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般治疗
(1)目前无法根治脑血管病伴发的
精神障碍,但治疗能延缓病情进展,减轻或消除疾病症状和心理社会性不良后果,并减少伴发疾病的患病率及病死率。
(2)应加强对脑血管病伴发的
精神障碍的心理社会影响的了解和调整,识别疾病的促发或延续因素,提倡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对早期及恢复期的患者,采用支持性
心理治疗,让患者了解所患疾病的性质,消除顾虑、恐惧和悲观情绪,树立治愈疾病的信心,从而改善情绪,这有利于
血压的稳定和降低。多食用低盐和素淡食物,少食用高脂肪、高糖及辛辣饮食。安排好工作和生活,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戒烟戒酒,适当参加文体活动等,对
高血压状态的缓解也大有裨益。
(3)根据病情调整综合性治疗护理,正确应用药物治疗、
心理治疗、心理社会及康复干预等。制定全面的综合性治疗计划,并根据病情不断调整综合性的治疗护理,正确应用各种药物治疗,如溶栓治疗、抗凝治疗、极化治疗,降压药物、益智药与脑代谢改善药等。降压是治疗本病的关键,降压药物的应用可选用:
氢氯噻嗪12.5v25mg,口服,3次/d;
地巴唑10v20mg,口服,3次/d;钙离子拮抗剂如
氟桂利嗪(西比灵)5mg,每晚1次;
卡托普利25mg,口服,3次/d,酌情增至100mg,口服,3次/d等。治疗
高血压危象可用
可乐定0.075mg,口服,3次/d,酌情增至每天0.2v0.8mg,分3次服用,或缓慢静注0.15v0.3mg;
硫酸镁肌注等。目的是改善脑血流、预防
脑梗死、促进脑代谢、缓解症状、阻止病情恶化。
2.精神症状的治疗 对于原发性
高血压伴发的
精神障碍,应根据其不同的临床特点给予不同的药物治疗。同时要注意安全,使其安静卧床、控制兴奋,防止衰竭和
高血压危象及卒中发生。用药应从小剂量开始,缓慢加药,待症状改善后减药或停药,不宜长期应用。
(1)前驱期:
①一旦明确了脑血管病伴发的
精神障碍的前驱症状,应立即治疗。但早期
高血压虽然
血压升高但不稳定,不一定应用降压药。可正确调节饮食和生活节奏,少进盐,素淡饮食,戒烟戒酒,保证睡眠和适当活动。
②
心理治疗和社会干预应贯穿整个治疗过程。目的在于减少应激性生活事件,使病人消除不必要的顾虑、恐惧及悲观情绪,主动配合治疗。
③以适合病人及其家属的方式进行健康教育,并应贯穿整个治疗过程。
(2)急性期:
①尽力减轻和缓解急性症状,重建和恢复病人的社会功能。
②一般治疗:应注意病人饮食、营养、水电解质平衡;鼓励适当活动,预防
感染,尤其预防肺部和
泌尿系统
感染。
③药物治疗:溶栓治疗、抗凝治疗、极化治疗,降压药物、益智药与脑代谢改善药等,应尽早使用。并用药物时需注意药物的合理配伍与相互作用,避免不良反应。治疗必须兼顾其他躯体疾病,如
高血压病、高脂血症、
糖尿病、青光眼及
前列腺肥大等。根据
高血压病临床分期选择适当的降压药,但不宜使收缩压降得太低。降胆固醇药有:维生素C、维生素B
6,维生素E、亚油酸丸、
氯贝丁酯,中药何首乌、山楂等。如有脑血管
痉挛或
血栓形成,可用
右旋糖酐40(低分子
右旋糖酐)静滴,
烟酸(菸酸)、
烟酸
肌醇(菸酸
肌醇酯)、
地巴唑,或中药
丹参、当归、赤芍、桃仁、川芎等也可应用。应根据精神症状特点使用精神药物,如控制兴奋,以BZ类较好;对焦虑抑郁综合征,可适当合并使用抗抑郁剂与
抗焦虑药;
抗焦虑药可选用
阿普唑仑、
劳拉西泮(氯羟安定)和
丁螺环酮等;
抗抑郁药可选用副作用较小的第二代药物,如SSRI类的
氟西汀,以及噻萘普汀、圣.约翰草提取物(路优泰)等。
(3)恢复期:
①减少应激、改善症状,减少恶化可能性,增强病人适应社区生活的能力。如一组药物已使病情缓解,应续用同量3v6个月后,再考虑减量和维持治疗。
②避免过分迫使病人完成高水平(力不能及)的社会功能。因为这样可使病情恶化的风险增加。
(4)康复期:
①保证病人维持和改善功能水平及生活质量,使重又出现的症状得到有效治疗,继续监测治疗不良反应。
②长期的药物治疗计划应仔细权衡药物不良反应与病情恶化的风险。
③对卒中发作后遗的
瘫痪、失语等,可做
针灸治疗及坚持恢复功能的训练。对智能损害病人或生活不能自理者应加强护理。
④以往非常忽视心理学,认为
心理治疗对耉年人帮助不大或不合适,现在
心理治疗已经成为治疗耉年疾病必须考虑的措施。
心理治疗所针对的不只是临床症状,而且涉及耉年问题。器质性
精神障碍越重和越危及耉年人的安全性与独立性,也就会越多地表现寻求依靠与帮助的退行性行为。需要注意,在对这些问题的处理中,不应对耉年人要求过高,以心理支持为主,丰富、充实的生活也有助于提高耉年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在耉年人的
心理治疗中,应特别注意移情现象,对耉人的体贴、尊重是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不仅要使耉年人感受到接纳和认同,而且要理解其弱点和奇特之处。对耉年病人的
心理治疗技术重点为心理支持、援助和交往。
(1)护理评估:
①评估主观资料:头昏、
头痛、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要求自理的动机和坚持程度;精神状态,如对突发性失语、偏瘫感到自卑、恐惧;进食、梳洗、沐浴、穿衣、修饰、如厕能力,或其他日常生活能力;家庭和社会支持。
②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