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首先要保持安静,减少不必要的搬动,保持呼吸道通畅,逐渐降低过高的
血压,治疗脑
水肿,降低颅内压。目前对
高血压
脑出血的外科治疗尚有争议,应根据病人的全身情况、血肿的部位,大小及病情的演变等进行具体分析。
1.手术适应证 手术的目的主要在于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使受压(不是破坏)的神经元有恢复的可能性,防止和减轻
出血后一系列继发性病理变化,打破危及生命的恶性循环。但是基于不同资料、不同单位,对手术指征的选择也不同。因此所获治疗效果大相径庭,且也无法比较。
目前已被多数人接受的手术适应证大致如下:
(1)
出血后保留一定程度的意识及神经功能,其后逐渐恶化,但脑疝表现尚不明显,说明原发性损害还有逆转的可能,病情的恶化常与
颅内压增高密切相关。因此,手术很可能挽救生命,应积极予以考虑。
(2)小
脑出血:由于
出血靠近脑干,而且在出现不可逆转恶化之前,多无明显先兆。为了防止上述情况发生,手术是惟一有效的治疗手段。除非临床症状轻微、
出血量少(<10ml)者。
(3)对
出血原因诊断不清,疑为血管畸形、
动脉瘤者,宜行手术探察,进一步明确。
(4)手术清除血肿对神经功能恢复的评价尚不肯定,理论上讲是有意义的,但在临床方面还不能完全证实。因此在选择手术时要想到这一点。
(5)脑干
出血通常较少考虑直接手术,可采用立体定向穿刺治疗,如并发脑室
出血,出现
脑积水可根据情况行脑室外引流或分流术。
对发病后有手术适应证者,如能采用直视下清除血肿,并彻底止血,术后再
出血几率将大为减少,应该提倡尽早手术、尽快打破恶性循环、减少病死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2.手术方法
(1)开颅清除血肿:传统的做法可分为皮骨瓣成形开颅及钻孔扩大骨窗法。以壳核
出血为例,通常在额颞部或颞部行马蹄形切口,骨瓣开颅。或在颞部颧弓上钻孔穿刺抽出部分积血初步减压后,再延长切口,扩大骨窗3v4cm。进入颅内后,剪开硬脑膜,在血肿距皮质最浅处(颞上或颞中回)切开皮质,也可采用分开侧裂,显露岛叶,在岛叶皮质上切开1cm,进入血肿腔将血肿清除。小
脑出血可根据
出血部位,于枕下行中线或旁正中直切口,钻孔后扩大骨窗,十字剪开硬脑膜,穿刺证实后,切开小脑,行血肿清除。清除血肿时,只在血肿内操作,吸引力不要过大,以免损伤周围组织,遇有动脉活动
出血可用双极电凝处理,对粘连过紧的小血块,多为原发
出血点可以保留;对已形成的血肿包膜除非诊断需要,不必处理,以免加重损伤,
妥善止血后,血肿腔内留置引流管,结束手术。
皮骨瓣成形开颅清除血肿多需
全身麻醉,手术创伤大,增加患者负担,现已很少应用。目前多采用微创小骨窗法或称—锁孔―(Keyhole)手术,通常在颞部耳前1cm行直切口,逐层切开达骨面,用磨钻钻孔后,以铣刀形成一直径3cm骨窗,进入颅内。其优点是在手术显微镜下彻底清除血肿并止血,达到立即减压的目的,术毕,骨瓣复位,逐层缝合。如术前病情严重,脑
水肿明显,术毕时颅压下降不明显,必要时还可扩大骨窗减压、血肿腔内留置引流管,以利于度过术后反应期。对
出血破入脑室者,术前可行
脑室穿刺置管放液,降低颅压。待脑内血肿清除后,还可经该引流管缓慢注入生理盐水,将积存于脑室内的血,通过血肿腔冲出,术后持续引流数天。
微创小骨窗法由于创伤小,且可作到快速清除血肿、止血满意,所以特别适用于壳核或
出血部位不深、术前病情分级在?、?级者。此外,小脑半球
出血也可采用,以期达到迅速减压的目的。
(2)穿刺吸除血肿:CT问世前,由于对血肿部位及
出血量不能做出准确判断,且穿刺前、后无法比较抽出量所占全部
出血量的比例,因此效果不佳。有人甚至认为,单纯穿刺无法止血,反而可以增加再
出血的机会。随着临床和实验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诊治手段的改进,穿刺吸除血肿由于创伤小、操作简便,目前已日益受到瞩目,并被广泛采用。
①穿刺吸除血肿的依据:
A.利用CT导向或立体定向技术将穿刺针或吸引管准确置于血肿中心,在抽吸血肿时,可以防止对周围组织的损伤。
B.临床实践证明,即使开颅手术,也无需将全部
出血清除。因此,当
出血不是过大,首次穿刺如能吸除
出血总量的60%v70%,颅内压及脑受压即可得到一定缓解,剩余部分可分次解决,以免颅压波动过大、中线复位过快出现意外。
C.
出血后数小时,液态的
出血仅占血肿量的1/5,其余均已形成胶冻状血凝块,单纯抽取不易解决。为此,可利用CUSA、阿基米德钻、旋转绞丝等将血肿破碎后再吸除。
D.术中抽吸压力可根据血肿性状掌握,有些实验已计算出使用负压范围(<31.7kPa或0.2atm)以保证安全。
E.计算吸出总量,对残留血肿可注入纤溶剂,如
尿激酶、基因
重组链激酶,夹闭引流管4h进行溶解,以利引流排出。
F.术后可用CT复查有无再
出血,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②穿刺吸除血肿方法:
A.根据CT定位,利用立体定向原理以血肿中心为靶点,确定穿刺点。穿刺点应选在血肿距头皮最近、无大血管或重要功能区处。脑桥
出血穿刺点,多选在横窦下方1cm、中线旁4cm处,穿刺方向与矢状面呈60°。
B.颅骨钻孔:采用常规头皮切口、乳突拉钩牵开、用颅钻钻孔;或在头皮行小切口后,用专用细头电钻钻孔。
C.血肿穿刺成功后,按术前计划行血肿直接吸除、血肿破碎吸除、血肿腔内注入纤溶剂溶解引流等。脑实质
出血量小于40ml,可一次吸除;
出血量大,中线移位严重者,宜分次吸出。两次间隔时间依病情变化及复查CT所见而定,一般在12v24h。对血肿破入脑室者,可先吸除脑实质内
出血,再根据
出血范围行一侧或双侧脑室外引流,并可配合应用纤溶剂和(或)定期冲洗。
穿刺吸除血肿法适用于各部位
出血,特别是深部
出血,如丘
脑出血、脑实质
出血伴脑室
出血、进展缓慢的脑干
出血等。由于本法不能止血,故只有当无活动
出血时方可进行。有人认为,以
出血后3天为宜,特别是当合并应用纤溶剂时,以减少再
出血机会。但文献中也有不同看法,一组505例穿刺治疗
脑出血的报道,
出血后1v3天吸除血肿的病例占84%(424例),其中1v7h占14.3%(72例)、8v24h占39.2%(198例)、25v72h占30.5%(154例),全组再
出血仅2例。另一组1041例穿刺后再
出血率为3.2%,指出再
出血与早期特别是超早期手术、过度吸引、术中
血压过高(>27kPa)有关,并提
出血肿清除率以65%v75%为稳妥。如术中遇有
出血,可向血肿腔内注入
巴曲酶(立止血)1万U,保留数分钟,
出血多可停止。为了减少术后再
出血,有人在血肿腔内留置气囊,用来压迫止血。值得提出的是:由于本法不能一次抽净
出血,所以对
出血量大的患者,当穿刺效果不显著时,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此外,对小
脑出血者建议慎用,特别是
出血量较多时。综上所述,穿刺吸除血肿有其独特的优点,但是由于富有毒性的血肿不能一次排空,继续损伤周围组织,因此有人持保留态度,故还应不断积累经验,改进不足。
(3)神经内镜清除血肿:内镜应用历史虽长,但科技含量高的神经外科专用内镜,则是近十余年发展起来的。专用内镜已可制成细管径(<5mm)、多视角、照明良好以及可供吸引、冲洗、电凝的通道。由于其具有微创特点,应用范围日益扩大。
高血压
脑出血无论脑室或脑实质内
出血均可采用,除可满意清除
出血,还可通过电凝或激光止血。Auer等(1989)报道50例脑内血肿采用内镜清除,并和50例内科治疗组进行随机对照。6个月时2组病死率分别为42%和70%,提示内镜治疗明显优于内科治疗组。上述结果在Fernandes等(2000)对7组
脑出血进行Meta分析后,被认为是惟一能表明外科治疗对
脑出血是有益的。国内几组报道于发病后2v42h,经CT导向定位,行内镜清除血肿,吸除
出血占总量70%v80%,效果满意。虽然文献报道术后可发生再
出血(12.5%),但国内尚未遇到,可能与例数不多有关。内镜为
高血压
脑出血提供了一新的微创治疗手段。
(4)
脑室穿刺外引流:适应证主要是针对脑室内
出血。当中线结构(如脑桥、小脑蚓部)
出血影响脑脊液循环,出现
脑积水时,外引流也可用来缓解颅压,作为对
出血的一种姑息疗法。原发性
高血压脑室
出血甚为少见,临床上多数(>80%)为继发性
出血,依序为:底节、丘脑、小脑、脑桥。脑室
出血后,如脑室液中血细胞比容>16%,CT片上才能表现为
出血,如<12%则不能提示。此外,脑室液CT值为20v40Hu提示为血性脑室液,40v80Hu则为血凝块。
脑室外引流穿刺部位多选在一侧或双侧额角,对
出血病例可合并应用纤溶剂;行双侧引流时还可进行冲洗。但也有人认为由于体位关系,
出血更易沉积于枕角,穿刺枕角可尽早将血液引出。此外对?、?脑室
出血,有人主张在行脑室外引流的同时,每天行
腰椎穿刺放液,可有助于上述脑室内血液的清除。
脑室外引流对
出血铸型者效果不佳
1.一般治疗 颈部抬高30°,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
气管切开吸氧,尽量保持安静,避免不必要的搬动。禁食24小时,观察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特别加强基础护理,预防和治疗
肺炎、
压疮等并发症。
2.药物治疗
1)降
血压药:如收缩压持续在160mmHg以上,可给予降压药物,如佩尔地平10mg,加入5%
葡萄糖水500ml中静脉滴注维持,或可适当加用利尿药如
呋塞米、
氢氯噻嗪使
血压缓解并稳定在160mmHg水平。以后可用口服降压药维持,如
非洛地平5mg,一日1次。
2)脱水剂:降低颅内压,可用20%
甘露醇250ml,静脉滴注,或加用
地塞米松5mg静脉滴注,每日2~4次,同时要注意肾功能并调整水、电解质平衡,尤其是钾的补充。
3)止血剂:可给予抗纤溶剂以防止再
出血。如6-
氨基己酸6.0~8.0g静脉滴注或
巴曲酶2支静脉推注,再用2支静脉滴注,一日1~2次。
4)镇静剂:烦躁或
癫痫症状者,应给予镇静药物如
苯妥英钠0.1,肌内注射,一日3次,或德巴金0.4g,静脉滴注,一日1~2次。
5)质子泵抑制剂:可用
奥美拉唑40mg加入0.9%的生理盐水1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2次,用于预防和治疗消化道
应激性溃疡。
6)抗生素:根据具体病情,合理选择应用抗生素,预防和治疗
肺炎、
压疮等并发症。
3.手术治疗 如经以上内科处理未能奏效,而
出血尚未引起原发的或继发的致命性损害时应积极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目的主要是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解除脑疝的发生和发展,改善脑血液循环,促使受压的脑组织及早恢复。
(1)手术指征:
①术前意识状态,神智清醒者多不需手术。发病后
意识障碍轻微,其后缓慢加深,以及来院时意识中度障碍者,应积极手术。发病后病情进展迅猛,短时间内即陷入深
昏迷,多不考虑手术。
②
出血部位,浅部
出血要优先考虑手术如壳核皮质下及小
脑出血。急性脑干
出血手术很少成功。
③
出血量,通常大脑半球
出血量大于30ml,小
脑出血大于10ml,即有手术指征。
(2)手术方法
1)开颅清除血肿:可分为皮骨瓣成形开颅及钻孔扩大骨窗法,切开颞中、上回皮质1cm进入血肿腔,或经外侧裂岛叶人路进入血肿腔,将血肿基本清除,术后根据颅压高低决定是否去骨瓣减压。
2)微创穿刺吸除血肿:利用CT导向或立体定向技术将穿刺针或吸引管准确置人血肿中心,首次吸除总
出血量的60%左右,缓解颅内压,对残留血肿可注人
尿激酶、
链激酶等进行溶解,以利引流排出。
(3)康复治疗:如恰当处理,病人度过急性期,意识清醒,生命体征稳定,局灶症状(偏瘫,失语)开始好转,即可采用高压氧、体疗、
理疗、针灸等康复疗法,以促进功能恢复与代偿,减轻致残的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