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囊肾 ( polycystic kidney )
别名: 多囊肾;congenital polycystic kidney;Perlmann综合征;Potter(
    Ⅰ)综合征;多囊病;囊胞肾;肾脏良性多房性囊瘤;双侧肾发育不全综合征;先天性多囊肾;先天性肾囊肿瘤病;ploycystic renal disease;polycystic disease of kindeys
解释 收起

概述: 多囊肾(polycystic kidney)又名Potter(?)综合征、Perlmann综合征、先天性肾囊 肿瘤病、囊胞肾、双侧 肾发育不全综合征、 多囊肾、肾脏良性多房性囊瘤、多囊病。我国1941年朱宪彝首先报道,本征临床并不少见。 多囊肾有两种类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型(婴儿型) 多囊肾,发病于婴儿期,临床较罕见;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型(成年型) 多囊肾,常于青中年时期被发现,也可在任何年龄发病,为 多囊肾的常见类型。1/1000活产婴儿可在其生命中发生成年型或婴儿型 多囊肾,其中成年型 多囊肾占全部终末肾功能衰竭病因的8%v10%。一般认为婴儿家族型具有自家隐性遗传的特性,常伴有其他畸形,产前后的死亡率高;成人家族型为显性遗传,常伴有多囊肝或脾脏和 胰腺囊肿、 颅内动脉瘤,故又称多囊病。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作者:王益鑫(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描述为:">    多囊肾(polycystic kidney)是一种先天性遗传性疾病,分婴儿型和成人型。婴儿型多囊肾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少见,发病率为1/1O000,儿童期可有肾或肝功能不全的表现。成人型多囊肾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是常见的多囊肾病,发病率约1/1250,占晚期肾病的10%。多为双侧型,初期肾内仅有少数几个囊肿,以后发展为全肾布满大小不等囊肿,压迫肾实质,使肾单位减少。该病发病机制不明,认为可能与肾小管梗阻,或肾单位不同部位的局部扩张有关。
成人型多囊肾,大都至40岁左右才出现症状,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疼痛、腹部肿块与肾功能损害。若伴发结石或尿路感染者,可出现血尿、脓尿、发热、肾区疼痛等相应症状。1/3的病人有肝囊肿,但无肝功能变化。并发症包括尿毒症、高血压、心肌梗死和颅内出血。体检可在两侧肾区扪及巨大囊性感肾,结合B超和CT可确诊。
对肾功能正常的早期病人,采用对症及支持疗法,包括休息、低蛋白饮食、避免劳累、药物治疗,重点在于控制血压、预防尿路感染及肾功能进一步损害。对中期病人采用囊肿去顶术,有助于降低血压,减轻疼痛和改善肾功能,伴有结石梗阻者施行取石术。晚期出现尿毒症可考虑长期透析,因囊壁能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病人常无贫血,透析治疗较佳。有条件也可作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合并严重高血压或出血、感染者,在施行肾移植前宜切除患肾。

    肾体积很大,整个肾实质到肾表面布满大小不等的囊肿,小的如芝麻、绿豆,大的可以产生明显的压迫 (图17-8)。

    肾实质不断减少,最终导致肾功能衰竭。多数在35~60岁时出现症状。   
    多囊肾病患者肾脏呈多囊状改变,肾功能进行性衰竭。本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按遗传方式可分为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nate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和常染色体隐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recessive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RPKD),其中ARPKD发生率低,患者多在幼儿时期夭折,ADPKD则常在20岁以后出现症状,约50%最终将进展为终末期肾病。

1 临床表现 展开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展开
3 流行病学 展开
4 实验检查 展开
5 辅助检查 展开
6 诊断要点 展开
7 诊断与鉴别诊断 展开
8 预防 展开
9 治疗方案及原则 展开
10 并发症 展开
11 病程和预后 展开
12 最新进展 展开
13 诊断标准 展开
14 疗效判断标准 展开
15 诊断依据 展开
16 相关课件 展开
17 相关检查 展开
18 相关症状 展开
19 分型 展开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