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机制:
【病因】
病因:病因复杂,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研究报道的发病因素甚多,但尚无统一的确切说法。可能是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
1.免疫因素
(1)细胞免疫异常:细胞免疫主要是指T
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反应。细胞免疫主要由两类不同的T细胞亚类参与,一类是细胞毒T细胞(CTL),另一类是迟发型超敏T细胞(TDTH)。前者通过特异性的溶解破坏靶细胞,后者通过分泌淋巴因子引起非特异性效应细胞在特定部位集聚。因此,与细胞免疫有关的关键因素包括抗原、T细胞功能、淋巴因子以及机体的反应性。RAU是否与此相关。国内外学者围绕着上述4个关键因素进行了大量研究。首先,是对RAU有关的病原体(抗原)的研究。有人在RAU溃疡部分分离出了
腺病毒,且在患者体内和循环免疫复合物(CIC)中发现了
单纯疱疹病毒(HSV-1)的DNA。因而认为病毒是RAU的抗原。然而多数学者未能在RAU病损中分离出HSV。用RAU患者病损分离的
腺病毒做
淋巴细胞转化试验,亦与正常人的转化率无区别。因而不支持RAU与病毒等病原体
感染有关的论点。因此,有人认为
病毒感染至多只是一种诱因,而不能作为始动病因。有关这一领域的研究尚在探索中。其次,对T
淋巴细胞功能测定、T细胞亚群分析和淋巴因子的大量研究显示出细胞免疫异常与RAU发病相关的一些证据。例如:Lehner(1969)发现RAU前驱期病损区即有大量T
淋巴细胞浸润。其中,溃疡前期是T辅助细胞(CD4,Th/i)占多数,溃疡期则T毒性细胞(CDR,Ts/C)为主,愈合期又回复到CD4为主。提示T
淋巴细胞在RAU的发病中起重要角色。其后,不断有人采用免疫组化法,运用抗
淋巴细胞表面的单克隆抗体OKT系统对RAU病损区或患者外周血中的T
淋巴细胞亚群进行研究,虽然研究结果并不完全一致,但总的来说,在溃疡前期、溃疡发作期和间歇期,CD3(总T
淋巴细胞)、CD4、CDR以及CD4∮CD8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变化。证实了T
淋巴细胞及其亚群之间的构成关系失去平衡介导了免疫应答反应。又如:有人对RAU患者外周血用3H-FdR掺入法检测PHA诱导的
淋巴细胞增殖能力表明,患者的T
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OT试验结果也显示RAU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再如:有人发现将RAU患者的黏膜组织标本制成匀浆,能明显地诱导白细胞移动抑制;来自RAU患者的
单核细胞在对链球菌的反应中也可以诱导产生明显的白细胞移动抑制作用;RAU患者外周血的白细胞还能产生
肿瘤坏死因子(TNF)参与发病机制。再次,对CTL的体内外研究表明,当CTL与上皮靶细胞一致时,CTL细胞核出现切迹,异染色质聚积,细胞浆膜出现微突。与邻近的上皮细胞浆膜形成桥样结构,并出现浆膜模糊,显示出细胞毒溶解作用。说明机体上皮细胞本身的抗原特性在RAU发病中起到了触发机体应答反应的作用。
(2)体液免疫异常和自身免疫:体液免疫是通过B
淋巴细胞产生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来实现的。自身免疫是抗体对来自自身的抗原的一种应答反应。虽然在RAU自身抗原的研究中有人曾经用免疫荧光法证实RAU切片标本的棘细胞细胞质中可能存在自身抗原,但未能在口腔上皮中证实有抗原性结构改变。有人应用直接免疫荧光法对RAU患者进行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测定,发现45%的基底膜有荧光效应。采用间接免疫荧光素标记抗体测定,有66%的患者的血循环中存在抗口腔黏膜抗体。但作为自身免疫性疾病普遍存在的抗核抗体却未能在RAU患者的血清中找到。RAU患者的免疫球蛋白IgG、IgA、IgM 95%以上属正常范围。补体成分C3、C4均属正常。血清中循环免疫复合物(CIC)有27%v40%的阳性率。依赖抗体的杀伤细胞(ADCC)在RAU早期阶段即有活性增加。虽然目前还缺乏RAU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有力证据,但抗口腔黏膜抗体的存在和CIC、ADCC以及棘细胞细胞质中发现的自身抗体都说明体液免疫和自身免疫反应是RAU发病的可能因素之一。
(3)免疫功能低下和免疫缺陷:有人证实RAU患者的
淋巴细胞对PHA和刀豆蛋白(ConA)的反应在溃疡各个阶段都比正常人低下。用胸
腺病毒作抗原刺激机体时,RAU患者的刺激反应亦属低下。HIV
感染的RAU患者病情往往较重。说明RAU可能与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缺陷有关。
2.遗传因素 对RAU的单基因遗传、多基因遗传、遗传标记物和遗传物质的研究表明,PAU的发病有遗传倾向。
家族系谱分析法是单基因遗传病重要诊断依据。有人对6个家族4代人中318人的患病情况进行分析,发现RAU的发病第1代为23.3%,第2代为39.9%,第3代为40%,第4代为39.4%,有明显的家族性,但没有找到性连锁遗传等单基因遗传病的证据。
流行病学调查是确定多基因遗传病的重要手段。多基因遗传病受遗传和环境两种因素制约。其综合指标是遗传度。遗传度越大,遗传因素影响越大。有人对沈阳地区3714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计算RAU遗传度为75%,与唇
腭裂遗传度76%几乎相等,仅次于
精神分裂症(80%)的遗传度。此外,国内学者发现父母均无RAU,其子女发病的可能性为12%v29%,父母一方患RAU的子女发病率为30%v45%,父母均患RAU的子女发病率为62%v67%,而国外学者的研究结果也与此相近。说明RAU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
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是重要的遗传标记物。HLA基因与免疫应答基因(Ir)相连锁,因此通过寻找HLA与Ir连锁的不平衡规律,可能发现HLA在该病发病中的作用。对RAU患者血液中的HLA基因产物-HLA抗原的研究表明,患者携带HLA-A
2、B
12、B
4、AW
29的频率明显高于正常人。利用HLA-A、B、C和抗HLA-DR的单克隆抗体对RAU局部病损组织的上皮细胞进行HLA-?、?类抗原的研究,结果发现溃疡前期HLA-?、?类抗原只存在于基底细胞层。溃疡期大量出现于整个上皮层,愈合后HLA重新大大减少。其规律与T
淋巴细胞亚群Te/s(CD8
+)的变化完全吻合。说明Tc/s对上皮的破坏与遗传标记物HLA基因产生的调控有极其密切的关系。
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微核是染色体断片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核外遗传物质。微核出现率反映染色体脆性大小。研究发现RAU患者微核率较正常人高。且与溃疡数目有一定关系。患者的染色体结构畸变率、分布及类型在亲子两代均与健康人有明显不同。说明染色体结构畸变与脆性增加对RAU发病有影响。
内分泌系统的疾病如
糖尿病、月经紊乱等也与RAU有一定关系。有人用放射免疫法监测女性RAU患者血清中黄体酮(孕酮)含量。结果显示黄体酮(孕酮)含量明显降低,用甲羟孕酮(甲孕酮)口服3个月后症状明显好转。临床实践也发现有些女性患者发病与月经周期有密切关系,妊娠期和哺乳期病情好转。说明内分泌紊乱可能是RAU的一种发病因素。
4.
感染因素 RAU是否属于
感染性疾病,目前仍有争议。有人从病损中分离出
腺病毒,从患者循环免疫复合物中发现了
单纯疱疹病毒(HSV)的。DNA或从溃疡表面培养出L型链球菌。有人用PCR技术检测62例RAU患者口腔脱落上皮细胞的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的DNA,阳性率达46.8%。与正常人对照组阳性率3.6%相比有显著性差异。还有人对283例RAU患者行
结核菌素试验,结果73.5%阳性,67.3%抗结核抗体阳性。提供了RAU
感染因素的证据。然而绝大多数学者在RAU病损区所作的病毒分离、培养、电镜研究工作。都没有得到HSV存在的阳性结果。而且认为即使分离出了
腺病毒,由于其在体内分布极广,不具临床意义。因此有关RAU
感染因素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5.环境因素 包括心理环境、生活工作环境、社会环境等。大量精神神经方面的研究表明,RAU患者A型行为类型问卷得分高于正常人;回顾发病1年内几乎人人都有明显的重要生活事件存在。有人对男性RAU患者的好发月份进行调查,发现好发月份与气候环境呈正相关。对学生的调查发现考试前复发率明显上升。对职业人群的调查发现更换工作岗位,工作环境变迁等时期容易复发。国外有人对RAU患者常用的12种食物添加剂进行斑贴试验,20/21有对被试食物的阳性反应,避免食用这些食物后,18/20的临床症状得到改善,说明食物与RAU有很大关系。此外,研究表明食物中缺乏锌、铜、铁、硒等元素,或维生素B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