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心血管疾病预防?5条防线:
1.防发病 一级预防,防患于未然;一级预防最基本的措施是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一级预防的重点有3个:干预血糖、干预
血压、干预血脂。
因为很少人只有一个危险因素,往往是吸烟、
高血压、血脂异常、
糖尿病、
肥胖、静息生活方式等多种危险因素并存。因此,一级预防也需要心脏、
糖尿病、神经、内分泌及耉年病等学科联合起来,共同综合治理控制多重危险因素。建立科学研究?院内治疗?院内急救?院前急救?社会、社区多种医学功能的集合。要特别强调医院专科医生与社区全科(通科)医生的联防。只有专科医生与社区全科医生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上认识一致,行动一致,才能保证心血管病防治实践的连续性。如高危的
高血压病人(占20%),仅靠饮食、锻炼是不能控制
血压的,必须用药物干预,而且要特别强调温和适度的锻炼;中危的
高血压患者(10%),改变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与有
氧代谢运动锻炼;5%低危的、很轻的
高血压病人,可以靠运动、控制危险因素等调整6个月,以观后效。
糖尿病合并
高脂血症,两个危险因素者,必须吃药的同时有效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对于没有
糖尿病的轻度
高血压病患者,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限盐6个月后再决定是否用药。这里要特别提醒一句,在血脂异常的干预力度上,
糖尿病和
冠心病
心肌梗死的危险程度是等同称等危症,切切不可忽视。
世卫组织在9月26日—世界心脏日―来临之际发表的一份公报中,鼓励儿童、青少年要的生活方式,因为当今越来越多的青少年
肥胖症、不合理的饮食、抽烟酗酒和不爱运动等不良现象是酿成
心脏病和其他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鼓励公众增加体育活动,提倡有
氧代谢运动走路、跑步、跳绳、骑自行车、滑旱冰、球类等,提倡健康饮食与戒烟,特别推荐跳绳作为有
氧代谢运动的简便方式在全球开展。 对于血糖的干预,内分泌专家呼吁甚至应在非
糖尿病的患者中进行早期识别与诊断
代谢综合征。这些病人应接受强有力的行为干预,改变生活方式,对降压、降脂的治疗更加强化。
对于
血压的干预,
高血压患者的
血压应控制在140/90mmHg以下。1998年6月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与香港两地,同时宣布了一项国际—
高血压理想治疗―HOT实验的结果。实验对26个国家的18790名
高血压患者进行了平均3.8年的随访,结果表明:
①防治
高血压病患者发生
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和其他心血管性死亡的最佳
血压值为139/83mmHg 。如果能将
血压降至这个水平,可在每1000例患者中预防四起由上述原因导致的死亡。
②如果
血压继续下降,低于139/83mmHg,也未见风险增加。
③显著降压对
糖尿病及缺血性
心脏病的二级预防,会带来明显益处。
④阿司匹林在
高血压患者尤其高危人群中,可明显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并且安全,未引起
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的增加。
干预血脂异常是一级预防的重中之重,也是贯穿5条防线始终的主线。
心脏病学专家正在验证一个解读心脏保护的假说,这就是可能没有统一固定的目标胆固醇水平,而应综合考虑病人具有的危险水平,干预的是危险水平,而不是单一的血脂水平。有学者提出,—他汀就是新的阿司匹林―,对于已患
冠心病的患者或高危人群,应广泛使用。目前对血脂异常的干预达标率很低,以他汀类药为主线的调脂药用得太晚、太少,剂量太小,时间太短。50%的病人1年后停药,90%的病人5年后停药,以往接受介入治疗的病人合理使用他汀类药者不足1/4。
2.防事件 保持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预防
血栓形成,预防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和脑卒中等可能致残、致死的严重事件。
发生
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事件的基础是—不稳定斑块―及其破裂后引发的不同程度的血栓,前面说过,半数以上事件并无先兆而突然发作,目前尚无预测手段。防事件对于稳定斑块的患者,见于稳定性
心绞痛,是保证其斑块继续稳定,不向不稳定的方向发展;对于不稳定斑块,见于不稳定性
心绞痛或
急性心肌梗死,是促使其向稳定转化,防止发生心梗及脑卒中。防事件的第一是构筑一条调脂?他汀类药物的防线。他汀类药物除降脂作用外,可能具有稳定斑块的作用,即通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抗炎作用和抗栓促使斑块稳定。第二是抗栓,最便宜、最有效的百年耉药阿司匹林,预防用量75v80mg,1次/d,晚上睡前服。但在不稳定
心绞痛或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时,第1次阿司匹林剂量不应小于150毫克,应将药片嚼碎服下,以便尽快起作用。—
高血压理想治疗―实验结果表明,在满意控制
血压的同时,每天服用阿司匹林75毫克,可使
心肌梗死的危险降低30%左右,而不增加
脑出血的危险,但可能使脑以外的其他部位
出血,如胃肠
出血增加2倍。总体上讲,充分治疗
高血压,联合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对预防
心肌梗死有益。但应注意两点:
①应在把
血压控制在满意水平基础上联合用阿司匹林。
②注意减少
出血并发症,有溃疡病史者,尤其是耉年病人应更加小心。目前抗栓治疗又有了新的思路,对于不稳定性斑块(临床表现为不稳定性
心绞痛)单用阿司匹林不够,对于这些高危病人还应联合使用上氯吡格雷。氯吡格雷副作用小,对胃刺激小,对减少白细胞的威胁小。现在已成为
冠心病介入治疗(PTCA,球囊扩张支架)前后的常规用药。强化抗栓还常采用低分子肝素干预,这一治疗仅需短期应用,主要应用于不稳定性
心绞痛患者及
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专家们强调长期使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是持续有效的干预,有需要进行早期介入干预的高危病人,还应联合使用静脉GP?b/?a受体拮抗剂。总之,对于临床表现为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斑块不稳定情况,强调强化抗栓,应采用多管齐下的策略。
对于后果严重的静脉血栓栓塞和
心房颤动的血栓栓塞,阿司匹林的疗效较差,不如华法林,但使用华法林时,一定要定期监测用药后的抗凝强度,采用的指标是国际标准化比率(INR)。INR过高(>3.0),易
出血;过低(<2.0),常疗效差,INR控制在2.0v3.0较合适。华法林确实有效,但临床效果受饮食等多种情况干扰,需要监测INR,给患者带来很多不便。目前正在研究一种新的直接口服的凝血酶抑制剂,口服后迅速转化为有效代谢物,无需监测,更加安全可靠有效。围绕该药的临床研究从4个方面展开:
①大骨科术后的静脉血栓栓塞预防;
②静脉血栓栓塞的治疗和二级预防;
③非瓣膜
心房颤动的脑卒中预防;
④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后,预防死亡、心梗和严重脑缺血复发。
3.防后果 发生ACS等严重事件后,及早识别,及早干预,挽救心肌,挽救生命;这里要送大家一句警言:—有
胸痛上医院―。
冠心病最常见的表现为
胸痛,
急性心肌梗死半数以上无先兆,而以突发的胸闷、
胸痛为表现。从
血栓形成到血管供应的心肌组织坏死,动物学实验是1h,在人身上最晚是6v12h。所以我们心脏科医生最重要的理念是—命系1h―,这就是医学上常说的—时间窗―--即抢救的黄金时间。时间窗没抓住,病人将付出致残、致死的代价。溶栓要求在到达医院后半小时内进行,PTCA要求在到达医院后60v90min之内进行,如能在起病1h内血运重建,则心肌几乎不发生坏死。
4.防复发 二级预防。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对于已获救的
心肌梗死、脑卒中的存活者,最重要的是二级预防?防复发。这是再发严重心血管事件的极高危人群。一级预防是没发病去防病,那么二级预防就是已发病后防止第2次复发。已有充分的临床实验证据表明,二级预防的五条防线具有重大意义。
(1)Aspirin(阿司匹林);ACE抑制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2)?-Blocker(?-受体阻断剂);Blood press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