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
糖尿病合并
高血压的治疗原则是早发现、早治疗并需持之以恒,使
血压尽可能降至接近正常或处于正常范围。其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WHO最新建议降压治疗的目的为:
①将
血压降至理想水平?135/85mmHg,
糖尿病患者建议
血压降至<130/80mmHg;
②逆转或延缓靶器官损害;
③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及降低病死率;
④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1.非药物治疗 主要用于轻度
高血压和中重度
高血压的辅助治疗。
糖尿病
高血压患者如伴有肥胖,首选治疗措施应控制总热量摄入和做适当的有氧体力运动以使体重保持在理想体重范围,随着体重的恢复正常或下降,
胰岛素抵抗减轻,不仅可改善糖代谢,而且可使
血压下降;限制钠的摄入,每天4v6g;限制饮酒或不饮酒(啤酒<720ml/d,葡萄酒<300ml/d,威士忌<60ml/d);戒烟,戒咖啡(或少许饮用);补钾,多吃蔬菜;减少动物脂肪的摄入;保持心情愉快,思想开朗,避免因情绪波动和过度疲劳等诱因而加重
高血压。
2.药物治疗 对
糖尿病患者合并
高血压强调早期开始药物治疗,对轻度
高血压患者非药物治疗观察1v2月,舒张压仍在90mmHg以上和中重度
高血压患者需开始药物治疗。理想的降
血压药物应在有效降压的基础上,不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对代谢如血糖、血脂、血
胰岛素和尿酸等无不良影响,不良反应最少,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保护靶器官或逆转靶器官损害如左心室肥厚和肾功能不全等,应在24h内有持续稳定的降压作用,长效优于短效,最好每天1次或隔天1次,以增加患者服药的依从性,价格适宜。目前降
血压药物种类繁多,被公认为一线降
血压的药物主要包括以下6大类:利尿剂、?受体阻滞剂、Ω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AT1)受体阻滞剂。最近WHO-JNC建议对
糖尿病患者
血压?140/90mmHg者应早期采取药物治疗。在药物降
血压治疗时,首先最重要的是选择合理药物组合使
血压达标,其次才是考虑降压以外的有益作用,若
血压未达标而强调降压以外的作用,则本末倒置。
(1)利尿剂:噻嗪类利尿剂如
氢氯噻嗪(双氢克尿噻)、卞氟噻嗪和
环戊噻嗪等一直被临床用作治疗
高血压的一线药物,其降
血压作用肯定,很少有临床不能耐受的不良反应。既往一些大规模的临床研究显示,随着
血压的控制,脑血管意外和心衰的发病率显著降低,但
冠心病(包括
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却无明显下降,多数学者认为这可能与较大剂量应用利尿剂部分相关,利尿剂诱致的代谢紊乱如升高血糖、血脂异常、尿酸升高和降低血钾等不良反应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其降
血压的有益作用。临床研究报告长期大剂量使用噻嗪类利尿剂可降低糖耐量,甚至诱发
糖尿病和痛风发作,尤其在事先已存在糖耐量受损或2型
糖尿病时或痛风的易感人群中。对接受饮食和口服降血糖药物治疗的
糖尿病患者,噻嗪类利尿剂可能恶化糖代谢,其机制主要与其所致的低血钾有关,低血钾可抑制
胰岛素分泌,升高血糖,仔细监测血钾或适当补钾可能防治其对糖代谢的不利影响;另外,利尿剂尚可能降低
胰岛素的敏感性。噻嗪类利尿剂对糖代谢的影响除与患者本身的糖代谢状况有关外,还主要与所用剂量和疗程明显有关,剂量越大,疗程越长,对糖代谢的影响越大。此外,利尿剂还可能使男性
糖尿病患者阳痿的发生率增加。近来有报告在非
糖尿病患者中,长期小剂量以利尿剂作为一线降
血压药物,与对照组相比,可降低心血管疾病(包括
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且对代谢无明显不良影响。鉴于其降压疗效好,价格便宜,易推广使用,至今WHO仍将其列为一线降
血压药物之一。然而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利尿剂不应作为
糖尿病伴
高血压治疗的一线药物。由于
糖尿病伴
高血压患者体内常有水钠滞留,尤其并发
糖尿病肾病时,利尿剂可小剂量(如
氢氯噻嗪6.25v12.5 mg/d)与其他降
血压药物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药和钙离子阻滞剂联合应用,以增强其他降
血压药物的降压效果,特别是噻嗪类利尿剂与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药联合应用,可明显增强降压效果,亦有助于减少各自的不良反应(如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药的保钾作用可抵消噻嗪类利尿剂所致的低血钾)。吲哒帕胺(寿比山indapamide,又名natrilix,钠催离)是非噻嗪类利尿剂,具有利钠和钙拮抗作用,近年不少研究报告其单用或联合应用均具有良好的降压作用,与非利尿性抗
高血压药物联合,均使其降
血压作用明显增强,尤其与ACEI有很强的协同作用,未发现其对糖脂代谢有不良影响,并能持续逆转左室肥厚和降低
糖尿病
高血压患者微量白蛋白尿,因此可作为首选利尿剂,一般1.5v2.5mg,1次/d。
(2)?受体阻滞剂:自20世纪60年代起?受体阻滞剂一直被广泛用于治疗
高血压,根据其药理特性不同可分为心脏选择性?
1受体阻滞剂(如倍他洛克、美哚心安及
阿替洛尔等)和非选择性?受体阻滞剂(如
普萘洛尔、
吲哚洛尔和
噻吗洛尔等)。临床研究证实?受体阻滞剂有诱发
糖尿病和恶化
糖尿病的潜在危险,因此对伴
糖尿病和糖耐量受损的患者,应慎用。与非选择性?受体阻滞剂相比,心脏选择性?
1受体阻滞剂对糖代谢影响较少。?受体阻滞剂干扰糖代谢的机制尚不清楚,主要可能通过以下2个方面:
①已知?
2
肾上腺素能受体活化可刺激
胰岛素释放,该受体的阻滞可降低
胰岛素的释放,升高血糖;
②?
2受体的阻滞,骨骼肌血流量下降,
胰岛素介导的骨骼肌
葡萄糖摄取明显减少,
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此外,?受体阻滞剂尚可降低患者对
低血糖的反应及延迟
低血糖的恢复,可致严重的
低血糖。
糖尿病与
冠心病(包括心绞痛和
心肌梗死)并存时,有时需用,应首选心脏选择性的?
1受体阻滞剂为宜,?受体阻滞剂长期应用可能降低
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死率和再梗死率。如
糖尿病合并周围血管疾病、
心功能不全和慢性阻塞性肺病、
支气管哮喘及雷诺氏症等疾病的患者,则不宜选择?受体阻滞剂,尤其是非选择性?受体阻滞剂。
(3)钙离子拮抗药(CCB):CCB是临床广泛应用的一类有效降
血压药物,品种繁多,一般根据其化学结构可大致分为以下3个亚类:
①双氢吡啶类:包括
硝苯地平、
尼群地平、
尼卡地平、
氨氯地平、
非洛地平和
拉西地平等,主要作用冠脉和周围血管,最常用于降
血压治疗;
②苯烷胺类:有
维拉帕米(异搏定),对心脏作用较强,对冠脉和周围血管扩张作用相对较弱,同时有一定的抗
心律失常作用;
③苯噻氮唑类:
地尔硫卓(硫氮卓酮),对心脏和血管的作用介于上述两者之间。从理论上讲,CCB阻滞细胞膜钙通道,使细胞内钙离子浓度降低,可抑制B细胞释放
胰岛素,从而影响糖耐量;体外和动物实验证实
硝苯地平(心痛定)和
维拉帕米(异搏定)可抑制B细胞释放
胰岛素;临床研究中,一些学者报告
硝苯地平(心痛定)可抑制
胰岛素释放,升高
糖尿病和糖耐量受损患者的血糖水平,但糖耐量正常的个体服用治疗剂量的
硝苯地平(心痛定)时,血糖无明显变化。多数临床研究认为CCB在治疗剂量对糖代谢无不良影响,亦不影响
胰岛素敏感性,其中一些长效CCB如
氨氯地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