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肠炎 ( fungal enteritis )
别名: 真菌性肠炎
解释 收起

概述:真菌在分类学上已独立为界,与动物界、植物界、原核生物界和原生生物界平行。真菌具有坚固的细胞壁和真正的细胞核,不含叶绿素,是异养性的,以寄生或腐生方式生存,典型者兼有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产生各种形态的孢子。根据生长特性与形态差异,可将真菌简单分为酵母、真菌和蕈(蘑菇)。其中对人类有致病性的真菌约有300多个种类。除新型隐球菌和蕈外,医学上有意义的致病性真菌几乎都是霉菌。根据侵犯人体部位的不同,临床上将致病真菌分为浅部真菌和深部真菌。真菌性肠炎即属于深部 真菌病。     浅部真菌(癣菌)仅侵犯 皮肤、毛发和指(趾)甲,而深部真菌能侵犯人体 皮肤、黏膜、深部组织和内脏,甚至引起全身播散性 感染。深部 真菌感染肠道即表现为真菌性肠炎,可独立存在如婴儿念珠菌肠炎,或为全身性 真菌感染的表现之一,如 艾滋病并发播散性 组织胞浆菌病。     真菌性食物中毒或称 真菌中毒症,包括真菌毒素 中毒和 毒蕈中毒。因进食受真菌污染的食物或误食毒蘑菇所致。临床表现各不相同,部分病例伴有 腹泻,尤其是胃肠炎型 毒蕈中毒,表现为剧烈 腹泻、 腹痛和 呕吐,但 腹泻是单纯由真菌毒素引起,与 细菌性食物中毒不同,不伴有病原菌的 感染,故不属于 感染性 腹泻的范畴。     侵犯肠道的真菌包括病原性真菌,如组织胞浆菌、副球孢子菌,以及条件致病性真菌,如念珠菌、曲菌、毛霉菌、地丝菌等。病原性真菌主要引起外源性 感染,既可侵犯免疫功能低下者,亦常侵犯免疫功能正常者。条件致病性真菌则多见于内源性 感染,发病与人体免疫力降低和肠道菌群失调有关。     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和 艾滋病的流行,真菌性肠炎的发病率有逐年增加趋势。 恶性肿瘤患者由于接受放疗或化疗,亦容易并发肠道 真菌感染,但往往由于症状不典型而得不到及时诊断。据Prescott等报道,对890例 恶性肿瘤病例尸检,肠道 真菌感染的发生率为1.6%,病原包括念珠菌和曲菌。组织胞浆菌肠炎则已成为 艾滋病患者的主要致死原因之一。因此,迫切需要提高对真菌性肠炎的认识,以便及时诊断和及早治疗,尤其需要特效的抗真菌药物加以防治。

1 临床表现 展开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展开
3 流行病学 展开
4 实验检查 展开
5 辅助检查 展开
6 诊断要点 展开
7 诊断与鉴别诊断 展开
8 预防 展开
9 治疗方案及原则 展开
10 并发症 展开
11 病程和预后 展开
12 相关课件 展开
13 相关药品 展开
14 相关检查 展开
15 相关症状 展开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