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别诊断:
1.漏出性
胸腔积液(胸水) 当
充血性心力衰竭,
肾病综合征,
肝硬化等形成低蛋白血症导致胶体渗透压降低和水钠潴留而引起胸水;任何原因的上腔静脉梗阻,发生胸腔漏出性积液;部分引起
腹水的疾病,经膈肌淋巴引流入胸腔造成胸水。临床表现有
咳嗽、胸部胀闷、气促及原发病的表现,查体有
胸腔积液体征。胸水为无色透明,相对密度<1.016,蛋白含量在30g/L以下,胸水和血清蛋白量的比值<0.5;胸水的乳酸脱氢酶低于200U/L,胸水和血清的乳酸脱氢酶比值<0.6;葡萄糖含量与血糖相仿;胸水中白细胞常低于1×10
9/L,无致病菌。
2.结核性
胸腔积液
结核性胸膜炎是机体对结核菌蛋白成分高度过敏的反应,为儿童和青少年原发
感染或继发
结核病累及胸膜的后果。临床上起病可较急,亦可渐缓,有
发热、
胸痛、干咳,同时有疲乏,消瘦,食欲缺乏、盗汗等结核
中毒症状。干性胸膜炎阶段,
胸痛随深呼吸和
咳嗽时加剧,
3.
恶性胸腔积液 原发癌以
肺癌和乳癌为主,其次为
淋巴瘤,少数为
卵巢癌、
胃癌、子宫
肿瘤等。
肿瘤引起
胸腔积液的直接机理有胸膜转移,使血管通透性增加;胸膜淋巴引流受阻,纵隔
淋巴结阻塞淋巴回流;胸导管受阻;支
气管阻塞使胸膜腔压力减低;心包受累(血管静水压升高,产生漏出液)。间接机理有低蛋白血症;阻塞性
肺炎;
肺栓塞以及放射治疗并发症。
恶性胸腔积液除有
肿瘤本身许多症状外,临床上常有气促、消瘦、
胸痛、乏力及纳差。X线检查可见从小量至全胸积液,积液量大时,肺内和纵隔
淋巴结
肿瘤阴影常不易辨认,此时CT检查能显示病灶。恶性胸液常为血性,抽液后迅速生长,胸液检查包括常规、细胞学、酶谱、癌胚抗原等,胸液中找到癌细胞为
恶性胸腔积液确诊依据。由于癌肿多先位于脏层胸膜,而壁层胸膜上可能仅散在分布,故胸膜活检时阳性率不高。
5.
乳糜胸 胸导管破裂或阻塞,使乳糜溢入胸膜腔形成
乳糜胸。常见原因纵隔
淋巴结结核性或癌性肿大、
恶性淋巴瘤、丝虫肉芽肿、外伤或胸外科手术等。临床上急性起病,有气促和
胸腔积液征。胸液呈乳状,静置后表面有油膜形成,如乙醚可使液体变清,无臭味;乳糜液比重1.012v1.025,可见
淋巴细胞和红细胞,罕见粒性白细胞呈碱性pH7.4v7.8;胸液中蛋白含量高,富含中性脂肪和三酰甘油,高于血浆含量,但胆固醇低于血浆含量,胆固醇/三酰甘油比值<1。可采用放射性核素淋巴管造影证实胸导管和胸腔间瘘管存在。
胆固醇性胸膜炎,有时结核性、类
风湿性关节炎性或癌性,陈旧的(1年以上)包裹积液亦可呈乳状,其中胆固醇含量很高,肉眼可见活动的鳞片状胆固醇结晶,不含脂肪球或
乳糜微粒。镜检可见大量退行性细胞及胆固醇结晶。其相对密度在1.018以上,黏蛋白定性试验阳性。其乳糜样外观系由于脓细胞脂肪
变性、破坏所致,而并非真正乳糜液,加乙醚振荡后静置,色泽不变,亦不透亮。
6.
胸膜间皮瘤 是原发于胸膜间皮组织或胸膜下间皮组织一种少见
肿瘤,分为
局限性胸膜间皮瘤和
弥漫性恶性间皮瘤两类,后者常伴浆液性、浆液血性或血性
胸腔积液。本病男性较多,发病年龄以40v60岁为多,主要表现为持续胸部钝痛及气促,症状逐渐加重,
胸痛并不因积液增多而减轻;尚有疲乏、消瘦、
咯血等。后期
胸腔积液和胸膜增厚的体征日趋显著,侵犯
胸壁后可形成—冰冻胸―,虽有明显胸膜增厚却不伴肋间或
胸壁凹陷,反有局部
胸壁膨隆。晚期,随着血性胸水的迅速发展,病情急剧出现恶病质及
呼吸衰竭而死亡。胸液多为血性,胸水中找到瘤细胞可确认,胸膜活检及胸腔镜的病理结果可确诊,X线表现主要为
胸腔积液或不规则胸膜增厚,胸膜增厚阴影有时呈—驼峰样―。CT表现为胸膜不规则弥漫性增厚,呈结节状,范围很广。
7.
结缔组织病并发胸膜炎 以
系统性红斑狼疮,类
风湿性关节炎等多见。
胸腔积液为单侧或双侧,多为少量至中量。常伴有原发病的其他改变。
系统性红斑狼疮者胸液为草黄色渗出液,少数为血性或脓性,蛋白含量增多,抗核抗体可阳性,免疫球蛋白增加,补体减少,可找到狼疮细胞;抗结核和抗生素治疗无效,皮质激素有效。类风湿性胸液为稍黄、绿色的混浊液,亦可呈乳糜性或假乳糜性,蛋白含量高,常在40g/L以上,脂肪及胆固醇含量亦增高,胸液乳酸脱氢酶浓度多高于血清,胸液葡萄糖含量很低,且有静滴葡萄糖后胸液含糖量不随血糖升高而升高的特征;胸液中补体浓度降低,
类风湿因子阳性,胸液中找到有特异性的类
风湿性关节炎细胞是诊断本病的有力依据。胸膜活检呈非特异性
炎症,对诊断意义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