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殖吸虫病 ( paragonimiasis )
别名: 肺吸虫病,lung fluke disease;肺吸虫病
解释 收起


    并殖吸虫病(paragonimiasis)又名肺吸虫病,是由不同虫种并殖吸虫寄生于人体脏器或皮下组织所致的慢性寄生虫病,亦是人畜共患蠕虫病。病人、病兽、病畜或带虫卵者均为本病传染源。由于流行区人群的饮食习惯,如生食或半生食含囊蚴的溪蟹(如醉、腌或烘烤)、喇蛄或进食含童虫的野猪肉或生饮溪水后感染,人群普遍易感。其临床表现因虫种而异,但以咳嗽、胸痛、铁锈色痰为主要临床表现。
诊断思路
  
 
    (一)病史要点和查体要点
    潜伏期大多为3~6个月,缓慢起病,轻度感染者无症状,中或重度感染时因多个脏器受累,症状复杂。全身表现有低热、畏寒、头痛、胸闷、消瘦、盗汗、荨麻疹、哮喘发作等,临床上根据主要损伤部位可分为如下几型:
    1.肺型
    患者咳嗽、胸痛、痰中带血或咳铁锈色痰(痰中常可见大量虫卵),胸部x线显示肺部有明显改变。
    2.腹型
    患者以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为主要临床特征,一般多见于并殖吸虫病的早期。患者可有食欲不振,腹部隐痛,腹泻一般每日2~4次,多以黄色或黄绿色稀便,偶可带黏液。
    3.肝脏型
    此型儿童中较为多见。临床上以乏力、食欲不振为主要症状,部分病例可有低热。肝脏常在肋缘下1~7cm,中等硬度,无明显触痛,少数病例伴有脾脏肿大。肝功能异常者转氨酶升高,白蛋白与球蛋白比例倒置,血沉常增快。
    4.皮肤型
     可见皮下游走性或不游走性包块及结节。结节分布在胸腹部及下肢,以腹部至大腿间为多见。
    5.心包型
    较少见,患者主要表现是少量或大量心包积液。
    6.中枢神经型
    此型主要以儿童病例为多,又可分为脑型及脊髓型。脑型多见,患者临床上有头痛、呕吐、癫痫、偏瘫及视力障碍等占位性病变的表现。脊髓型少见,早期下肢麻木。刺痛或伴有腰痛,继之发生一侧或双侧下肢瘫痪,大小便失禁等脊髓压迫症状。
    7.亚临床型
    这类患者症状不明显,但多种免疫反应阳性。
   

    并殖吸虫病(paragonimiasis)由卫氏并殖吸虫、斯氏并殖吸虫(或称四川并殖吸虫)等寄生于人体所致,属人兽共患的蠕虫病。人和野生动物均能受感染。人因生食或半生食含囊蚴的溪蟹或蜊蛄而感染。其临床表现因虫种不同而异,卫氏并殖吸虫寄生于肺部,或亦有寄生于脑、脊髓、腹部或皮下等处。斯氏并殖吸虫不能在人体发育成熟,而以童虫幼虫在体内移行,形成游走性包块,而肺部症状轻。包块内仅有童虫,痰中找不到虫卵。
    并殖吸虫病(paragonimiasis)又称肺吸虫病(lung  fluke  disease),是寄生于人体各脏器(以腹腔、肺部及皮下组织为主)的并殖吸虫(Paragonimus)所致的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卫氏并殖吸虫病主要表现为咳嗽、咳铁锈色痰、咯血。斯氏狸殖吸虫病主要表现为游走性皮下包块和渗出性胸膜炎。
病原学
    目前世界上已知并殖吸虫超过50种,其中亚洲分布最多,有31种。我国已发现并殖吸虫28种(包括同物异名的种)。对人致病的有卫氏、斯氏(四川)、会同、异盘、团山、宫崎、肺山等并殖吸虫。其中以卫氏并殖吸虫(Paragonimus  westernami) 和斯氏狸殖吸虫(Pagumogonimus  skrjabini)分布较广泛, 感染人数最多,也是我国最重要的致病虫体。并殖吸虫成虫雌雄同体, 有口吸盘和腹吸盘各一个,睾丸与卵巢并列,虫体富有肉质。卫氏并殖吸虫外形呈椭圆形,大小为(8.1~12.8)mm×(3.8~7.7)mm,宽长比例为1:2左右,背部稍隆起,似半粒花生米。斯氏狸殖吸虫狭长,前宽后窄,大小为(8.1~12.8)mm×(3.8~7.7)mm,宽长比约为1:2.8。扦殖吸虫虫卵呈卵圆形,壳较厚,色淡黄,大小为(80~118)μm)×(48~60)μm,卵内畲一个半透明的卵细胞和10~20个卵黄细胞及颗粒。卫氏并殖吸虫13产卵数为9590~18850个,斯氏狸殖吸虫日产卵数平均为1732个。除根据形态学可区分各种虫体外,分析虫体勖肌球蛋白(paramyosin)的生物化学与免疫学特征,以及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比较恒可发现存在差异性。采用基因组DNA序列带型图谱可以区别各虫种及其亲缘关系。
    并殖吸虫各虫种的生活史及其与宿主的关系基本相同,需要两个中间宿主,但对中间宿主种类要求和在各宿主体内的适应性因虫不同而异。卫氏并殖吸虫常寄生在人或动物肺部,产出的虫卵随痰液排出或吞人消化道由粪便排入水后,在25~30℃经15~20天发育孵出毛蚴。毛蚴可钻入第一中间宿主螺类(卫氏并殖吸虫为淡水川卷螺,斯氏狸殖吸虫为拟钉螺)体内,经孢蚴、母雷蚴及子雷蚴的发育和无性增殖阶段,历经约12周发育为尾蚴,并从螺体内逸出。尾蚴在水中侵入第二中间宿主溪蟹或蜊蛄,可在其胸肌、足肌、肝和腮叶等部位形成囊蚴(后尾蚴),囊蚴形成是并殖吸虫的感染期。人如生食溪蟹或蜊蛄,囊蚴到胃、十二指肠经胆汁和消化液作用,于30~60分钟脱囊逸出,穿过肠壁进入腹腔,发育为童虫。童虫在腹腔脏器间及体内游动,约经2周后穿过膈肌到胸腔,侵入肺,移行至细支气管附近,逐渐破坏肺组织形成虫囊,虫体在囊内逐渐发育为成虫。从囊蚴经口感染至成虫产卵,约需60~90天,见图9-1。

    卫氏并殖吸虫主要寄生于终宿主肺组织,以宿主血液及组织液为食物,能存活6~20年。斯氏狸殖吸虫主要寄生于果子狸、犬、猫等哺乳动物; 人并非其适宜的终宿主,一般不能发育成熟,多以童虫形式在体内移行,偶见成虫寄生于人肺。
    并殖吸虫病(paragonimiasis)是由并殖吸虫(paragonimus)引起的慢性肺部感染。人体寄生的并殖吸虫,在国内有卫氏并殖吸虫和斯氏狸殖吸虫两种。卫氏并殖吸虫引起以肺部病变为主的全身性疾病,主要表现咳嗽、吐铁锈色痰或咯血,又称肺吸虫病。斯氏狸殖吸虫主要引起游走性皮下包块和渗出性胸膜炎。吡喹酮是治疗并殖吸虫病的首选药物。

1 临床表现 展开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展开
3 流行病学 展开
4 实验检查 展开
5 辅助检查 展开
6 诊断要点 展开
7 诊断与鉴别诊断 展开
8 预防 展开
9 治疗方案及原则 展开
10 预后评价 展开
11 病程和预后 展开
12 最新进展 展开
13 诊断标准 展开
14 疗效判断标准 展开
15 诊断依据 展开
16 相关课件 展开
17 相关药品 展开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