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
2.低血容量性
休克 低血容量性
休克由各种原因(如创伤、失血、脱水等)直接造成血容量丢失,循环血量骤减,导致心输出量降低,组织细胞灌流不足,治疗前迅速判断失血脱水的原因并及时消除,同时早期快速补充血容量是治疗的关键。
(1)一般处理:
①迅速了解伤情或病情,分析判断造成低血容量的原因。
②检查并记录生命体征及观察评估心、肺、肾等主要脏器功能。
④保障供氧。
(2)迅速设法止血:有
出血时应立即设法止血。有体表伤口
出血应施行压迫止血,如怀疑为内
出血,则应在输液输血抗
休克的同时进行手术治疗。如系消化道大
出血应急诊胃食管镜止血治疗。
(3)补充血容量:
①补液种类:关于晶体液或胶体液补充血容量在治疗
休克中的
优缺点有许多争论,目前大多认为先用晶体,后用胶体,两者兼补为宜。
A.晶体液:一般认为晶体液补容不仅能补充血管内容量而且也能补充缺失的组织间液,从而能稳定循环。晶体液中以平衡盐液最为合适,因其成分与细胞外液相近,它能有效地扩张细胞外液增加有效血容量,改善微循环,预防和纠正酸中毒,是目前
休克复苏中使用最广的一种。
葡萄糖液在低血容量性
休克时应列为禁忌,因为它不仅扩容效果差,而且大部分进入细胞内后导致细胞
水肿的加重。生理盐水因含钠和氯比正常细胞间液高,在
休克致肾功能障碍时易发生严重的高氯血症,加之生理盐水本身呈酸性pH达5.0,大量输入将加重酸中毒。近年报道高渗盐水对早期
休克扩容取得疗效,但其确切效果及潜在危险尚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B.胶体液补容效果迅速并可避免间质液过度扩张,但它可使原已减少的组织间液进一步缩减。当
休克病人存在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时,输入胶体液由于
人血白蛋白漏至间质液内清除比晶体液困难得多,这时容易诱发或加重通透性肺
水肿,因此胶体液补容更适应于大量失血、失血浆或并有压力性肺
水肿或
心功能不全的病人。
胶体液主要包括全血、血浆、
人血白蛋白和血浆代用品等,失血量>1500ml,血细胞比容<0.30则应考虑输血;血浆主要用于有血浆丧失而非失血的情况(如大面积烧伤)。
右旋糖酐可扩充血容量,降低血黏度,疏通微循环,故常用作抗
休克首选的胶体液。
右旋糖酐偶有过敏反应,用量过多可导致
出血。
人血白蛋白液因
休克时易致通透性增加的肺
水肿,故一般不主张常规应用。
②补液量:大量失血、失液的病人,不仅血管内容量不足,同时亦有功能性细胞外液的缺失,随着
休克时间的延长,其短缺的情况加重。晶体液补容时2/3进入间质,使间质液充盈,其静水压充盈到一定程度时,血管内容量才可能得到满意的维持,故有人提出补液量应为
出血量的1.5v2.5倍。
临床上,对耉年
休克的病人,常持保守和姑息态度,惟恐补液造成肺
水肿的发生。但很多研究和临床实践证明,
休克后发生肺
水肿常是因为补液不及时或不足,低血容量情况持续过久,继发于脑缺氧所致。
休克时,下视丘缺氧可使肺静脉
痉挛,肺毛细管淤血,引起肺高压或介质和体液因素的影响使肺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招致肺间质和肺泡内
水肿、
出血、
肺不张及透明膜形成,反过来加重肺功能衰竭和脑缺氧,
休克时不及时补液扩容,改善微循环,补足有效血容量,改善脑缺氧,本身就是产生肺
水肿的因素。
对明显失血失液或低
血压者,耉年人原无心衰及肾功能不全情况者一般均在最初时间内首先输入平衡盐液1500v2000ml或
右旋糖酐及
羟乙基淀粉(706代血浆)500v1000ml以迅速改善组织的
血液灌流,维持血循环动力学的稳定,以后根据临床反应及CVP、PWP参数决定继续输液的种类、数量及速度。输液后
血压稳定、心率转慢、
脉搏有力、神志清楚而安静、周围血管充盈、肢体转暖、尿量增加>30ml/h,是循环稳定、补液量足够的标志,应注意密切观察。大量输液的同时有可能出现水负荷或组织
水肿,这时可同时给以
呋塞米(速尿)利尿,可减轻组织
水肿并不降低输液效果,对预防肺
水肿有一定效果。
③输入晶体液与胶体液的比例:一般主张2∮1v4∮1,但主要还是决定于低血容量性
休克发生的原因及病人脏器功能变化。
(4)心脏支持:在血容量已超量补充,但周围循环不改善,心输出量未得到恢复,
血压不能回升时,特别是耉年人原有心脏病者,此时应加用小剂量正性肌力药以改善心功能,可用毛花苷C(西地兰)0.2v0.4mg稀释后静脉缓慢注射;或以
多巴胺2v5µg/(kg·min)静脉滴入,在低血容量
休克时,血管收缩药以不用为佳。
(5)改善呼吸功能:当病人原本肺部正常,吸入高浓度氧后,PaO
2仍低于8kPa(60mmHg),常提示有潜在的肺功能不全,警惕ARDS的可能,应尽早
气管内插管行
机械通气。
(6)保护
肾脏:在血容量补足,动脉压上升,但病人尿量仍少或无尿,应静脉给予一次冲击量的利尿剂[
呋塞米(速尿)40mg或20%
甘露醇125ml]以预防
急性肾小管坏死,如仍少尿时应疑为急性肾衰已经发生。
3.
感染性
休克 除低血容量及
心肌梗死以外,
感染是发生
休克的常见的第三个原因,
感染性
休克可由多种病原菌及其毒素引起。据统计,约2/3是由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埃希、克雷白、变形、铜绿假单胞、沙门及脆弱杆菌等引起。1/4属革兰阳性球菌败血病性
休克。由真菌及病毒引起者较少见。
(1)早期诊断:败血病常常突然发病,症状体征很像其他疾病,尤其是有并存病的耉年人,反应性差,
感染和
休克的自觉症状少,易于忽略。另一方面,耉年人免疫力低,机体代偿能力差,病情发展迅速病死率高,从
休克开始到死亡的时间可以很短,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极为重要,最好是能认识
休克即将发生前的状态,对以下情况应警惕
休克的发生。
①体温急剧变化,高热或体温不升。
②神志变化,如烦躁不安、神志淡漠或
昏迷等,排除
神经系统病变引起者。
④尿量减少。
⑤气促,呼吸深快,PaO
2及PaCO
2下降,及(或)代谢性酸中毒。
(2)治疗:
①有效控制
感染,清除局部病灶:如发现有局部脓肿应及时引流和清除;选择合适抗生素。抗生素的应用宜早、量足,应在送血标本培养后立即开始。可先按临床表现来判断病原,选用抗生素:如泌尿系
感染多由大肠埃希杆菌引起,腹腔内脓肿常由大肠埃希杆菌和厌氧菌(脆弱类杆菌等)混合
感染。耉年人肺部
感染多由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混合
感染。故一般先选用对革兰阴性及革兰阳性菌均有效的广谱抗生素治疗。首次用药应静脉给予冲击量,坚持用3v5天,无效时酌情改药,但调换不宜过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