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品结合于DNA,这种结合一部分系通过嵌合机制,但并不影响核酸的二级结构。药物可使DNA分子发生单股或双股断裂。近年研究表明,DNA结构的破坏需要有氧化亚铁离子的存在。博莱霉素被认为是一种金属螯合物,能和亚铁离子形成BLM-Fe复合物。这一复合物能为氧分子提供电子,故可形成过氧化物和游离羟基。正是这些高度活性的中间产物最后破坏DNA。本品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但对G2期细胞杀伤活力最强。
口服吸收不良,需通过各种胃肠道外途径给药,如静脉、肌内及皮下注射,或动脉内给药。血浆半衰期通常少于2h。肾排泄迅速,只要肌酐消除率超过每分钟35ml,其排泄基本上不受肾脏疾病的影响。但因肾脏是药物主要的排泄器官,故肾衰竭者应避免或减量使用。由于代谢药物的酶在肝、肾中丰富而在肺和皮肤中缺乏,故易在肺和皮肤中出现毒性,其毒性大小取决于肺和皮肤中的药量。
1.头颈部鳞状细胞癌:包括鼻咽、上腭、舌、唇、喉部等癌肿。 2.皮肤鳞状细胞癌:如躯干、四肢、皮肤、外阴、阴茎、阴囊、肛周等癌肿。 3.宫颈、食管、肺等部位的鳞状细胞癌。 4.应用于对其他药物耐药或晚期复发的恶性淋巴瘤患者,对于有效患者可反复应用。 5.有一定放射增敏效应,如上述癌肿在放疗前、中给药,可以提高疗效。 6.对睾丸肿瘤、甲状腺癌、前列腺癌、脑肿瘤、肿瘤药物合并应用,如治疗鼻咽癌,与环磷酰胺、长春新碱、长春新碱、丙卡巴肼、泼尼松联用。
1.对本药过敏者;2.水痘患者;3.白细胞计数低于2.5×109/L者。
1.长期用药可致肺纤维化,也可因肺功能不全而死亡。表现为干咳、低热、呼吸困难等。在治疗中应定期做肺功能测定或放射科检查,如有异常应立即停药,并给予激素、酌情加抗生素以及对症治疗。 2.皮肤黏膜反应:(1)色素沉着、脱发,手足及身体受压处皮肤脱屑;(2)四肢末端变硬、变黑或硬结,手指足趾胀痛;(3)口腔黏膜溃破。 3.全身反应:(1)部分患者在给药3v6h后出现发冷、发热;(2)部分患者在第1v2次给药出现发热反应。 4.其他:本品对骨髓抑制轻微,少见肝肾损害及膀胱、精神和胃肠道症状。
1.以下情况者慎用:(1)70岁以上耉年患者;(2)肺功能损害者;(3)肝肾功能损害者;(4)发热患者;(5)肺部放疗者。 2.药物对妊娠的影响:所有抗癌药均可影响细胞动力学,并有致畸性,故孕妇应谨慎使用,特别是在妊娠初期3个月内。 3.药物对哺乳的影响:哺乳期妇女应谨慎使用。 4.药物对检验值或诊断的影响:本药可引起肺炎样症状、肺纤维化、肺功能损害,应与肺部感染作鉴别。 5.用药前后及用药时应当检查或监测:胸部X线检查、肺功能检查、血常规及血小板计数、肝肾功能检查及血尿酸。
1.成人:(1)肌内、静脉及动脉注射每次15v30mg,每周2v3次,一疗程总量不超过400mg。亦可作肿瘤内注射(须用0.9%氯化钠注射剂稀释到2mg/ml)及局部敷用。(2)治疗寻常疣:用本品0.1%溶液(以0.9%氯化钠注射剂为溶剂)1ml,注入疣的基底部或疣体内,2v4周后,如未脱落,可注射第二次,直至全部脱落。 2.小儿:每次按体表面积10mg/m2。
1.本品与顺铂联用应谨慎。因通过肾脏排泄占BLM总清除率的一半,而顺铂又是肾毒性药物,并可减少肾小球滤过率,因此BLM的清除率下降而增加肺毒性。这是已肯定的相互作用,其后果严重。伍用时应经常检查肾功能,必要时减少BLM的剂量。 2.对于非霍奇金淋巴瘤用BLM与其他细胞毒药物联合使用(M-Ba-cod方案,甲氨蝶呤、阿霉素、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和长春新碱并用时,应注意观察其交叉抗药性。
为StreVerticillus所产生的碱性糖肽类抗生素。天然品为蓝色复合物,共有13种成分。临床上使用的博莱霉素为多种成分的复合物。博来霉素是我国生产的一种抗癌抗生素,与国外的博莱霉素相近似,亦为多组分的复合物,其组分的组成配比与博莱霉素稍有差别,但作用相同。
| 寻常疣 |翼状胬肉 |宫颈浸润癌 |绝经后子宫颈癌 |卵巢颗粒细胞瘤 |纵隔非霍奇金淋巴瘤 |尿道旁腺癌 |老年人食管癌 |尿道旁腺癌 |小儿骨肉瘤 |纵隔非霍奇金恶性淋巴肿瘤 |老年人肺癌 |老年人胃癌 |头部鳞状细胞癌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心血管损害 |外阴转移性癌 |阴囊癌 |原发性卵巢绒癌 |老年人食管癌 |老年人胃癌 |食管癌 |外阴血管瘤 |男性尿道癌 |老年人霍奇金淋巴瘤 |纵隔霍奇金淋巴瘤 |非霍奇金淋巴瘤 |腹膜间皮瘤 |恶性胸腔积液 |卵巢肿瘤 |外阴恶性淋巴瘤 |外阴汗腺腺癌 |纵隔霍奇金淋巴瘤 |头部鳞状细胞癌 |原发性阴道恶性淋巴瘤 |睾丸肿瘤 |松果体瘤 |松果体瘤 |肛周肿瘤 |宫颈复发癌 |卵巢卵黄囊瘤 |阴囊炎性癌 |宫颈浸润癌 |骶尾部畸胎瘤 |囊状淋巴管瘤 |老年人肺癌 |老年人霍奇金淋巴瘤 |胸腔积液 |蕈样真菌病和Sezary综合征 |外阴腺鳞癌 |原发性甲状腺恶性淋巴瘤 |卵巢颗粒细胞瘤 |宫颈复发癌 |卵巢小细胞癌 |肾癌 |药物性呼吸衰竭 |卵巢卵黄囊瘤 |小儿骨肉瘤 |阴囊炎性癌 |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 |小儿生殖细胞瘤 |外阴腺鳞癌 |小儿生殖细胞瘤 |外阴浸润性鳞癌 |外阴卵黄囊瘤 |颅内生殖细胞瘤 |老年人恶性心包积液 |外阴卡波西肉瘤 |老年人心脏淀粉样变性 |原发性阴道恶性淋巴瘤 |角化棘皮瘤 |颅咽管瘤 |外阴卵黄囊瘤 |囊状淋巴管瘤 |颅咽管瘤 |外阴转移性癌 |鳞状细胞癌 |外阴恶性淋巴瘤 |喉咽恶性肿瘤 |颅内生殖细胞瘤 |口腔颌面部恶性淋巴瘤 |外阴汗腺腺癌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 |阴茎癌 |小儿骶尾部畸胎瘤 |男性尿道癌 |原发性卵巢绒癌 |卵巢小细胞癌 |原发性甲状腺恶性淋巴瘤 |小儿卵巢肿瘤 |外阴血管瘤 |外阴浸润性鳞癌 |阴囊癌 |外阴卡波西肉瘤 |恶性淋巴瘤 |银屑病 |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