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 ( malaria )
别名: 疟疾;Cameroon fever;paludal fever;paludism;瘴气
解释 收起


    疟疾(malaria)是由疟原虫感染人体而引起的寄生原虫病。临床表现为间歇性、定时性、发作性寒战、高热,继以大汗而缓解。疟疾患者和带疟原虫者为疟疾的传染源,传播媒介是雌性按蚊,经蚊虫叮咬皮肤为主要传播途径。少数病例可因输入受疟原虫污染的血液或注射器等而感染发病。人群对疟疾普遍易感。根据感染疟原虫的不同,疟疾可分为间日疟、三日疟、卵形疟和恶性疟,1%~2.5%的恶性疟病人可发展为脑型疟疾,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发作凶险,病死率较高。
    疟原虫经雌性按蚊叮咬进人人体后,先在肝细胞内与红细胞内增殖,随着红细胞被裂殖子胀破,大量裂殖子、疟色素和代谢产物进人血液后,则引起寒战、高热,继以大汗。大部分裂殖子被吞噬细胞吞噬,一部分裂殖子侵入其他红细胞,又进行增殖而引起间歇性疟疾发作。恶性疟原虫在红细胞中大量繁殖,受染红细胞体积增大成为球形,彼此黏附成团,并极易黏附于微血管内皮细胞,引起局部的病理反应。上述因素均直接引起微血管的堵塞,此种微血管病变可见于脑、肺、肾等重要器官,引起相应的严重临床表现,如脑型疟疾的发作。感染疟原虫后可有一定免疫力,但不持久,称为带虫免疫。各型疟疾之间亦无交叉免疫性。
诊断思路
    疟疾的诊断应结合当地疟疾的流行情况,病人的既往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来进行,并作出相应的临床诊断和病原学诊断。
   
    (一)病史要点
    典型的临床特征为周期性发作的寒战、高热、烦躁、口渴或谵妄、大汗,每次发作约3~8小时。问日疟隔日发作1次,三日疟隔2日发作1次,恶性疟每隔24~48小时发作1次。当有双重或混合感染时,此种规律可发生变化。贫血和脾肿大常见,其程度一般与病程呈正相关。不典型的病例并非少见。少数为重症恶性疟,按临床表现不同可分为:
    (1)脑型:表现为头痛、呕吐、昏迷、谵妄。
    (2)过高热型:42℃或以上,持续不退的高热。
    (3)厥冷型:面色苍白、软弱无力、呼吸表浅、脉细弱,很快可出现虚脱状态。
    (4)胃肠型:严重腹泻等肠胃道症状。
   
    (二) 查体要点
    在疟疾急性发作期,患者呼吸、心跳增快,脾脏肿大,在恶性疟患者可出现明显贫血貌。
   


    疟疾(malaria)是因疟原虫寄生于人体而引起的寄生虫病,临床上以间歇性发冷、发热、贫血及肝、脾肿大为主要特征。引起人类疾病的疟原虫有4种: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恶性疟原虫(P.falciparum)、三日疟原虫(P.malariae)及卵形疟原虫(P.ovale)。疟疾是世界上最常见且危害性较严重的感染性疾病之一,在我国也很常见且危害也较严重,但在开展大规模防治工作后,发病率已大幅度下降,恶性疟也已局限在云南和海南两省。自20世纪60年代初发现抗氯喹恶性疟以来,开发新的抗疟药及联合应用抗疟药已日渐为人们所重视。疟疾的传播媒介在我国平原地区主要为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预防主要在于灭蚊,治疗带虫者及患者,并加强流行区人群的个体防护,如应用浸泡过除虫菊酯的蚊帐等。
    疟疾(malaria)是由人类疟原虫感染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由雌性按蚊(Anopheles,Anopheline  mosquito)叮咬传播。疟原虫先侵入肝细胞发育繁殖,再侵入红细胞繁殖,引起红细胞成批破裂而发病。临床上以反复发作的间歇性寒战、高热、继之出大汗后缓解为特点。间日疟及卵形疟可出现复发,恶性疟发热常不规则,病情较重,并可引起脑型疟等凶险发作。
病原学
    疟疾的病原体为疟原虫。可感染人类的疟原虫共有4种, 即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卵形疟原虫(P.ovale)、三日疟原虫(P.malariae)和恶性疟原虫(P.falciparum)。
    疟原虫的生活史包括在人体内和在按蚊体内两个阶段。
   
    (一)人体内阶段
    疟原虫在人体内的裂体增殖阶段为无性繁殖期(asexual  stage)。寄生于雌性按蚊体内的感染性子孢子(sporozoite)于按蚊叮人吸血时随其唾液腺分泌物进人人体,经血液循环而迅速进入肝脏。在肝细胞(hepatocyte) 内经9~16d从裂殖子(merozoite)发育为成熟的裂殖体(schizont)。当被寄生的肝细胞破裂时,释放出大量裂殖子。它们很快进入血液循环,侵犯红细胞,开始红细胞内的无性繁殖周期。裂殖子侵入红细胞后发育为早期滋养体,即环状体(ring  form),经滋养体(trophozoite)发育为成熟的裂殖体。裂殖体内含数个至数十个裂殖子,当被寄生的红细胞(parasitized  erythrocytes) 破裂时,释放出裂殖子及代谢产物,引起临床上典型的疟疾发作。释放的裂殖子再侵犯未被感染的红细胞,重新开始新一轮的无性繁殖,形成临床上周期性发作。问日疟及卵形疟于红细胞内的发育周期约为48小时。三日疟约为72小时。恶性疟的发育周期为36~48小时,且发育先后不一,故临床发作亦不规则。
    间日疟和卵形疟既有速发型子孢子(tachysporozoite),又有迟发型子孢子(bradysporozoite)。速发型子孢子在肝细胞内的发育较快,只需经12~20天就能发育为成熟的裂殖体。迟发型子孢子则发育较缓慢,需经6~11个月才能发育为成熟的裂殖体。迟发型子孢子亦叫休眠子(hypnozoite),是间日疟与卵形疟复发的根源。1980年Krotoski首先发现肝细胞内有休眠子,其大小为2.9~7.0μm,胞膜较厚,单核,胞质较淡,有泡状物。三日疟和恶性疟无迟发型子孢子,故无复发。部分疟原虫裂殖子在红细胞内经3~6代增殖后发育为雌性配子体(female gametocyte)与雄性配子体(male  gametocyte)。配子体在人体内的存活时间为30~60d。
   
    (二)按蚊体内阶
    疟原虫在按蚊体内的交合、繁殖阶段为有性繁殖期(sexual  stage)。当雌性按蚊吸血时,配子体被吸入其体内,开始其有性繁殖期。雌、雄配子体在蚊体内分别发育为雌、雄配子(gamete),两者结合后形成合子(zygote),发育后成为动合子(ookinete),侵入按蚊的肠壁发育为囊合子(oocyst)。每个囊合子中含有数千个子孢子母细胞(sporoblast),发育后形成具感染能力的子孢子。这些子孢子可主动地移行于按蚊的唾液腺中,当按蚊再次叮人吸血时,子孢子就进入人体,并继续其无性繁殖周期。(图8-1)
    疟疾是因感受疟邪,正邪交争而出现寒战壮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等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传染性疾病。于夏秋季发病较多,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病,并且容易流行。典型的疟疾多呈周期性发作,表现为间歇性寒热发作。疟疾的初期病征与感冒相似有间歇性发烧发冷和头痛,并可导致并发症如肺水肿、肝肾衰竭贫血、甚至昏迷。后期如不经过治疗有可能发生严重并发症如脑型疟、黑热尿,甚至导致死亡,恶性疟热型疟疾能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并波及肾、肝、脑血液。控制和预防疟疾必须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
辨证要点
   
    一、正疟先有呵欠乏力,继则寒战鼓颔,寒罢则内外皆热,头痛面赤,口渴引饮,后则遍身汗出,热退身凉,隔日发作。舌红、苔白腻或黄腻,脉弦。
   
    二、温疟寒少热多,汗出不畅,头痛,骨节酸疼,口渴引饮,尿赤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
   
    三、寒疟寒多热少,口不渴,胸脘痞闷,神疲倦怠。舌苔白腻,脉弦。
   
    四、热瘴寒微热甚,或壮热不寒,头痛,肢体烦疼,面红目赤,胸闷呕吐,烦渴饮冷,大便秘结,小便热赤,甚至神昏谵语。舌质红降,苔黄腻或垢黑,脉洪数或弦数。
   
    五、冷瘴寒甚热微,或但寒不热,或呕吐腹泻,甚则神昏不语。苔白厚腻,脉弦。
   
    六、劳疟倦怠乏力,短气懒言,食少,面色萎黄,形体消瘦,遇劳则发,寒热时作。舌质淡,脉细无力。
   
    七、疟母久疟不愈,胁下结块,触之有形,按之压痛,或胁肋胀痛。舌质紫黯,有瘀斑,脉细涩。

1 临床表现 展开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展开
3 流行病学 展开
4 实验检查 展开
5 辅助检查 展开
6 诊断要点 展开
7 诊断与鉴别诊断 展开
8 预防 展开
9 治疗方案及原则 展开
10 并发症 展开
11 预后评价 展开
12 病程和预后 展开
13 最新进展 展开
14 诊断标准 展开
15 疗效判断标准 展开
16 诊断依据 展开
18 相关药品 展开
20 分型 展开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