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是一种克隆性干细胞疾病,以凋亡过度、无效造血为特征,引起外周血血细胞数量减少和骨髓形态学表现为病态造血。MDS有向急性白血病转化的高度危险,故曾称为白血病前期(preleukemia)。
1982年,首次提出MDS的FAB分型标准(表22-1),将MDS分为五型:
①难治性贫血(refractory anemia,RA)。
②环形铁粒幼细胞性难治性贫血(refractory anemia with ring sideroblasts,RAS)。
③难治眭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RA with excess blasts,RAEB)。
④转变中的RAEB(RAEB in transformation,RAEB-t)。
⑤慢性粒一单核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mono-cytic leukemia,CMML)。2001年又提出WHO分型(表22-2),WHO分型与FAB分型的主要区别:
①取消了具明显白血病样增殖的亚型(CMML和RAEB—t),特别是降低了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诊断的原始细胞阈值,由原来的30%降为20%;将CMML从MDS中撤走而列入另外一组同时伴有骨髓病态造血改变和骨髓增生特征的髓系疾病MDS/MPD中。
②根据独特的临床及细胞遗传学特征新增了某些亚型,如5q-综合征。
③根据病态造血受累的系列,对RA、RAS进一步分型,新增了伴多系病态造血的难治性血细胞减少(refractory cytopenia with muhilineage dysplasia,RCMD)伴环形铁粒幼细胞的RCMD(RCMD.ringb,sideroblasts,RCMD—RS)。
④将RAEB亚型分为两个亚型:RAEB-1和RAEB-2。
⑤新增了不能分类的MDS(unclassified MDS,MDS—U)。
MDS可分为原发性MDS(idiopathic MDS,iMDS)和继发性MDS,后者常与化疗(特别是烷化剂和依托泊苷)、放射性核素及含苯有机溶剂接触有关,烷化剂及拓扑异构酶治疗相关MDS(therapy-related MDS,tMDS)的潜伏期为5~7年和2年,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免疫抑制剂治疗后也可能进展为MDS。
MDS的发病是一个累及多基因的多步骤的病理过程,造血干/祖细胞集落形成能力下降且对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和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M-CSF)等造血生长因子的反应也不完全;骨髓增生大多正常或增高,但血细胞并不增高,原因是由于凋亡过度导致无效造血使血细胞减少、形态学上表现为特征性的病态造血,造血正负调控因子的严重失衡(如TNF-α、IFN-γ、TGFβ显著增高)、自身细胞毒T细胞的免疫攻击等也是骨髓造血衰竭的重要原因。骨髓微环境改变、原癌基因突变等均为MDS发病的重要机制。
MDS普通人群发病率为5/100000,70岁以上发病率为22/100 000-45/100000,而且随年龄进一步增高,MDS平均发病年龄60~75岁,儿童罕见。tMDS与年龄无关,癌症患者强烈联合治疗后l0年内的MDS发生率可高达15%。MDS发病率不断上升,主要是由于
①对MDS认识不断提高。
②接受放化疗的癌症患者的生存不断改善。
③人口老龄化。
诊断思路
一.病史要点
1.发病情况和症状约半数患者无症状、因血常规检查偶然发现贫血或其他血细胞减少而得到诊断。有症状的患者疾病早期以贫血为主,大多逐渐发生倦怠、乏力、呼吸困难和面色苍白。接受化疗、放疗的患者提示tMDS。相当比例患者有自身免疫性疾病表现,如类风湿关节炎、溶血性贫血、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ure red cell aplasis,PRCA)、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嗜酸粒细胞增多性筋膜炎(eosinophilic fasciitis)(AA患者也可见到)、甲状腺功能减退(hypothyroidism)、结节性红斑(e~thema nodosum)、坏疽性脓皮病(pyoderma gangrenosum)、贝赫切特综合征(又称白塞综合征,Behqet syndrome)、血管炎(vasculitis)。发热、体重下降等高代谢症状在MDS少见,而在骨髓增生陛疾病相对多见。
2.其他病史
①其他恶性肿瘤放化疗史,包括药物名称、用药剂量、时间等。
②病毒感染、AA、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binuria,PNH)等其他疾病史。
③既往血细胞是否减少、持续时间及动态变化等。
二.查体要点
体格检查主要以贫血体征最突出,严重血小板减少者表现为瘀点、瘀斑和黏膜出血;20%患者有脾肿大。某些患者可表现为少见的皮肤病变,如Sweet综合征(发热性中性粒细胞皮炎,febrile neutrophilic dermatosis)。发热多为感染引起,主要由于中性粒细胞减少和功能缺陷所至,常见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口腔炎、肛周感染等,重者可发生败血症。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是一组起源于造血干细胞,以血细胞病态造血、高风险向急性白血病转化为特征的难治性血细胞质、量异常的血液恶性疾病。MDS大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男女均可发病。贫血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不少患者还伴有感染和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