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我国9省市
心肌炎协作组于1978年提出的临床和病毒学依据,已在临床广泛应用。其诊断标准为:
1.病原学诊断
(1)自患儿心包穿刺液、心包、心肌或心内膜分离到病毒,或特异性荧光抗体检查阳性。
(2)自患儿粪便、咽拭子或血液分离出病毒,且在病的恢复期血清中同型病毒中和抗体滴度较第一份血清升高或降低4倍以上。
2.临床诊断依据
(1)主要指标:
③心脏扩大。
④心电图示明显
心律失常(指除偶发及频发
期前收缩以外的异位节律,
窦性停搏,二度以上的房室、窦房、完全左或右和双、三束支传导阻滞),或明显的ST-T波改变(除标准?导联外的ST-T改变连续3天以上),或运动试验阳性。
(2)次要指标:
②有明显乏力、苍白、多汗、
心悸气促、胸闷、头晕、心前区痛、手足凉、肌痛等症状,或至少两种,婴儿可有拒食、
发绀、四肢凉、双眼凝视等,新生儿可结合母亲流行病学史作出诊断。
③心前区可闻及第1心音明显低钝或安静时心动过速。
④心电图有轻度异常(指除上述的明显
心律失常以外的心电图异常)。
⑤病程早期可有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谷草转氨酶(AST)或乳酸脱氢酶(LDH)增高,病程中多有
抗心肌抗体增高。
3.确诊条件
(1)具有主要指标2项,或主要指标1项及次要指标2项者(都要有心电图指标)。
(2)同时具备病原学第1v2项之一者,诊断为
病毒性心肌炎。在发生
心肌炎同时、身体其他系统如有明显的
病毒感染,而无病毒应进行病毒学检查,再结合病史,临床上可考虑
心肌炎亦系病毒引起。
(3)凡不全具备以上条件,但临床怀疑为
心肌炎,可作为—疑似
心肌炎―进行长期随诊。如有系统的动态变化,亦可考虑为
心肌炎或在随诊中除外。
4.临床分期 主要根据病情变化分期,病程长短仅作参考。
(1)急性期:症状明显而多变,病程多在6个月内。
(2)恢复期:临床症状和心电图改变等逐渐好转,但尚未痊愈,病程一般在6个月以上。
(3)迁延期:临床症状反复出现,心电图和X线改变迁延不愈,实验室检查有病情活动表现者,病程多在1年以上。
(4)慢性期:进行性心脏增大或反复
心力衰竭,病程在1年以上。
1994年全国小儿心血管会议又对原诊断依据进行了修订,在病原学诊断依据部分,增加了从患儿心肌或血液用PCR方法测得肠道病毒特异核酸蛋白;在主要指标方面增加核素检查阳性等条件。
评分:肯定诊断30分,可能诊断20分,少于20分不能诊断。
5.心内膜心肌活体组织检查应用的评价 心内膜心肌活体组织检查从80年代以来在国外已开展,为
心肌炎诊断提供了依据。国外主张以此作为惟一的诊断依据,活检的病理改变是诊断的很好根据。1984年一些国家的
心脏病理学者在达拉斯就
心肌炎的诊断提出了达拉斯标准(Dallas Criteria),得到许多学者的承认。
(1)病理改变诊断:
①活动性
心肌炎(有或无纤维性变):要求
炎症细胞浸润和附近细胞损害包括明确的细胞坏死、含空泡、细胞外形不整、细胞崩解并附有胞外
淋巴细胞,未受累细胞多属正常。
②临床性
心肌炎(非诊断性的需活检复查):炎性浸润稀疏,光镜未见细胞损伤。如以原活检标本再行切片检查。发现活动性
心肌炎改变,可免复查活检。
(2)治疗后复查活检结果:分3类:
①进行(持续)性
心肌炎:病变程度与原检结果相同或恶化。
②消散性
心肌炎:炎性浸润较前减轻,并有明显修复改变。
(3)临床表现结合活检:1983年Fenoglio根据病前多数有
病毒感染史的34例
心肌炎,以临床表现结合活检,也将
心肌炎分为3类:
①急性
心肌炎: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
心力衰竭,心脏情况逐渐恶化,多数于6个月内死亡,少数好转或痊愈。尸检及活检示心脏增大,心肌广泛分布的坏死灶,心肌细胞坏死,间质炎性渗出和
水肿。
②急进性
心肌炎:临床表现为急性发作的
心力衰竭,心脏情况逐渐恶化,好转又恶化,
心力衰竭反复发作,多在6个月v3年内死亡。尸检
心肌病变广泛,散在分布心肌细胞坏死灶,并伴有修复过程和局部纤维化,少数有心内膜增厚及血管周围纤维化。
③慢性
心肌炎:临床病史较长,病情较缓,检查有
心功能不全,
心力衰竭常多次反复,活检见散在较少的局限性病灶,病灶处有心肌损伤和间质纤维渗出及炎性细胞浸润,纤维性变较明显。
导管法心内膜心肌活检死亡率0.04% v0.07%,活检可提供70%v80%确切病理学依据。
1985v1994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儿科和武警总医院小儿心血管研究中心先后共进行了心内膜心肌活检103例,无一例死亡,成功率为96.9%,可提供病理学诊断依据占99.1%。
(1)对某些心电图的认识:
①临床可以看到交界性
期前收缩或非
阵发性心动过速,一般都应加作立位体表心电图,如果立体心电图正常说明是神经调节不平衡引起,但如立体心电图仍不正常应怀疑器质性改变,须结合酶学检查和临床表现进一步明确诊断。
②T波改变的鉴别,在常规体表心电图上,T波的易
变性甚大,可以是形态、极性改变或是振幅异常,也可三者均有,故在小儿或青年多导联T波改变可能是病理性的,也可能属非病理性,因此须进行必要的鉴别。
A.两点半综合征(half-past-two syndrome):—两点半综合征―时?、?、aVF导联T波倒置,故小儿易误诊为
心肌炎。其心电图特点是当额面QRS电轴 90°,T电轴为-30°时,T-QRS电轴类似钟表两点半,正常人T-QRS电轴夹角<45°,但少数人可增大至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