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单)是一种由EB病毒引起的以侵犯淋巴系统为主的急性 感染性疾病。临床表现变化多端,常见有 发热、咽炎、 淋巴结和肝脾肿大等,血中 淋巴细胞增多并有异型淋巴。血清中可检出EB病毒抗体。
临床表现:EB病毒通过唾液飞沫传染,又被称之为“接吻病”。潜伏期在青少年是30~50天,在儿童可能短些,多数为9天(5~15天)。一年四季散在发病,寒冷季节可能发病数增加,偶有流行发生。1.一般症状 急性或隐袭起病。乏力、发热和发热可高可低,持续1~2周后骤退或渐退,也有持续3~4周或持续低热达3个月之久。部分病人伴缓脉,类似伤寒。2.鼻咽部表现 最常见为咽峡部、腭垂充血,扁桃腺充血肿大,甚至少数可发生充血或眼睑水肿。除以上典型症状表现外,相当多的小儿EB病毒感染常可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由于本病全身各脏器都可受累,为数不少的小儿患者,其临床症状变化多端,表现多样。临床医师有时根据患者临床突出表现,分为心脏型、神经型、肝炎型、肾炎型、肺炎型、胃肠型等。
实验室检查:1.血象 白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增高,大多在20×109/L以下,少数也可降低。早期中性粒细胞增加,以后淋巴细胞增高,可达60%v97%。异型淋巴细胞可在病后4v5天开始出现,7v10天达高峰。少数慢性病程者仍可在数周后被检出。在小儿病例中,年龄越小(尤其5岁以下),异型淋巴细胞阳性率越高。异型淋巴细胞按Downey分型可分为3型:(1)?型(空泡型):细胞大小中等,边缘不整齐,核成熟,偏心、椭圆形、肾形或分叶。核周围有苍白区,胞浆嗜碱深染,含有空泡,可有少量嗜亚尼林蓝颗粒。(2)?型(不规则型):细胞较大,形态不规则,核圆形、核染色质较粗。胞浆嗜碱性较轻,无或极少空泡,有时酷似正常单核样。(3)?型(幼稚型):与空泡型相似,但核形态幼稚,染色质细,核仁1v2个明显,酷似幼稚细胞。2.骨髓 淋巴系细胞正常或增多。可有异型淋巴细胞出现,但不及血中所见者多。原始淋巴细胞不增多。3.免疫学试验(1)嗜异性抗体;主要为绵羊和马红细胞凝集素,属IgM。出现较早,于3v4周内达高峰。嗜异凝集试验阳性率与年龄有关,5岁以下大多阴性,随年龄增长,其阳性率有上升趋势。阳性时必须做牛红细胞或豚鼠肾吸附试验,以与正常血清、血清病、淋巴细胞毒性抗体等。
其他辅助检查:做X线胸片、B超、心电图、脑电图等检查。可发现肝、脾、淋巴结肿大,以颈淋巴结肿大最为常见,腋下及腹股沟部次之。
【预后】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再生障碍性贫血 | 病毒性肝炎 | 溶血性贫血 | 溶血性贫血 | 呼吸困难 | 神经系统 | 结核病 | 淋巴瘤 | 白血病 | 肺炎 | 抽搐 | 出血 | 黄疸 | 发热 | 麻疹 | 头痛 | 水肿 | 昏迷
| 甘露消毒丹 |司坦唑醇 |鹿茸精 |司坦唑醇 |羟甲烯龙 |司坦唑醇 |
| 抗平滑肌抗体 |类风湿因子 |白细胞数 |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