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随着对
胰腺假囊肿概念的更新,传统的期待性处理原则已经不太完全,新的治疗方法应根据
胰腺假囊肿的分类,亦即急性或慢性
胰腺假囊肿的发生、发展及其与主胰管的关系,采用灵活的治疗方法。
部分
胰腺假囊肿可自然消退,消退原因:
①
急性胰腺炎缓解后不再外渗,如囊内容物与主胰管相通,随着胰管开口处梗阻的解除,囊内容得以引流;
②腹膜与大网膜的吸收作用;
③周围脏器的挤压。影响消退的因素与病因、病程、大小、数目、钙化与胰管是否交通、胰管有无狭窄、囊壁的厚度有关。凡有以下情况,囊肿不易自然消退:
①囊肿存在6周以上;
②
慢性胰腺炎诱发的慢性
胰腺假囊肿;
③胰管异常;
④囊壁厚。
Warren依据著名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提出
胰腺假囊肿应等候6周以上才适应手术,因为:
①6周后囊肿方告成熟,尚未成熟的囊肿做内引流易发生吻合口瘘;
②经非手术治疗6周后部分囊肿可自然消退。
1.非手术治疗 临床上对早期发现的
胰腺假囊肿应先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
(1)内科治疗:如伴
急性胰腺炎,应使
胰腺处于休息状态,减少胰液的外渗,控制囊肿进一步发展。方法包括严格禁食3周左右,胃肠减压,应用H
2受体拮抗药及
生长抑素以减少
胰泌素和胆缩素-
促胰酶素的分泌,使
胰腺分泌功能处于静止状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进行静脉营养支持。后者既可补充机体消耗,又能使
胰腺休息,早期应用能通过血胰屏障的抗生素,如喹诺酮类和氯、
林可霉素(洁霉素)等抗生素,以预防和治疗
胰腺
感染。中晚期选用广谱抗生素如第三代头孢菌素和氨基糖苷类,兼顾胰周、全身和内源性
感染。
(2)中医治疗:主要采用活血化瘀,理气开郁的中药,促使囊肿内积液吸收消散,辅以通里攻下,清热解毒方剂,疏通胰管。
(3)单纯细针抽吸:复发率高达50%v98%,反复穿刺不仅给病人带来痛苦,且易导致逆行
感染,已不被人推崇。
(4)经皮置管引流:
①适应证:凡急性
胰腺假囊肿,经B超、CT证实为单房性,出现以下情况:A.囊肿快速增大有破裂可能;B.囊肿合并
感染;C.囊肿巨大压迫周围脏器造成功能障碍者。
②方法:通常在B超或CT引导下进行,一般用>8号FJ型管,引流液送革兰染色,细菌培养和
淀粉酶测定,每天用抗生素盐水冲洗1v2次,置管7v10天后可行囊腔造影,以观察囊肿大小变化,囊内有无房隔,囊腔与胰管是否相通,有无消化道瘘,置管时间根据囊肿缩小,囊内容减少,有无
感染以及囊肿与胰管或消化道是否交通而定。
③拔管指征:A.囊肿塌陷;B.24h引流液<10ml;C.囊肿造影证实导管通畅,囊肿与胰管或消化道不交通。由于长期置管可压迫消化道易致内瘘,并可发生逆行
感染、导管折断等并发症,因此对于即使囊肿与胰管或消化道相通或囊内分隔多,引流不畅,历时6周不愈者,应放弃置管,改行手术内引流治疗。
(5)内镜治疗:1984年有人发现自然发生的囊肿十二指
肠瘘,用十二指肠镜经瘘插管引流囊肿,拉开了内镜治疗的序幕。可以通过内镜行囊肿胃肠吻合术和内镜囊肿十二指肠吻合术。对于有
胃肠道压迫症状,直径>6cm以上的,特别是位置在十二指肠旁的胰头部囊肿又不适宜手术者,选择内镜治疗是较安全的。内镜治疗的前提条件是:囊肿与
胃肠道之间紧密粘连,其间没有空隙,因此应先通过CT或超声内镜检查确定囊肿大小、部位、囊壁的厚度。必要时做穿刺囊肿造影证实囊肿突向胃和十二指肠,有明显压迹,囊肿与胃后壁或十二指肠紧贴,距离不超过1cm方为指征。方法:是在内镜下经十二指肠或胃后壁穿刺入囊内抽出囊液后引入导丝,然后置入直径为7v8F的内撑管。对与胃十二指肠紧贴面积较广的囊肿,经穿刺抽出囊液后,亦可用电灼或激光直接切开,然后再置内引流管。如囊肿与主胰管相通,可经乳头置管行引流。用
庆大霉素、
甲硝唑溶液每天冲洗1或2次,约1周左右再将引流管交换为假体管,本法特别适用于年龄较大,不能耐受手术者。并发症有切口
出血,胃肠穿孔与逆行
感染等。经皮置管及内镜治疗均需在CT或超声内镜引导下进行,有一定风险,一旦出现并发症,则需立即手术,且处理极度困难,因此在条件较差的基层医院,对于6周以内无并发症的
胰腺假囊肿还是采用传统的期待处理原则为佳。
2.手术治疗
(1)手术切除:
胰腺假囊肿囊壁由
炎症纤维结缔组织构成,与周围脏器紧密粘连,勉强分离易导致
出血和周围脏器损伤,因此切不可贸然施行。切除指征仅限于:
①
慢性胰腺炎诱发的交通性且伴胰管梗阻的慢性
胰腺假囊肿。此类囊肿外引流往往无效,内引流复发率又高;
②胰尾部多房性
胰腺假囊肿,内外引流均效果不佳;
③不能排除
肿瘤性囊肿者。对于胰头部的囊肿,如不能排除
肿瘤性囊肿或同时考虑治疗
慢性胰腺炎因素时,方可行胰十二指肠切除;胰尾部
胰腺假囊肿可行胰尾部切除,如囊肿与
脾脏粘连紧密,强行分离易导致大
出血,特别是30岁以上的成年人可考虑行囊肿、胰尾、脾一并切除。
(2)内引流术:
①适应证:
A.凡直径>6cm,囊壁成熟的囊肿。一般将时间定为6周,因为6周以上囊壁已经坚厚,且不易自然消退,但囊肿形成的确切日期,常不能确定,通常按首次发现之日计算,CT扫描对判断囊壁是否成熟有重要价值。如测定囊壁厚度在1cm以上者,即有内引流指征,有人将血清中—陈―
淀粉酶存在作为
胰腺假囊肿成熟的标记。
B.慢性
胰腺假囊肿特别与胰管相通且伴胰管狭窄者。
②内引流治疗应遵守的原则:
A.采用何种术式应根据囊肿的位置及其与周围粘连情况而定,离十二指肠壁1cm以内的胰头部囊肿可采用囊肿十二指肠吻合术。胃肝型与胃后型应选用囊肿胃肠吻合术,胃结肠型与结肠系膜型宜应用囊肿空肠吻合术。
B.要认真探查囊肿有无房隔,应彻底分开并清除囊内坏死组织。
C.如术中疑为
肿瘤性囊肿时,应吸取囊液做液体黏度、癌胚抗原、CAl2-5、酶学及
细胞学检查,并多点切取可疑部位做冷冻切片。
D.对于一般囊肿亦应常规切一块囊壁送病检,E.囊肿周围尽量少分离,避免
出血与损伤。F.囊肿与胃肠吻合口应尽量取在囊肿的最低部。G.吻合口旁放置引流管。
③吻合方式:
A.囊肿十二指肠吻合术,方法有两种:
a.分离胃结肠韧带,切开后腹膜,找到囊肿,适当游离后在囊肿贴近十二指肠处最低部位先悬吊两针,与十二指肠平行切开囊肿壁3cm,然后将十二指肠切开相等长度做间断全层缝合,前壁加间断浆肌层缝合。
b.在十二指肠后的囊肿,毋需过多分离囊肿,避免损伤血管、胆管及
胰腺,可先游离十二指肠,经十二指肠壁用细针穿进囊内,确定吻合部位后,切开十二指肠前壁,在十二指肠后壁打洞进入囊肿,吻合口大小约2v3cm,吻合口边缘做连续全层吻合,然后关闭十二指肠前壁。囊肿十二指肠吻合易出现
出血、胆瘘、
胰瘘等严重并发症,因此选择要慎重,操作需仔细。
B.囊肿胃吻合术:优点是胃强有力的蠕动,有助于囊肿排空,加速囊壁的塌陷,同时胃内容进入囊腔可抑制
胰腺各种酶的活动,防止酶对囊壁的腐蚀。缺点是未经消化的胃内容进入囊腔,造成囊腔继发
感染,碱性
胰酶进入胃内刺激胃窦导致
胃泌素大量分泌,可诱发溃疡病的发生。方法有两种:
a.如囊肿与胃后壁严重粘连,无法显露囊肿者,则切开胃前后壁,从胃后壁探查囊肿大小和边界,在囊肿最低位先行穿刺,一并切开胃后壁和囊肿前壁,剪去一块4cm直径组织送病检,处理囊腔后,切缘做全层连续缝合,然后关闭胃前壁。
b.切开胃结肠韧带,显露囊肿,将囊肿分离至胃后壁,沿囊肿与胃后壁交界处将囊肿剪去长4cm,宽1.5cm一块椭圆形囊壁送病检,处理囊腔,贴近交界处将胃后壁切开4cm,行囊肿胃全层连续缝合。
C.囊肿空肠吻合术,方法有两种:
a.囊肿空肠Roux-en-Y吻合术,其方法是提起横结肠,于无血管区纵行剪开横结肠系膜4v5cm,找到囊肿。离屈氏韧带15v20cm处分离空肠系膜,切断空肠,将远侧段提到囊肿部位,于囊肿最低位切去4cm×2cm一块囊壁送病检,清理囊内容,然后做囊肿与空肠间断全层缝合,最后,近端空肠与距吻合口30cm的长臂空肠行端侧吻合。这是目前较为理想的内引流术,既能达到引流囊肿内容的作用,又可有效地预防肠内容物反流至囊腔。为有效地防止反流,近年来,不少学者设计了各种术式:如将空肠近端与远端行端侧缝合的吻合口与囊肿空肠吻合口距离从30cm延长至50v60cm;人工空
肠套叠在长臂段用
碘酊烧灼5cm一段浆肌层,然后用4号线间断缝合该浆肌层1周,将烧灼面包埋,形成2.5cm的
肠套叠,肠腔内的乳头应指向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