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的诊断需结合接触史,易感性,基础疾病,临床表现,胸部X线表现,病原菌检查,甚至病理组织学检查,作综合判断。
1.胸部X线检查 胸部X线平片常显示单、双侧上肺野纤维结节状阴影,当病情进展时病灶扩大融合,且边界模糊,并出现薄壁空洞,空洞周围浸润及播散病灶较少,慢性空洞呈厚壁和蜂窝状影,两肺下叶尖段病灶亦常见。
糖尿病及其他免疫抑制者常表现为中、下野小结节状病灶,较少见
胸腔积液,高分辨度胸部CT扫描能更清晰显示肺部病灶,以及伴随的多发性
支气管扩张。
2.细菌学检查 痰和支
气管肺泡灌洗液涂片和培养为最常见的检查方法,涂片抗酸染色(Ziehl-Neelsen)阳性,但检出率低,且不能与结核分枝杆菌作鉴别。需作培养和生化检查如
烟酸试验、过氧化氢酶试验和芳香硫酸酯酶活性等。
但检验费时,不能及早得到检验结果,近年有一些快速培养和菌型鉴定方法已有
临床应用,例如BACTEC液体放射核素培养基结合核酸探针,可以显著节省检测时间,对常见的鸟复合分枝杆菌、堪萨斯分枝杆菌等能提供迅速、准确的诊断,但由于基因的异质性,因此对某些结核分枝杆菌检测的敏感性不高,非结核分枝杆菌对常用抗结核药物的耐药发生率高,因此应作耐药性测定。
由于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临床表现往往与
肺结核相混淆,影响诊断和治疗,因此—
肺结核"患者有下列情况时,在进行抗结核药物治疗的同时,应作非结核分枝杆菌检查。
(1)痰培养阳性,但菌落形态及发生情况与人型
结核杆菌不符。
(2)初治患者首次分离出分枝杆菌对
一、二线抗结核药物耐药。
(3)患者经用各种抗结核药物治疗无效,痰菌持续阳性。
(4)新发现肺
结核病患者,病变广泛有空洞而症状轻微,经正规化疗3v6个月仍排菌,或无空洞的浸润病变,经正规化疗6个月以上仍排菌者。
(5)伴有免疫缺陷的肺病患者,如
糖尿病、硅沉着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及HIV/AIDS患者。
(6)痰中发现抗酸杆菌,而临床表现与
肺结核不相符者。
3.非典型(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诊断试行方案(中华医学会
结核病科学会,1988年)
(1)胸片:有异常阴影,病变常与排菌有平行关系,且已除外
肺结核
感染者。
(2)细菌检查:
①新发现病例1个月内3次培养中2次有同一病原性分枝杆菌。
②慢性肺部病变患者6个月内每月作1次痰培养,3次以上证明为同一种病原性分枝杆菌。
③在经灭菌消毒的穿刺物、活检、手术标本、活检肺病灶中发现的非结核分枝杆菌,而无其他致病菌者(注:诊断为细
胞内分枝杆菌感染,痰培养菌落至少有1次在100以上)。
4.非结核分枝杆菌病的诊断标准(美国胸病学会,1997)
(1)临床标准:
①临床症状、体征:常见
咳嗽、疲乏,病情较重者有
发热,体重减轻,
咯血和气促,有基础病者临床症状恶化。
(2)X线标准:
①浸润性病灶,伴有或不伴有结节性病灶(持续?2个月,或有进展);空洞性病变;单个或多个结节。
②HRCT示多个小结节或多灶性
支气管扩张有或不伴有肺部小结节。
(3)细菌学标准:
①1年内至少有3份痰或支
气管灌洗标本,其中3次培养阳性,而AFB涂片阴性,或2次培养阳性,1次AFB涂片阳性。
②若仅得到1份支
气管灌洗标本,未能得到痰标本,培养阳性应达 , ,
或培养阳性,同时涂片阳性达 , ,
。
③若痰或支
气管灌洗液标本提示未能确诊或未排除其他疾病,经支
气管活检或肺活检做细菌培养及组织病理学检查得到阳性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