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
1.手术治疗 伤寒穿孔是伤寒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多发生在病程的第2v3周,在此阶段肠壁的淋巴组织炎性反应最显著,一旦因肠功能不好、肠腔内压增加或蛔虫扰动很容易诱发穿孔。
肠伤寒穿孔一经诊断即应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积极做好术前准备,及时进行剖腹探查和手术治疗。因患者
体质较差,病情严重,手术宜采取用时间短、操作简单、对机体干扰小、对组织的破坏少的术式,穿孔修补和腹腔引流手术操作简单,多能达到以上要求,不要轻易进行肠切除。如患者病情已极为严重,不具备手术条件,可采取床旁腹腔引流术,同时给予足量高效的抗生素控制
感染,加强胃
肠外营养支持,进行必要的对症治疗,争取病情稳定再行手术。
剖腹探查一般采用右下腹切口,探查必须以彻底为原则。80%的穿孔在回盲瓣50cm以内的末端回肠的对系膜缘,该部小肠的血液循环最差,肠壁相对较薄,承受的压力较大而易于穿孔。
肠伤寒穿孔多为圆形或椭圆形,周围肠管充血肿胀,表面覆盖纤维素脓苔,小肠系膜
淋巴结肿大。
修补手术面临的问题是伤寒穿孔部位的肠壁已经充血肿胀、组织脆弱,容易被缝线切断。为了减少
肠瘘的发生在全层内考缝合时,进针的部位要稍远离穿孔的断缘,最少要离边缘0.5v1.0cm。行浆肌层缝合时,间断缝合的间距应在0.5cm以上,进针时先在浆肌层之间有一段潜行以防止肠壁被撕裂。注意缝合线结的松紧,既不切割肠管也不要过松。如仅为一处穿孔,临近的肠壁的组织基本正常,单纯穿孔修补后多能良好愈合。如穿孔较大,周围的肠壁
水肿、质脆,估计缝合后难以愈合,可在修补穿孔后加用近端肠造瘘术。不应满足于一处穿孔的发现,探查必须涉及全部肠道,要注意多发性穿孔。不具备一次缝合条件的,可以选用回肠近端造瘘术进行肠腔引流。对临迫穿孔者要进行浆肌层缝合。
为了提高手术疗效,除需进行可靠的缝合之外,还应强调必须吸除腹腔内凹陷和隐窝可能残存的脓汁,以减少细菌的残存。放置腹腔引流以减少细菌
感染和毒素的吸收,给予有效的抗生素和支持治疗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由于
肠伤寒病人难于耐受较大手术创伤,原则上应以最简单的手术方式尽快完成手术,但合并有不易控制的大
出血时应考虑肠切除、吻合。如采用右下腹斜切口暴露不充分,可以改换腹部探查切口,原切口部分缝合,余作腹腔引流用。凡采用开腹探查大切口者可以进行腹腔冲洗,进一步清除腹腔内污染物,减少细菌和毒素吸收而引起的周身反应。腹腔冲洗液可使用生理盐水、
庆大霉素及
甲硝唑液。
2.一般治疗
(1)隔离治疗:手术后应继续按肠道传染病进行隔离,并每隔5v7天进行粪便培养1次,经2次培养阴性后解除隔离。
(2)护理:入院后应立即分病室隔离和消毒,做好宣教工作,进行心理护理。严格观察病情,做好记录。对重症病人应加强口腔护理,保持
皮肤清洁,定时更换体位,防止褥疮发生,防止肺部
感染,高热时可采取物理降温。
(3)注意水和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的维持:及时补充含钠、钾、钙等离子的液体,通过血气检测及时调整体内酸碱平衡紊乱,纠正代谢性酸中毒,改善机体供氧状况。
(4)饮食:术后恢复顺利,肠鸣音恢复,有排气、排便即可开始进食。开始应给予含有足够热量和蛋白质的流质或细软无渣的饮食,少量多餐,以后渐过渡到正常饮食。成人每天供应热量6688KJ(1600kcal)左右,同时供应足够维生素B、维生素C。
(5)
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糖皮质激素在迅速降温、缓解中毒症状、减轻脏器损害、降低死亡率等方面有一定的效果。但其不能缩短病程,甚至可增加并发症和复发率,所以不应常规使用,对病情危重者在抗生素的配合下慎用。原则上可应用于:
①病情重,表现高热,物理降温1v2h无效;
②高热伴神经症状;
③中毒症状严重、中毒性
心肌炎、肝肾损害较严重、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④应用抗生素时出现药疹。短期应用糖皮质激素不增加肠
出血、肠穿孔的发生率。一般常静脉给药,
氢化可的松100v200mg/d,或
地塞米松5mg/d,用后毒血症现象会很快改善。出现疗效以后需巩固疗效1v2天。
3.病原治疗 对病原治疗必须根据当地的情况因地制宜合理使用抗生素,治疗首选药物包括:
(1)
氯霉素(chloromycin):自1948年应用
氯霉素治疗伤寒病以来已有50年的历史,目前仍是治疗伤寒病的最成功的药物。
氯霉素通过抑菌作用可以降低伤寒病死率,缩短伤寒的自然病程,减少严重的并发症。其缺点是复发率高,耐
氯霉素的伤寒杆菌菌株增加,疗效有逐渐降低的趋势,不能减少带菌状态,对慢性带菌者无效。
氯霉素常见的副作用是服后有恶心、呕吐、
腹泻、皮疹、口腔炎,少数有神经症状。严重的药物反应主要表现为
再生障碍性贫血和
粒细胞缺乏症。因偶有首次应用大剂量药物后因细菌在短期内迅速大量死亡和溶解,大量释放内毒素使毒血症状加重、体温下降,出现治疗性
休克者,故不主张首次使用冲击量。对新生儿、孕妇、肝功能损害明显者忌用或慎用。口服或静脉注射用药,成人2v4次/d,每次0.5g,体温降至正常后1v2天可减半用量,1个疗程14v21天。小剂量的
氯霉素治疗1g/d,当体温降至正常后再用3天,停药5v7天,再用半量约1周,总疗程14v21天。
(3)
氨苄西林(氨苄
青霉素):4v6g/d,分3v4次加至5%
葡萄糖液内静滴,常与
氯霉素配合使用。
氨苄西林治疗伤寒病始于1962年,其毒性小、价格不高,可应用于孕妇、婴幼儿、白细胞过低及肝、肾功能受损者。本药的疗效远低于
氯霉素,临床有效反应慢,失败率高达30%,出现药疹的机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