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
消化道出血治疗原则是:迅速稳定患儿生命体征;评估
出血的严重程度;确定
出血病灶;明确
出血原因,针对病因治疗;制定特殊治疗方法;外科手术治疗。
1.迅速稳定患儿生命体征
(1)一般急救措施:
①绝对卧床休息:去枕侧平卧,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
呕血时将血液呛入
气管引起窒息,并保持安静。
③吸氧:大量
出血后
血压下降,
血红蛋白数量减少,其带氧功能下降,给予吸氧以确保贫血情况下机体重要器官的供氧。
④严密观察病情:观察病人
脉搏、
血压、呼吸、体温、尿量、神态变化、肢体温度、
皮肤与甲床色泽、周围静脉充盈情况;
呕血及黑粪的量、色泽;必要时
中心静脉压测定:正常值为0.59v1.18kPa(6v12cmH
2O),低于正常考虑血容量不足,高于正常则考虑液量过多、
心力衰竭;测定血常规、
红细胞比容、出
凝血时间、
凝血酶及
凝血酶原时间;肝、肾功能、血电解质测定。
(2)积极补充血容量:活动性大
出血时,应迅速输血或静脉补液,维持血容量。一般根据估计
出血量,首先于半小时内输入生理盐水或5%
葡萄糖生理盐水20ml/kg。单纯晶体液,很快转移到血管外,宜适量用胶体液。如全血、血浆或
右旋糖酐,常用中分子
右旋糖酐,可提高渗透压,扩充血容量,作用较持久,每次15v20ml/kg。
输血指征:
①心率>110/min;
②红细胞<3×10
12/L;
③
血红蛋白<70g/L;
④收缩压<12kPa(90mmHg)。
肝硬化患者应输入新鲜血,库血含氮量较多,可诱发
肝性脑病。
门静脉高压的患者,防止输血过急过多,增加
门静脉压力,激发再
出血。输血、输液量不宜过多,最好根据
中心静脉压(CVP)调整输液速度和量。CVP能反映血容量和右心功能,CVP<0.49kPa(<5cmH
2O),可加速补液,CVP超过0.98kPa(10cmH
2O),提示输液量过多,可引起急性肺
水肿。另外,排尿量可反映心排出量和组织灌注情况,成人尿量>30ml/h,说明液体入量已基本满足。
2.评估
出血的严重程度(儿童血容量80ml/kg)
(2)中度
出血:
出血量占血容量20%,表现为口渴、
脉搏明显加速、肢端凉、尿少、
血压降低、脉压降低。卧位到坐位,脉率增加?20/min,
血压降低?10mmHg,有紧急输血指征。
3.确定
出血病灶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体征,辅助检查可估计
出血部位,如
呕血并有
黄疸、蜘蛛痣、脾大、腹壁静脉曲张和腹水,肝功能异常,蛋白电泳示γ球蛋白明显增加,
磺溴酞钠实验和吲哚氰绿实验结果较快者,应考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
出血,胃镜检查可明确诊断。
4.确定
出血原因,针对病因治疗 明确病因者应及时病因治疗。如为药物引起的消化道黏膜病变,应及时停用药物;维生素K缺乏
出血症应补充维生素K;如门脉高压症、溃疡病合并穿孔等,应及早手术治疗;血液系统疾病应给予纠正出、凝血障碍机制药,如巴曲霉、冻干
凝血酶原复合物。
5.制定特殊治疗方法
消化道出血分非静脉曲张性
出血和静脉曲张性
出血两类,根据不同的类别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①抑制胃酸分泌:患儿仅有
出血而无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且
出血能自行停止者,只需给予抑酸药。体液及血小板诱导的止血作用只有在pH>6.0时才能发挥,故通过中和胃酸,减少胃酸对血小板止血作用的抑制,能有效的控制
消化性溃疡
出血。此外控制胃液的酸碱度可以减少氢离子的反弥散和抑制
胃蛋白酶的活力,减轻胃黏膜的损害。临床上常用H
2受体拮抗药如
西咪替丁(泰胃美),每天25v30mg/kg,先静脉点滴2次/d,2v3天,病情稳定后改口服,溃疡病连服6周,糜烂性
胃炎4周,溃疡止血率达86%v90%,
应激性溃疡和胃黏膜糜烂止血有效率为75%;或
雷尼替丁每天6v7.5mg/kg,
法莫替丁0.8v1.0mg/kg。质子泵抑制剂如
奥美拉唑每天0.8v1mg/kg,静脉注射;或0.6v0.8mg/kg,清晨顿服,疗程4周。
②内镜治疗:当患儿有急性、持续性或再发性
出血,存在血流动力学改变,以及病因不明时应做内镜治疗。
A.指征:溃疡病灶中有活动性
出血,血凝块黏附或有裸露血管;如溃疡底清洁、血痂平坦,则不急于内镜下治疗。
B.方法:局部喷洒止血药物、局部注射、电凝和热凝止血。局部喷洒
去甲肾上腺素,机制是使局部管壁
痉挛,
出血面周围血管收缩,以及促进血液凝固;注射治疗是通过血管旁注入
肾上腺素或硬化剂,使组织发生
水肿、压迫
出血血管而止血;热凝止血治疗的原理是利用产生的热量使组织蛋白凝固而止血。此外,还有激光光凝止血、微波止血。
③
血管栓塞治疗:当选择性动脉造影确诊后,导管可经动脉注入人工栓子以栓塞血管达到止血目的,例如对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出血,选择栓塞十二指肠上动脉,常可使
出血停止,止血成功率为65%v75%。但动脉栓塞止血有时会造成供血器官梗死甚至坏死的严重后果,故应严格掌握指征。
①药物:降低门脉压的药物通过降低门脉压,使
出血处血流量减少,为凝血过程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止血。降低门脉压的药物主要分为两大类:
A.血管收缩剂药物:
a.
加压素(血管
加压素)及其衍生物:能收缩内脏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使内脏血流量减少,从而降低门脉系统压力及曲张静脉压力;用于门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
出血。成人常用量0.2U/min,静脉滴注,无效时加至0.4v0.6U/min,剂量超过0.8U/min时,疗效不再增加而不良反应随之递增。一般不必用首次冲击量,止血后以0.1U/min维持12h后停药。不良反应为:
血压升高、心绞痛、
心律失常、
腹痛、呕吐、便意频繁,甚至并发肠缺血坏死,加重肝肾功能损害等。为减少不良反应,可与
硝酸甘油合用。
b.
生长抑素及其衍生物:具有抑致胃酸和
胃蛋白酶分泌、减少门脉主干血流量、保护胃黏膜细胞作用,对于
上消化道出血,尤其是食管静脉曲张破裂
出血是一种有效、安全的药物。常用有2种,
生长抑素(施他宁)5µg/kg+生理盐水5ml,静脉慢推3v5min,立即以5µg/(kg·h)的速度连续静脉滴注(成人3000µg+5%
葡萄糖500ml静脉滴注维持12h),止血后应继续治疗24v48h,以防再
出血;成人
奥曲肽,0.1mg/次,静脉或皮下注射,3次/d,或0.1mg首次静推,然后0.3mg静滴,25µg/h,维持12h。儿童按体重计药量。不良反应:轻微,偶有
心悸、头晕、恶心、大便次数增多等,减慢推注速度或停止推注后症状消失。
B.血管扩张剂:
a.
硝酸甘油:通常与
垂体后叶素联合应用,能扩张动脉、静脉,降低了心脏前后负荷,使门脉血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