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
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应采取综合措施,不仅是为挽救生命,同时要避免后遗症的发生,为日后减少社会及家庭的负担。因此宜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主要抓住两个环节:
2.控制颅内压?
(1)
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可抑制
炎症渗出,改善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轻脑
水肿,以降低颅内压,抑制结缔组织的增生,减轻粘连梗阻,从而改善脑脊液循环。一般用
泼尼松(强的松)1v2mg/(kg·d),<30mg/d。待临床症状改善,脑脊液好转,4v6周开始逐渐减量全疗程8v12周。
(2)20%
甘露醇:根据颅内压升高的临床表现,每天可2v3次,每次1v2g/kg,在30min内静脉注入,2v3天后逐渐减少次数,疗程7v10天。在应用
甘露醇的同时应密切监测并维持水和电解质的平衡,如有出现低钠血症,宜酌情静脉滴入3%NaCl每次6v12ml/kg,避免因低钠血症加重颅内压。
(3)
乙酰唑胺(醋氮酰胺):在应用激素及
甘露醇后,颅内压逐渐好转,在停用
甘露醇前1v2天,宜加用
乙酰唑胺(醋氮酰胺)20v40mg/kg,<0.75/d,口服,以抑制脉络丛系统的碳酸酐酶,从而减少脑脊液的产生。视颅内压情况疗程可用1v3个月或以上。婴幼儿服用时除注意出入量外,还应注意观察是否有代谢性酸中毒并及时给予纠正。此外,如对
磺胺药过敏者忌用本药。
(4)侧
脑室穿刺引流:在应用激素及
甘露醇后,
颅内压增高仍未能得到控制,或病儿入院时已出现脑疝先兆症状应立即作侧
脑室穿刺引流,以抢救病儿生命,从而争取时间使抗结核药物发挥作用及控制
炎症,以期达到彻底控制颅内压。侧脑室引流装置(图1)。
侧
脑室穿刺的适应证:主要为急性
脑积水及慢性
脑积水急性发作,经应用其他降颅压措施无效或已出现脑疝先兆症状时,宜尽早进行。一般如出现
头痛,呕吐加重,尖叫,知觉过敏,嗜睡或嗜睡与烦躁交替,面色苍灰,前囟饱满或
头颅
叩诊破壶音阳性,瞳孔忽大忽小,口周
发绀,呼吸不整或暂停,四肢肌张力增高及内旋时,应作侧脑室引流。不要等到抽风
昏迷或
昏迷加深,头皮静脉怒张,眼结膜
水肿,瞳孔不等大,心率不整,心率减慢时,才作侧脑室引流。这时为时已晚,引流效果不佳。
(5)
腰椎穿刺减压及鞘内注药,根据我们的临床实践,鞘内注入药物多以
异烟肼(INH)及
醋酸氢化可的松。可根据颅内压情况适当放出一定量脑脊液以起到减轻颅内压作用;由于鞘内注入
异烟肼(INH),可使蛛网膜下腔具有高
异烟肼(INH)浓度,以利控制
炎症;又由于鞘内同时注入
醋酸氢化可的松,增加抑制
炎症渗出作用,有利于控制颅内压。鞘注的剂量和疗程:3岁以上每次注入
异烟肼(INH)50mg及
醋酸氢化可的松25mg;3岁以下剂量减半。开始为每天1次,1周后根据病情改变为隔天1次,1周2次及1周1次,疗程可20v30次以上。鞘内注药的适应证:
①颅内压较高:应用激素及
甘露醇效果不明显,但仍不急需作侧脑室引流或没有作侧脑室引流的条件,可试用鞘内注药。
②脑膜的
炎症控制不好,或疑有耐药者;或较严重的晚期病例;或由于
炎症控制不好而致颅内压难以控制,以及激素减量困难者。
③脑脊液的蛋白量在0.5g/L(50mg/dl)以上者。
④肝功能不良:口服
异烟肼(INH)被迫减量或停服者,可鞘内注入
异烟肼(INH),待肝功能恢复,口服
异烟肼(INH)剂量增至足量时才停止鞘注。
⑤脑外科治疗:若为阻塞性
脑积水,经侧脑室引流等治疗难以奏效,而脑脊液已恢复正常,为彻底解决颅压高的问题,可考虑作外科手术,如侧脑室小脑延髓池分流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