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机制:
(1)血流淤滞:为重要条件,使已激活的凝血因子不易被循环中的抗凝物质所抑制,有利于纤维蛋白的形成,促使血栓发生。常见于严重
烧伤、
休克和长期卧床的耉年患者。
(2)静脉
血管损伤:严重
烧伤,包括中、小面积
烧伤,如反复经腹静脉穿刺取血和深静脉插管,特别经股静脉行下腔静脉插管进行营养支持及长期输液、输血者,因组织损伤后易产生内源性和外源性的活性凝血活酶。
(3)高凝状态:严重
烧伤后可导致凝血机制改变。严重
烧伤后,由于组织损伤,血管内皮受损,大量红细胞破坏,启动外源性和内源性凝血过程,促使血流凝固,形成微血栓。
2.病理生理的变化
(1)呼吸系统的改变:
①肺泡无效腔增加:被栓塞的区域出现无血流灌注,使通气-灌流失常,不能进行气体交换,故肺泡无效腔增大。
②通气受限:栓子释放的5-羟色胺、组胺、缓激肽等均可引起支
气管
痉挛,通气降低。表现为中心气道的直径减小,气道阻力明显增高。
③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丧失: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主要是维持肺泡的稳定性。当肺毛细血管血流中断2v3h,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中断12v15h,损伤已非常严重;血流完全中断24v48h,肺泡可变形及塌陷,出现
肺不张,临床表现有
咯血。
④低氧血症:由于上述原因,低氧血症常见。当肺动脉压明显增高时,原正常低通气带的血流充盈增加,通气-灌流明显失常,严重时可出现分流。心功能衰竭时,由于混合静脉血氧分压的低下均可加重缺氧。
⑤低碳酸血症:为了补偿通气-灌流失常产生的无效通气,产生过度通气,使PaCO
2下降。
(2)血流动力学改变:发生
肺栓塞后,即引起肺血管床减少,使肺毛细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增高,急性右心室衰竭,心率加快,心排血量猝然降低,
血压下降等。70%患者平均肺动脉压高于2.7kPa(20mmHg),一般高达3.3v4.0kPa(25v30mmHg)。血流动力学改变程度主要由如下条件决定。
①管阻塞程度:肺毛细血管床的储备能力非常大,只有在50%以上的血管床被阻塞时,才出现
肺动脉高压。实际上肺血管阻塞20%v30%时,就已出现
肺动脉高压,这是由于神经、体液因素的参与。
②神经、体液因素:除引起肺动脉收缩外,也引起冠状动脉、体循环血管收缩而危及生命,以至呼吸、
心搏骤停。
(3)神经、体液介质的变化:新鲜血栓上面覆盖有多量的血小板及凝血酶,其内层有纤维蛋白网,网内具有纤溶酶原。当栓子在肺血管网内移动时,引起血小板脱颗粒,释放各种血管活性物质,如腺嘌呤、肾上腺素、核苷酸、组胺、5-羟色胺、儿茶酚胺、TXA
2、缓激肽、前列腺素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ibrin degradation products,FDP)等。它们可以刺激肺的各种神经,包括肺泡壁上的J受体和气道的刺激受体,从而引起
呼吸困难、心率加快、
咳嗽、支
气管和血管
痉挛、血管通透性增加,同时也损伤肺的非呼吸代谢功能。
【病因】
病因:
1.血栓 最常见的肺栓子为血栓,血栓占65%v95%,由深
静脉血栓脱落后随血循环进入肺动脉及其分支。原发部位以下肢深静脉为主,如股深静脉及髂外静脉。其他部位如腋下静脉、锁骨下静脉及盆腔静脉的血栓亦可发生。少数可发生右心室或右心房的血栓。
2.其他栓子 细菌栓、脂肪栓、空气栓、转移癌、心脏赘生物等均可引起
肺栓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