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发性化脓性腹膜炎 ( secondary purulent peritonitis )
别名: 继发性化脓性腹膜炎;acute peritonitis
解释 收起

概述:继发性化脓性 腹膜炎(secondary purulent peritonitis)常因腹腔脏器的急性 炎症(以 急性阑尾炎最多见,约占40%)、急性 穿孔、内脏破裂、手术污染等因素引起。引起 腹膜炎的细菌多系消化道的常驻细菌,最常见为大肠埃希杆菌,其次为粪链球菌、肠球菌、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以及厌氧菌等,故多系混合 感染。葡萄球菌是手术污染引起 腹膜炎的主要病原菌。在 腹膜炎的初期,腹膜细菌侵犯或消化液刺激,一方面动员机体的防御功能,对细菌及其毒素开始进行拮抗;另一方面,胃肠道 穿孔流出的胃液、胆汁、实质脏器破裂的血液和坏死的脏器组织对细菌 感染起到辅助作用。随着 炎症反应的不断加剧,大量 中性粒细胞死亡,组织坏死,细菌和纤维蛋白凝固,渗出液逐渐由清变浊成为脓性。脓液的特性和细菌的种类有关,大肠埃希杆菌及厌氧脆弱类杆菌等混合 感染,脓液多呈黄绿色,稠厚。若具有粪样特殊臭味为 厌氧菌感染的特征。     腹膜炎形成后根据致病菌的种类、数量、毒力及机体抵抗力和治疗效果,产生各种不同的后果,一般年轻体壮者,抗病能力强。如致病菌毒力弱,病变损害轻则可局限化而成为局限性 腹膜炎;年耉体弱、病变严重(如脏器 穿孔)进入腹腔的细菌或胃肠液多或治疗不当,在抗病能力低弱情况下 感染可迅速扩散,以致形成弥漫性 腹膜炎。前者趋于自愈或形成局限性 脓肿,可经手术引流、抗生素等治疗而被清除,或通过机体的修补过程而被吸收代以纤维化,最终引起壁腹膜、肠襻、网膜之间的粘连,可有机械 肠梗阻的后患。后者,多趋于恶化,继续产生大量脓液,肠管浸在脓性渗液中,呈充血 水肿,蠕动减少甚至停止,形成 麻痹性肠梗阻。产生的毒素被腹膜吸收引起毒血症,细菌进入血液循环发生 败血症。 急性腹膜炎因短时间内腹腔大量渗液和内毒素血症,出现低血容量和内脏血管收缩是发生多器官系统功能衰竭的根源,也是患者致死的途径。若不采取有效措施,最终患者出现 感染性休克,周围循环衰竭及水电解质、酸碱平稳紊乱,甚至多器官衰竭。病情凶险者,起病后48h死亡,一般患者如无特殊治疗而进行性发展则可在3v7天内死亡。

1 临床表现 展开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展开
3 流行病学 展开
4 实验检查 展开
5 辅助检查 展开
6 诊断要点 展开
7 诊断与鉴别诊断 展开
8 预防 展开
9 治疗方案及原则 展开
10 并发症 展开
11 病程和预后 展开
12 相关课件 展开
13 相关药品 展开
14 相关检查 展开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