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
别名: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infectious atypical pneumonia;SARS;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严重急性呼吸器官综合症;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非典型性肺炎;非典;severe acuterespiratory syndrome
解释 收起

概述:目前认为是由一种新的冠状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系统传染病,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称为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主要通过短距离飞沫、接触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及密切接触传播。临床上以起病急、 发热、 头痛、 肌肉酸痛、干咳少痰和乏力、 腹泻为特征,严重者出现气促或呼吸窘迫。非典型 肺炎(atypical pneumonia)于1938年首先由Hobart Reiman描述并命名。被报告的患者以轻度呼吸道不适起病,表现为干咳少痰、 呼吸困难,而肺部无明显体征,这与当时的典型 肺炎,也即 肺炎球菌等引起的 肺炎不一致,所以称为非典型 肺炎。随后陆续发现非典型 肺炎的主要病原体是 肺炎支原体、 肺炎衣原体和军团菌,其他少见的病原体包括 鹦鹉热衣原体、 沙眼衣原体、Q热立克氏体和呼吸道病毒等。与主要由 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氏菌、葡萄球菌和 肺炎克雷伯氏菌等细菌引起的典型 肺炎相比较,非典型 肺炎的症状、肺部体征和外周血象改变并不十分明显和突出,除军团菌非典型 肺炎外一般较轻,其病原体以常规培养基常不能检出,并且除病毒外多对大环内酯类及四环素类抗生素敏感。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是一种新的呼吸道疾病,其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改变等部分与典型 肺炎或其他非典型 肺炎相类似,但又具有像传染性强等一些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故我国医务工作者将其命名为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于2002年11月中旬首先在广东被我国医学工作者所发现。其后在约半年的时间内,很快流行于中国的大陆、香港、台湾,并迅速蔓延至越南、加拿大、新加坡、美国以及欧洲等。各国的专业工作者在本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特点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瞩目的进展,尤其是我国的医学工作者们,在付出艰苦的努力和牺牲后,于本病的传播途径、潜伏期、临床诊断与治疗、预防和控制等诸多方面的调查或研究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绩。但由于本病出现的时间尚短,整体而言,本病大部分领域还有许多问题有待阐明,部分内容如病理解剖和发病机制、病原治疗等知之甚少,需要进一步广泛、深入的研究和资料积累。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是由SARS冠状病毒(SARS-CoV)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传染性、可累及多个器官系统的特殊肺炎,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其主要临床特征为急性起病、发热、干咳、呼吸困难, 白细胞不高或降低、肺部浸润和抗菌药物治疗无效。人群普遍易感,呈家庭和医院聚集性发病,多见于青壮年,儿童感染率较低。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是由SARS冠状病毒(SARS-CoV)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传染性、可累及多个脏器系统的特殊肺炎,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临床上以发热、乏力、头痛、肌肉关节酸痛等全身症状和干咳、胸闷、呼吸困难等呼吸道症状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例可有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胸部X线检查可见肺部炎性浸润影;实验室检查示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抗菌药物治疗无效是其重要特征。重症病例表现为明显的呼吸困难,并可迅速发展成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
    2002年11月16日,中国广东省佛山市发现首例病因不明的非典型性肺炎,此后发生了一起家庭聚集性非典型肺炎疫情。2003年1月2日,广东省卫生厅接到某地医院内科发生一起肺炎局部暴发的报告,经专家现场调查,初步认为是一起不明原因的非典型病原体引起的肺炎局部暴发。2月起,广东省广州出现多家医院、家庭非典型肺炎疫情暴发和一定数量的散发病例。2月11日,中国卫生部向WHO报告非典型肺炎的流行状况。同时,广东省卫生厅向媒体公布:从2002年11月16日至2003年2月9日下午,广东省发现305例非典型肺炎病例。2003年2~3月期间,与广东紧邻的香港,以及越南、加拿大也报告发现了类似病例。2003年3月在WHO的协调下,由9个国家13个实验室的科学家组成国际研究协作网络,经专家的通力合作,分工开展了关于SARS的病原学研究。2003年4月16日,WHO正式宣布造成本次SARS流行的病原体是冠状病毒家族中的一个变种,并将此病毒正式命为SARS冠状病毒。经形态学和基因组分析表明,SARS病毒与已知的3个冠状病毒群不同,是一个新型的冠状病毒群(第4群冠状病毒),此病毒从未在人体中发现过。
病原学
    SARS-CoV属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为有包膜病毒,直径多为60~120nm,包膜上有放射状排列的花瓣样或纤毛状突起,长约20nm或更长,基底窄,形似皇冠,与经典冠状病毒相似。SARS-CoV基因组长29~31kb,具有正链RNA病毒结构特征。5个主要开放读码框分别编码RNA聚合酶蛋白、刺突蛋白(S蛋白)、衣壳蛋白(E蛋白)、膜蛋白(M蛋白)和核衣壳蛋白(N蛋白),其顺序和大小均与其他冠状病毒相似。S蛋白负责细胞的黏附、膜融合及诱导中和抗体,相对分子质量为150 000~180 000,包括胞外域、跨膜结构域以及短羧基末端的胞质结构域。在经典冠状病毒中,E蛋白和M蛋白可能组成最小的装配单位,E蛋白对病毒的组装发挥关键作用,M蛋白对于病毒核心的稳定发挥重要作用。SARS-CoV在污水里手 抗力较弱,对各种消毒剂敏感,PVP21、70%乙醇溶液、甲醇等化学制剂,以及加热、紫外线 照射均对SARS-CoV灭活有效。
诊断思路
   

    (一)常规检查
    1.外周血象 白细胞计数一般正常或降低;常有淋巴细胞计数减少[若淋巴细胞计数<0.9×109/L,对诊断的提示意义较大;若淋巴细胞计数介于(0.9~1.2)×109/L,对诊断的提示仅为可疑];部分患者血小板减少。
    2.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常于发病早期即见CD4 、CD8 细胞计数降低,二者比值正常或降低。
   
    (二)胸部影像检查
    1.基本影像表现SARS的X线片和CT基本影像表现为毛玻璃密度影像和肺实变影像。
    (1)毛玻璃密度影:毛玻璃密度影像的形态可为单发或多发的小片状、大片状,或在肺内弥漫分布。在CT上密度较低的毛玻璃影内可见肺血管较细的分支,有的在毛玻璃样影像内可见小叶间隔及小叶内间质增厚,表现为胸膜下的细线影和网状结构。毛玻璃影内若合并较为广泛的网状影像,称为“碎石路”(crazy-paving)征。密度较高的毛玻璃影内仅能显示或隐约可见较大的血管分支。有的毛玻璃影内可见空气支气管征(airbronchogram)。
    (2)肺实变影:在X线和CT胸片上肺实变影的判定标准为病变的密度比血管密度高,其内不能见到血管影像,但有时可见空气支气管征。在X线胸片上肺实变影像又可以以高于肺门阴影的密度作为识别的依据。病变形态为单发或多发的小片状、大片状,或弥漫分布的影像。
    2.病程分期 在影像表现上,SARS的病程可分为发病初期、进展期和恢复期。
    (1)发病初期:从临床症状出现到肺部出现异常影像的时间一般为2~3天。X线胸片及CT表现为肺内小片状影像,密度一般较低,为毛玻璃影,少数为肺实变影。有的病灶呈类圆形。病变以单发多见,少数为多发。较大的病灶可达肺段范围,但较少见。X线胸片有时可见病变处肺纹理增多、增粗。CT显示有的病灶周围血管影增多。x线胸片对于较小的、密度较低的病灶显示率较低,与心影或横膈重叠的病变在后前位X线胸片上有时难以显示。病变以两肺下野及肺周围多见。
    (2)病变进展期:病变初期的小片状影像改变多在3~7天内进行性加重。多数患者在发病后2~3周进入最为严重的阶段。X线胸片和CT显示病变由发病初期的小片状影像发展为大片状,由单发病变进展为多发或弥漫性病变。病变可由一个肺野扩展到多个肺野,由一侧肺发展到双侧。病变以毛玻璃影最为多见,或与实变影合并存在。有的病例X线胸片显示病变处合并肺纹理增粗、增多,CT显示肺血管影像增多。有的患者x线胸片显示两侧肺野密度普遍增高,心影轮廓消失,仅在肺尖及肋膈角处有少量透光阴影,称为“白肺”。“白肺”提示患者发生了ARDS。患者在死亡前可出现“白肺”,也有的患者经治疗后“白肺”的影像吸收。病变部位以两肺下叶明显多见。大部分患者病变在肺野的内、外带混合分布,呈肺野中心性分布者很少见。
    (3)病变的吸收及康复:病变吸收一般在发病2~3周后,影像表现为病变范围逐渐减小,密度减低,以至消失。有的患者虽然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X线胸片已恢复正常,但HRCT检查仍可见肺内有斑片或索条状病灶影像。有的患者HRCT检查显示肺脏的密度不均。肺内的改变需要随访观察。
   
    (三)特异性病原学检测
    1.SARS-CoV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   发病10天后采用免疫荧光抗体试验(IFA),在患者血清内可以检测到SARS-CoV的特异性抗体(若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则在发病21天后)。从进展期至恢复期抗体阳转或抗体滴度呈4倍及以上升高,具有病原学诊断意义。首份血清标本需尽早采集。
    2.SARS-CoV RNA检测   准确的SARS-CoV  RNA检测具有早期诊断意义。采用RT-PCR方法,在排除污染及技术问题的情况下,从呼吸道分泌物、血液或粪便等人体标本中检出SARS-CoV的RNA,尤其是多次、多种标本和多种试剂盒检测SARS-CoV  RNA阳性,对病原学诊断有重要支持意义。
    3.其他早期诊断方法   免疫荧光抗体试验检测鼻咽或气道脱落细胞中SARS-CoV、SARS-CoV特异性结构蛋白检测及基因芯片技术等检测方法,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是由SARS冠状病毒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传染性,可累及多个脏器和系统,以肺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该病具有传染性强、人群普遍易感、病情进展快、预后较差和危害大的特点。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respiratory syndrome,SARS)。

1 临床表现 展开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展开
3 流行病学 展开
4 实验检查 展开
5 辅助检查 展开
6 诊断要点 展开
7 诊断与鉴别诊断 展开
8 预防 展开
9 治疗方案及原则 展开
10 并发症 展开
11 病程和预后 展开
12 最新进展 展开
13 诊断标准 展开
14 疗效判断标准 展开
15 诊断依据 展开
17 相关症状 展开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