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机制:胆汁性
腹膜炎通常是由于无菌的胆汁溢流入腹腔腔内,胆盐的刺激及其化学毒性所致。若胆汁被污染或原发疾病有
感染存在时,可致继发性细菌性
腹膜炎。最常见
感染的细菌有大肠埃希杆菌、链球菌、肠球菌、克雷白
肺炎杆菌及脆弱拟杆菌等,细菌含量常>10
5/ml。
【病因】
病因:
1.胆汁性
腹膜炎是由各种病因导致胆汁直接流入或外渗入腹膜腔内引起急性或慢性
继发性腹膜炎。其病因如下:
②外伤:包括穿透性和钝性。
⑥特发性。
(2)肝脏/胆道系统损伤,常见于:
①肝脏活检。
②经皮肝胆道造影术。
③手术后并发症。
④T型管移位。
⑤创伤:包括穿透性和钝性。
①儿童为发育性。
(4)特发性。
①
胆囊穿孔是发生胆汁性
腹膜炎最常见的病因。约10%
急性胆囊炎病人将会进展为
胆囊穿孔。
胆囊穿孔可分为3型,?型:游离
穿孔,占30%。最常发生于胆囊底,由于局部缺乏保护性粘连而致胆汁流入腹膜腔内,形成胆汁性弥漫性
腹膜炎。?型:局限性
穿孔,占50%。胆汁溢出至邻近的脏器(如肝脏、胃、十二指肠、结肠或小肠)、大网膜包裹或粘连,而导致局限性
脓肿。?型:慢性
穿孔,占20%。其多缓慢地进展为胆囊
肠瘘。
②胆道手术或
腹部创伤也是胆汁性
腹膜炎的常见病因。外科手术中可由于胆囊或胆管直接损伤,或由于手术后胆囊、胆管手术残端结扎线的脱落、吻合口漏,或引流管移位损伤等引致胆汁性
腹膜炎。自从开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
胆管损伤的发生率增加了,在一大系病例研究中其发生率可达0.5%,而开放性胆囊切除术仅0.2%。
③胆汁性
腹膜炎是肝脏活检、经皮肝胆道造影术、经皮肝胆道引流术等少见的并发症。其主要是经肝穿刺时损伤或刺伤了胆囊或胆管系统而致
穿孔、穿透,尤其因肝内、外胆管系统机械性梗阻而致胆管扩张的病人中见到。
2.胆道自发性
穿孔是成人胆汁性
腹膜炎极罕见的病因。其发病因素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由于Oddi括约肌
痉挛或结石阻塞、十二指肠乳头部位狭窄等而致胆管内压力升高。
(2)由于结石阻塞肝管或胆总管致管壁部分压迫性坏死。
(5)由总肝管或胆总管壁内血管发生
血栓形成而致胆管部分坏死。
(7)通过胰管和胆管共同通道开口处胰液反流,而致胆总管组织消化、侵蚀。
(8)解剖学结构上的特点,如胆总管在胆囊管入口处的动脉血供应不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