体疾病伴发的精神症状是脑组织对各种外因性损害的反应,并认为不论何种躯体病,所产生的 精神障碍并无特异性,所以命名为—外因性反应型―,与当前统称的—症状性精神病―为同义词。随着经济、科学、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药卫生事业的进步和医疗预防的贯彻,过去常见的脑器质性和症状性 精神障碍,如严重的心肺功能衰竭伴发的 精神障碍明显减少了。但 糖尿病、 肾移植等伴发的 精神障碍却增多了,而且以轻性 精神障碍,特别是情绪障碍多见,严重的 精神障碍相对少一些,这是与躯体疾病得到了较为及时、有效治疗有关。也与临床各科医生对 精神障碍的认识水平提高有关。     临床上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风湿性心脏病、肺源性 心脏病、 先天性心脏病、 高血压性 心脏病等,当病情发展到 心功能不全时,就会导致脑低氧、 水肿,继而影响了脑功能,就可能出现各种不同的精神症状。心源性脑病(cardiogenic cerebral disease)又称心脑综合征,就是各种原因的 心脏病发生急性或慢性 心功能不全、严重的 心律失常和 房室传导阻滞、 心房纤颤等时,会引起脑血液循环障碍,进而导致脑供血不足和脑低氧,出现脑功能紊乱而出现的 精神障碍。最早由Strooman(1930)提出在 心功能不全时出现兴奋、 妄想、木僵和 谵妄状态。接着冲中重雄等(1958)也提出心脑综合征时有失神发作、 谵妄或错乱状态。1969年Mayer-gross等提出慢性 心脏病时有情感不稳、 抑郁、躁狂、兴奋等症状,故有把心脏疾病伴发的 精神障碍统称为心脑综合征、心性脑病、心源性脑病。

1 临床表现 展开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展开
3 流行病学 展开
4 实验检查 展开
5 辅助检查 展开
6 诊断要点 展开
7 诊断与鉴别诊断 展开
8 预防 展开
9 治疗方案及原则 展开
10 并发症 展开
11 病程和预后 展开
12 相关课件 展开
13 相关药品 展开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