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
解释 收起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是由Epstein Barr病毒(EB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EBV侵入人体后先在咽部淋巴组织内复制,然后进入血循环形成病毒血症。EBV主要感染B淋巴细胞并使之增生,引起全身许多脏器组织小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出现多个脏器病变。临床主要表现为不规则发热、咽峡炎、全身淋巴结和肝脾肿大、周围血白细胞分类中各种单个核的细胞增多并出现异型淋巴细胞。本病全年均可发生。多为散发,偶见暴发。密切接触口、咽分泌物是主要传播途径。在暴发流行过程中,飞沫传播起主要作用,潜伏期5~15日。本病多见于儿童与青少年,6岁以下儿童多呈隐性感染或轻型感染,15岁以上感染者多呈典型症状,35岁以上很少患本病。病后可获得持久性的免疫。
诊断思路
   
    (一)病史要点及查体要点
    1.以发热起病,热型不定,持续1~2周或3~4周后骤退或渐退。
    2.咽峡炎    常有咽痛、咽部充血。
    3.淋巴结肿大常见,全身淋巴结均可累及,颈外侧区最常受累。
    4.肝脾肿大30%~60%的病例有肝大,多数伴肝功能损害。24%~65%有脾大,肝脾肿大多数在肋下3cm以内。
    5.皮疹10%~20%的病例有皮疹,多数为斑疹或丘疹。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是由EB病毒(Epstein-Barr  viru5,EBV)感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的单核一吞噬细胞系统增生性疾病,病程常具自限性。主要临床特征为不规则发热、咽痛、肝、脾、淋巴结大、外周血液中淋巴细胞显著增多,并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血清中可测得抗EBV的抗体。在青年与成年发生的EBV原发性感染者,约有半数表现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病因学
    EBV是1964年Epstein和Barr等首先从非洲儿童恶性伯基特淋巴瘤(Burkitt  lyrephoma)组织体外培养的淋巴瘤细胞系中发现的一种新的人类疱疹病毒,1968年确定为本病的病原体。EBV是一种嗜淋巴细胞的DNA病毒,完整的病毒颗粒由类核、膜壳、壳微粒、包膜所组成,主要侵犯B细胞,电镜下呈球形,直径150~180nm,病毒核酸为双链DNA,其线性分子能整合于宿主细胞染色体DNA中,而环形分子游离于宿主细胞DNA之外,两种形式的病毒DNA分子依据宿主细胞不同可单独存在或并存。EBV对生长要求极为特殊,仅在非洲淋巴瘤细胞、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血液、白血病细胞和健康人脑细胞等培养中繁殖,因此病毒分离困难。EBV 基因组编码5个抗原蛋白:衣壳抗原(viral capsid antigen,VCA)、膜抗原(membrane  antigen,MA)、早期抗原(early  antigen,EA,可再分为弥散成分D和局限成分R)、EBV核抗原(EBV  nuclear  antigen,EBNA)和淋巴细胞检出的膜抗原(Iymphocyte  detected  membrane  antigen,LYDMA)。其中VCA-IgM抗体早期出现,在1~2个月后消失,是新近被EBV感染的标志。EA-IgG抗体是近期感染或EBV活跃增殖的标志。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tections mononucleosis,IM)是一种急性的单核细胞一吞噬细胞系统增生性病症,简称传单。发病以15~30岁年龄组为多,我国各地均有发病,以南方多见。临床表现为不规则发热、咽痛、淋巴结、肝脾肿大。病程常呈自限性,预后大多良好。血中淋巴细胞增高,伴有异型淋巴细胞。此病由EB病毒引起。血清中可测得抗EB病毒抗体,嗜异性凝集试验检测阳性。

1 临床表现 展开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展开
3 流行病学 展开
4 实验检查 展开
5 辅助检查 展开
6 诊断要点 展开
7 诊断与鉴别诊断 展开
8 预防 展开
9 治疗方案及原则 展开
10 并发症 展开
11 病程和预后 展开
12 最新进展 展开
13 诊断标准 展开
14 疗效判断标准 展开
15 诊断依据 展开
16 相关课件 展开
17 相关药品 展开
18 相关症状 展开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