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性瘫痪 ( cerebral palsy )
别名: 脑性瘫痪;infantile cerebral palsy;大脑性麻痹;大脑性瘫痪;痉挛性两侧麻痹;先天性运动障碍综合征;婴儿脑性瘫痪
解释 收起

概述: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也称婴儿 脑性瘫痪(infantile cerebral palsy),是先天性运动功能障碍及姿势异常临床综合征,目前也采用先天性运动障碍综合征(syndromes of congenital motor disorder)一词。 脑性瘫痪的涵盖范围太广,临床不实用,但该词已为大众所熟悉,在美国已成为社会募捐和康复运动的重要口号,因此一直长期沿用。     我国 脑性瘫痪专题座谈会(1988)提出 脑性瘫痪的定义是:婴儿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发育期非进行性脑损害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其他原因导致的短暂性运动障碍、脑进行性疾病及脊髓病变等,不属本病的范围。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是指出生前到生后1个月内由各种原因所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运动障碍与姿势异常。脑性瘫痪的运动障碍常伴随有感觉、认知、交流、知觉、行为等异常以及癫痫的发作。
临床分型
   
    一、痉挛型以椎体系受损为主。
   
    二、不随意运动型以椎体外系受损为主,不随意运动增多,表现为手足徐动,舞蹈样动作,肌张力不全,震颤等。
   
    三、共济失调型以小脑受损为主。
   
    四、肌张力低下型往往是其他类型的过渡形式。
   
    五、混合型。

    腩性瘫痪(cerebral palsy)是指婴儿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非进行性脑损害综合征, 主要表现为先天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包括痉挛性双侧瘫、手足徐动等锥体系与锥体外系症状,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语言障碍及癫痫发作等。本病发病率高, 国际上脑性瘫痪的发病率为l‰ ~ 5‰ , 我国脑性瘫痪的发病率为1.8%~4%。

1 临床表现 展开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展开
3 流行病学 展开
4 实验检查 展开
5 辅助检查 展开
6 诊断要点 展开
7 诊断与鉴别诊断 展开
8 预防 展开
9 治疗方案及原则 展开
10 并发症 展开
11 病程和预后 展开
12 诊断标准 展开
13 疗效判断标准 展开
14 诊断依据 展开
15 相关课件 展开
16 相关药品 展开
18 分型 展开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