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脑出血 (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hypertensivc cerebralhemorrhage )
别名: 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c cerebral hemorrhagc
解释 收起

概述: 高血压 脑出血(HCH)是脑血管病中病死率和致残率都很高的一种疾患。近百年来虽然国内外已有众多医学机构研究,但其病死率仍居高不下,3/4以上存活者遗有不同程度的残疾。据2000年统计,我国耉年(>60岁)人口已超过1.3亿,这种以耉年人罹患为主的疾患,正在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因此,必须引起重视,不断研究对其防治的有效措施。
概述
   
高血压脑出血是指原发于脑实质内的非创伤性出血,形成大小不等的脑内血肿,并可穿破脑室形成脑室内或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死亡率和致残率极高的一种常见病。是高血压病中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主要发生于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的病人,5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多见,男女相近。临床上按其出血部位分为内囊一基底核区出血、桥脑出血和小脑出血三类。其中80%发生在内囊一基底核区,出血局限于丘脑附近者称内侧型(或丘脑型),局限于壳核、外囊和带状核者称为外侧型(或壳核型),出血扩展到内囊的内外两侧,则称为混合型或内囊出血。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通常都有高血压病史,高血压病可引起全身器官的病理改变。在脑血管的改变中,一方面长期的高血压常引起脑底穿动脉管壁发生玻璃样或纤维样变性和局灶性出血、坏死,形成微小动脉瘤;另一方面,长期高血压势必导致脑动脉硬化,管壁缺血、坏死。两者往往同时存在,相互促进。若血压再进一步骤升,就可引起从血管坏死处漏血或微小动脉瘤破裂造成脑出血,大的可以形成血肿甚至破人脑室。
诊断思路
    1.病史要点
    (1)起病急骤:常在情绪激动,活动用力时突然起病,出现呕吐、昏迷、偏瘫等。
    (2)不同部位的出血有其特征性的表现
    1)内囊一基底核区出血:内侧型和 昆合型出血病情多严重,昏迷、偏瘫、失语呈进行性加重,常出现出血病灶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偏盲。若脑干受压,则出现严重意识障碍、双侧巴宾斯基征、呼吸深而不规则、瞳孔散大及去大脑强直。若血肿破人脑室,刺激第三脑室的下丘脑时,可引起胃肠道的应激性溃疡,病人常呕吐咖啡色胃内容物,或排出黑便。外侧型和皮质下脑叶出血,尤其是出血量不大者,症状较轻,意识清醒或障碍较轻,苏醒较快。
    2)桥脑出血:一侧少量的桥脑出血,意识可无障碍,但出现交叉性瘫痪和双眼转向肢体瘫痪的一侧等。多数出血累及桥脑双侧,出血后病人很快陷人深昏迷,出现四肢瘫痪、针尖样瞳孔、中枢性高热三种特征性体征,预后不良,常在几小时内死亡。
    3)小脑出血:出血多在一侧小脑半球,多数病人起病稍缓,出血早期意识清楚,常诉突起枕部头痛、眩晕复视、频繁呕吐而无瘫痪,可有眼球震颤和病侧肢体的共济失调。少数病人起病急骤,可立即深昏迷,短时间内呼吸停止。
    (3)过去史和家族史:注意询问有无高血压、头痛、头晕病史;有无自发性颅内出血、糖尿病等病史。家族中有无高血压病、自发性脑内出血的成员。
    2.检查要点
    (1)一般情况:以55~60岁的高血压病人发病最多,头痛剧烈、频繁呕吐、呼吸深而不规则、收缩压可达180mmHg以上,严重者迅速昏迷,伴大小便失禁。
    (2)神经系统检查:神志方面可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脑内出血量大重者可深昏迷,一侧或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以及失语、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偏盲;一侧或双侧巴宾斯基征阳性,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时常出现颈强直等脑膜刺激征。

    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c cerebralhemorrhage)好发部位为壳核、丘脑、尾状核头部、中脑、脑桥、小脑、皮质下白质即脑叶、脑室及其他。
丘脑出血的分型
    根据临床表现,CT所见和预后等分为:
    I型(轻型或局限型):无意识障碍,可有轻微神经系统体征,以精神改变、记忆障碍和情绪改变为主或有丘脑综合征,肌张力低而感觉运动障碍少见。CT显示血肿小而局限,脑室及中线结构完整,预后佳。
   
    Ⅱ型(中间或混合型):全丘脑出血,除I型特点外,意识障碍可有可无,有神经系统体征,
多有眼位异常。CT显示血肿偏大,可破人脑室,中线结构轻度移位,预后尚好。
   
    Ⅲ型(极型或扩展型):瘫痪重,共同偏视多见,颅内压增高和脑膜刺激征突出,脑干和下丘脑损害明显,血肿较大可破入丘脑以外结构,预后差。
    提高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治愈率,改善预后,关键在于预防和治疗各种颅内外并发症,防止各并发症相互叠加而加重病情。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术后再出血、各种形式的感染、消化道出血,如应激性溃疡等、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糖代谢紊乱、多器官功能衰竭。

1 临床表现 展开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展开
3 流行病学 展开
4 实验检查 展开
5 辅助检查 展开
6 诊断要点 展开
7 诊断与鉴别诊断 展开
8 预防 展开
9 治疗方案及原则 展开
10 并发症 展开
11 病程和预后 展开
12 最新进展 展开
13 诊断标准 展开
14 疗效判断标准 展开
15 诊断依据 展开
16 相关课件 展开
17 相关药品 展开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